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耷超+續佩佩

喀什古稱疏勒,地處祖國西部邊陲,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北接天山,西連帕米爾高原,南依昆侖山脈,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全區16.2萬平方公里,350萬人口,下轄1市11縣。喀什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000多年,是新疆惟一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喀什境內有聞名遐邇的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盤橐城、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高臺民居等歷史遺跡,有高山、大漠、冰川、雪峰和原始胡楊林等多種自然景觀和原始風光,歷來是中外游客心馳神往之地,享有“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美譽,被稱為“西部明珠”。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國境線之內,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之中。我國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推動了我國經濟從國內競爭走向全球競爭。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我們把喀什的發展置放在中亞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謀劃,提出“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把喀什打造成為‘中亞經濟圈的核心,成為我國的‘西大門,再創‘一帶一路重振輝煌,”這一前瞻性的宏偉構想。這一構想的提出和實現,并非是憑空臆想,而是有著充分的事實與理論基礎。
中亞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陸上走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國利益角逐的地區和國際地緣斗爭的焦點。特別是“9.11”事件發生以后,美國以反恐為名進駐中亞、南亞,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各種國際力量也乘隙而入,對西北的戰略屏障新疆乃至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危脅,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警覺。眾所周知,經濟因素是當今國際關系的主要紐帶之一,互惠互利的經貿往來對促進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維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經濟與中亞、南亞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設備、技術、管理和資金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而中亞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戰略資源——石油、天然氣,是僅次于波斯灣和西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儲積區,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能源庫之一,對于能源需求越來越大的中國來說,中亞的能源格外重要。無論從地緣政治利益還是地緣經濟利益來看,加大對該地區的投資并積極參與到該地區的能源開發項目中去,都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而喀什,在中國進軍中亞、南亞、西亞的開放格局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中介地位。從歷史上看,喀什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南道、北道、中道都在這里交匯。喀什與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通商貿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直到15世紀海路開通之前,這里就一直是我國西部最早的國際商埠,呈現出“貨如云屯,人如蜂聚”的繁榮景象,被譽為“東方開羅”。從地理位置上看,喀什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具有“五口(岸)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理條件最佳,對外通道最便捷。區內擁有888公里的邊境線,有紅其拉甫、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卡拉蘇四個口岸或臨時過貨通道可以利用,面對著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孜別克斯坦、印度等五個國家和近 12億人口的大市場,這種區位優勢不僅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從地圖上看,在中亞弧形的經濟圈中喀什就處在中心,是我國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天然路橋和黃金通道。并且,從這里經西亞到歐洲遠比走海路要近數千公里,這將使國際貿易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特別是隨著公路的開通、空中走廊的打通和今后南疆鐵路的西延,這里將形成我國直接進入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又一國際大通道,喀什的戰略地位將更加突出。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使得喀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與中亞、南亞和西亞進行經貿合作的前沿,并將成為中國和中亞經濟合作的承接地和聚合點。中亞、南亞、西亞市場容量大,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各國商人都在這里積極活動。如果我們沒有利用好這個天然的口岸和通道,錯失了良機,那么別的國家就會搶先一步占領市場。從經濟理論來說,兩地之間的GDP差距過大或過小都不易形成經濟互補性,而目前我國和周邊國家間的經濟發展速度之差顯示,現在正是中國和周邊國家發展經貿往來的“黃金期”。目前中國與中亞、南亞和西亞國家往來貿易的商品基本上都來自中國的東、中部地區,必須經過長途運輸才能到達,貿易成本較高,不利于充分挖掘相互間的合作潛力。如果充分發揮喀什的地緣和區位優勢,利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與聯合,就可以主動接受我國東部沿海經濟技術輻射和產業梯度轉移,加強和周邊各國的經濟互補與合作,向中亞國家提供優質低價的商品,例如加工和生產周邊國家需求量很大的服裝、家用電器、日常生活用品和機電產品等,增強中國商品在中亞五國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同時,由于喀什與周邊各國歷來有著傳統的經濟文化聯系,從古代“絲綢之路”起至“一帶一路”,喀什與中亞五國的經濟地區貿易往來歷史悠久,雙方民族成份相連、宗教信仰相同,所持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近,血緣關系相親,使得喀什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承東啟西,著眼于周邊國家的大市場,把喀什建設成為東部地區進入中亞的橋梁和輻射中心,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我國西部貿易的門戶和進軍中西亞的橋頭堡,這對于盡快形成明顯優于周邊國家的發展態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提高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邊境和國防;對于通過增強經濟實力來提高政治影響力,為我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周邊環境;對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東聯西出、西進東銷”,進一步優化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為東部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空間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目前,把喀什打造成為“中亞經濟圈的核心”的條件十分有利。中央繼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援疆戰略之后,又作出了新疆發展與穩定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了新疆在西部大開發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十項戰略措施和四個基本保障,要求國家各有關部門對新疆給予政策傾斜,認真實施“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戰略,始終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這些都為喀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條件。我國已相繼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五國分別簽署了政府間經貿合作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經貿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開拓中亞市場、發展經濟合作面臨著良好的機遇。我們將把握大機遇,開闊大視野,籌劃大思路,推動大發展。
建立“中亞經濟圈的核心”地位必須要以綜合經濟實力為基礎,形成喀什的核心競爭力。該區提出要緊緊抓住今后10—20年的戰略機遇期,始終堅持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調強一產,調大二產,調快三產的發展方針,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第一個翻一番的目標,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7億元,年均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力爭到2015年低實現第二個翻一番,為建立在“中亞經濟圈的核心”地位奠定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