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2015年10月15日,是習仲勛誕辰102周年紀念日。歷史,記錄了北京無數條胡同真實的故事和悠長的歲月,也記錄了曾居住過那里的歷史人物的足跡與身影。后圓恩寺胡同就是典型的代表。無論誰走到這里,倘若不是擦身而過,而是進行真正零距離接觸,都會留下深深的感慨。習仲勛和家人也是這里曾經的一位過客,歲月匆匆,物是人非,留下的卻是一段段的故事。
故地
去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走訪了南鑼鼓巷雨兒胡同29號和30號的住戶,到4戶居民家里體察民情。習主席在考察中動情地說,他熟悉附近環境,這次是回來看看老街坊,因為小時候就住這片兒,經常是放學回家一撂下書包就上什剎海滑冰……
解放后,習仲勛一直住在東城區后圓恩寺胡同甲6號,當時習仲勛在中南海工作,他每天步行半個小時上下班,只帶秘書一人,“雖滿頭大汗卻渾身清爽”,樂此不疲。
“文革”前因其蒙冤遭受迫害,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安排他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因此由后圓恩寺胡同的住所搬至中央黨校院內。不久,全家被遣送至河南洛陽。習仲勛的錯案平反后舉家返京,又搬回了后圓恩寺胡同原住所。
后圓恩寺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清朝屬鑲黃旗。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里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了歷史的痕跡,都有豐厚的文化積淀;每一個宅院里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遺蹤。
雪中送炭惟吾愿
習仲勛原名習中勛,參加革命后改為“仲勛”。習仲勛出生在陜西省富平縣淡村鎮中合村,為家中長子。1926年,年僅13歲的他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后從事農民運動。1934年11月當選為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5年春,陜北、陜甘邊兩塊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戰爭中連成一片,合并成立西北革命根據地,習仲勛任中共西北工委領導成員,并繼續擔任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陜北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
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陜北。在村子的墻壁和大樹上,毛澤東看見張貼時日已久的《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布告》,上面署名“主席習仲勛”。后來在瓦窯堡,毛澤東第一次見到時年22歲的習仲勛,頗感驚訝:“這么年輕。”而這時,習仲勛剛剛從“左”傾錯誤路線的牢中被釋放出來。在陜北根據地,少數老同志曾有一種議論:“陜北救了中央。”習仲勛不這么認為,他說:“這句話應該倒過來:‘中央救了陜北。”他認為:毛主席和黨中央長征尚未到達陜北前,陜北根據地外受國民黨重兵“圍剿”,內遭“左”傾路線的危害,許多優秀的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下級軍事指揮員被槍殺、活埋。毛主席不到陜北,陜北根據地就完了。要不是毛主席“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
習仲勛的小兒子習遠平曾回憶說:“少兒時,父親就教育我們:對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還不止一次寫給孩子們:‘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懷不但貫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從小給我們子女樹立了一生待人的準則。縱觀父親一生,在黨內生活非正常期間,歷經冤屈、坎坷、磨難,卻從來無怨無悔、顧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該謙讓的,他謙讓了;該忍耐的,他忍耐了;該承擔的,他承擔了;該挺身而出時,他都挺身而出了。他由衷地說:我這個人呀,一輩子沒整過人。‘沒整過人應該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毫不動搖的信念
身在冤獄,習仲勛對人民、對黨的信念沒有過絲毫動搖,他一直準備著為人民、為黨繼續工作。他開始背誦《矛盾論》、背誦《實踐論》、背誦“老三篇”,不但磨礪思想,也磨礪語言。慢慢地背誦如流,晝夜不舍,本應度日如年的日子,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悄悄流走了。為了保持可以持續作戰的身體,習仲勛還堅持長年鍛煉,把枯燥的身體鍛煉做成一天最愉快的事情。
沉冤得雪的習仲勛回到戰友們身邊時,大家都十分吃驚。鄧小平和葉劍英當時就愣住了,葉帥說:“仲勛同志,你16年備受磨難,身體竟然還這么好?!”毫無疑問,習仲勛在逆境中長年砥礪的敏捷思維和健康體魄,對他后來主政廣東,大膽施行改革開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在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1979年初,習仲勛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申訴中央對地方管得太多、太具體,要求中央給廣東放權、給特殊政策,以至于當時主持會議的中央負責同志驚呼:“仲勛同志,你要向中央要什么權啊?”可是廣東卻因此在全國再一次開風氣之先。
習仲勛一生,參與完成了黨的兩大歷史使命:一個,是與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創建了眾所周知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而另一個,則是在鄧小平、葉劍英的親自支持、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創建了廣東經濟特區。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后來成為中央紅軍的落腳點和紅軍抗日的出發地;而經濟特區的創建“殺出一條血路”,對此后中國的經濟騰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起到了“先行一步”的引領作用。參與完成這兩大歷史使命,習仲勛都是“受命于危難之時”,沒有無私無畏的政治胸襟,這兩大使命的完成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好丈夫也是好父親
幾十年前,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千千萬萬的青年從四面八方來到延安,才使得作為創建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主要領導人之一的習仲勛和在抗日烽火中參軍入黨的革命青年齊心相識相知,繼而心心相印結為革命伴侶。
1939年,齊心隨姐姐來到山西屯留“抗大”,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此后到延安學習。1943年,齊心等一批青年同志到綏德師范和米脂中學開展工作。此時的習仲勛是剛剛到任不久的綏德地委書記。齊心在回憶和習仲勛第一次相遇時,曾寫道:1943年的夏天,那是一個星期天,我正從集體宿舍經教室走過時,突然看到迎面而來的仲勛同志,突然見到首長,還在蹦蹦跳跳的我趕緊給他行了一個軍禮。他看到了我,親切地向我微笑著,點了點頭。雖然只是匆匆而過,那一瞬間卻給我留下了一個很深的印象。
后來經組織批準,次年4月28日,在綏德地委后院的一個窯洞里,齊心和習仲勛舉行了婚禮。2000年,齊心寫下回憶錄《我與習仲勛風雨相伴的55年》,回顧了她和丈夫風雨相伴的55年,她敘述中的習仲勛,是一個好丈夫,更是一個細膩的好父親。
1949年,他們第一個孩子女兒“橋橋”出世了。自從橋橋降生,只要習仲勛工作稍有間隙,就會把女兒抱來看看,有時他還親自為孩子拍照片。
1952年秋,習仲勛任中宣部部長,先到北京。齊心帶著橋橋和安安(尚未斷奶的小女兒)于年底來到北京。此時他們便是住在后圓恩寺胡同的四合院里。來京后,齊心又生下兩個男孩近平和遠平,他們都是10個月就斷奶送回家,由父親習仲勛照顧的。
對于時任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職務的習仲勛來說,他寧愿在業余時間多照管孩子們一些。那時孩子都在住校或全托,這期間家里沒有請保姆,有時還要給四個孩子洗澡、洗衣服,對此,他視之為天倫之樂。
也許是習仲勛特別愛孩子的緣故,他很重視從嚴教子。兩個兒子從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是布鞋,在父親的影響下,勤儉節約成了習家的家風。
習遠平還曾回憶說:“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父親曾不止一次拿著課本,給我們念這一課。謙讓,是作為一個父親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人生課程之一。在家,謙讓父母,謙讓兄弟姐妹;在外,謙讓長輩,謙讓同學同事;謙讓榮譽、謙讓利益、謙讓值得謙讓的一切。謙讓,既意味著自己對個人榮譽、利益、所得的放棄,也意味著自我人格的升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