承健
相比液晶技術在尺寸、價格和畫質上的妥協, OLED 讓顯示技術邁上了新的臺階。
人眼是最難欺騙的,我們可以很輕松看出顯示屏幕上畫面和真實世界的區別。所以電視機、顯示器這些產品有足夠的動力不斷更新換代。模擬時代的顯像管技術雖然古老,但是畫質還算自然準確,但體積大、分辨率低的原罪讓它終于被液晶大屏取代。當用戶習慣了液晶帶來的大屏沖擊之后,對畫質的要求又提到了日程上來。這時我們又迎來了新一代顯示面板技術: OLED 。相比液晶技術在尺寸、價格和畫質上的妥協, OLED 讓顯示技術邁上了新的臺階。
同樣是平板顯示技術, OLED 與液晶最大的區別是像素自主發光和被動透光。我們可以把顯示器比喻成玻璃幕墻大樓,晚上窗戶里透出的燈光就能組成我們看到的畫面。這正是液晶顯示面板的結構,它的問題是樓里燈的尺寸比窗戶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只能把燈泡放在樓里甚至樓邊上,再通過復雜的方式把光線盡量均勻地分配到每個窗戶。而 OLED 面板則是讓每個窗戶能自己發光,在毫米級厚度的面板之外不需要其他光學組件。不同的顯示原理,讓 OLED 的畫質贏在了起跑線上。
液晶面板像素的明暗依靠液晶分子在電場作用下偏轉實現控制。那么,液晶的結構、偏轉速度、遮光能力都會影響最終的成像效果。這也是最近幾十年液晶技術不斷改進的核心。但原理上的不足,讓液晶要在高對比度(遮光能力、透光能力)、快速畫面刷新(液晶偏轉能力)、廣視角(被動發光)、高色域(濾光片和背光性能)等畫質表現的關鍵因素上提升都有短板。
而單個像素主動發光的 OLED 可以解決液晶的大多數短板問題。因為是主動發光,所以 OLED 像素在關閉的時候可以做到幾乎全黑,同時也能比較準確地控制暗光下的表現,這讓 OLED 能夠實現極高的對比度,表現電影場景時有巨大的優勢。在觀看好萊塢大片時常見的暗光場景能夠在 OLED 電視上得到很好的還原,暗部畫面的層次也能清晰分辨,不再像液晶屏幕上那樣很容易出現一片死黑。這讓 OLED 的畫面層次感得到了極大加強。
主動發光不需要濾色片來實現色彩,通過選擇合適的發光材料, OLED 也能實現很高的色飽和度和更大的色域。一眼看上去就能感覺到 OLED 屏幕的顏色更鮮艷,更容易討好觀看者的眼睛。同時,因為沒有各種折光和透光材料的阻擋, OLED 電視也不再有視角問題,幾乎所有角度觀看都能獲得亮度和色彩均勻一致的畫面。
在觀看體育比賽等快速變化的畫面的時候, OLED 也比液晶技術響應更快——電流控制像素發光是微秒級的響應速度,而液晶偏轉在某種意義上是物理變化的結果,速度要慢幾個數量級。
由于不需要背光源和光導組件, OLED 能輕松實現毫米級的面板厚度。與 LCD 面板動輒七八層組件的結構相比, OLED 面板基本只需要顯示和框架兩個部件就完成了。如果印刷在柔性表面上,甚至能生產出任意彎曲變形的顯示設備。
在最近的 IFA 展上,我看到各大電視廠商全都以 OLED 屏幕為高端電視產品的核心技術,它們也基本上達到了顯示設備綜合效果的極致:不受環境光線干擾的高對比度、高分辨率鮮艷色彩。
在純黑的環境里,你幾乎無法觀察到顯示黑屏的 OLED 電視存在,而同樣規格的 LCD 電視會在墻上顯示一塊淡淡的灰色屏幕,這時 OLED 與LCD 電視對比度的差異一望即知。在明亮光線下, OLED 借助高亮度和高飽和度的色彩表現,也能讓用戶很容易分辨出與 LCD 產品畫面表現能力的差異。
OLED 并不是橫空出世的技術,其實在十年前的 MP3 上就能看到低分辨率的單色 OLED 應用。顯示設備廠商過去十幾年一直在致力解決 OLED 自身的問題,如像素發光壽命、量產良率、色彩表現等問題,到今年我們已經看到 OLED 終于達到了實用化。除了一直在 OLED 面板制造投入的廠商,其他的主要電視品牌也通過購買面板在積極進入這一領域。
相信再過一兩年, OLED 產品就可以從高端旗艦普及到主流產品,在消費級市場將與液晶面板的產品形成激烈的競爭。這對普通用戶來說,切實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