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虎

黑龍江省農墾三江管理局前鋒農場,地處我國東北端,昔日是有名的“北大荒”,而今是我國著名的“北大倉”這里生長著我國最優質的水稻和大豆等農作物。
該局第六管理區主任孫鑫鵬,今年只有38歲,自2012年走上管理區領導崗位之后,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本管理區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四年來多方籌措資金,連續幫助多名貧困職工脫貧,走上富裕的道路,被尊稱為“最美管理區主任”。
據管理區職工暴某講述:第六管理區管轄著十萬零五千畝土地。上任伊始,田間道路難走,在機械作業時行駛困難,當時,在職工大會上他對職工講:“我來六區,就是為廣大群眾服務的”。為此,他不辭勞苦,跑上跑下爭取政策項目,短短一年時間,整修了80%的田間道路和橋涵,為管理區的生產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設施。
在第六管理區,誰人都知曉,年輕的孫鑫鵬主任有一顆金子般閃光的心,他時時想著職工,處處為貧困職工著想,他經常去幫助條件不好的職工,免費為他們收割、出車、組織人工、幫助籌措資金。
另據職工介紹,年近50歲的職工張某,2012年以前由于種種原因,負債20余元,又加上當年遭遇自然災害,所種水稻幾乎絕產,孫主任知道情況后,代表他多次與保險公司溝通協商,最終賠付37000多元,還為他首付20000元,又擔保借款10萬余元,讓他購買了小型收割機創收,使之把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為了幫助張某盡快脫貧致富,他把自己和親戚朋友的240多畝土地爭取過來,以低于市場承包租金的價格給他種植,并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給他擔保貸款20萬余元,解決了當年種地資金,使他在連續兩年純收益在20萬元以上,徹底脫貧致富。
管理區還有一名姓馬的職工,自己股骨頭壞死,妻子、父母身體也不好,靠低保維持生活,孫主任得知他的情況后,從種到收都幫助其管理,他每年都自己借給他10000多元,并申請農場扶貧金20000多元,通過多年的扶助,終于幫助他走出困境。
職工說,孫主任什么事都想著我們,有幾名貧困職工,需辦理退休手續,補繳養老金,可是當時又拿不出錢來,怎么辦?孫主任找朋友托關系為每個職工借墊了40000多元,一年解決了5個職工的退休養老問題,共借墊資金20余萬元,深受職工感謝尊敬。
個人是小家,農墾管理區才是大家,他常常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調研,和氣象部門一起分析研究當地的氣象趨勢,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引導職工因地制宜,科學種田。
作為管理區主任,他深知什么季節插秧、什么時間澆水、什么季節施什么肥。他每年都要為農戶選定適應本地的水稻品種,平均畝產增收到650公斤左右,創造了同緯度水稻豐產奇跡,使職工畝增利300余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