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吳振雄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型農業經營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在實際發展中遇到很多困境。該文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出發,分析目前合作社規模偏小、服務層次偏低、內部運營機制不完善、資金短缺、良好外部環境未形成、專業人才匱乏等制約合作社發展困境。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提出要積極轉變發展思路,鼓勵聯合和兼并、推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律體系創建良好環境、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及引進職業化管理等等措施以解決目前合作社發展困境。
關鍵字:農民專業合作社;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9-06-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Xu Gang et al.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of our country ar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but in practical a lot of problems encounter.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s,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cooperatives' small scale,the low service level,imperfect internal operational mechanism,shortage of funds,not form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lacking professional talents,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s. On this basis,put forward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encourage to merger and joint,promote joint-stock reform,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speed up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troubles.
Key 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Trouble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是農民為了規避生產風險,維護共同利益,按照自愿、民主等原則建立起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有效地解決了農業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之間不能對接的問題。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從法律上確定了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之一發展尤為迅速。截至2015年2月,合作社達133.74萬個,約是2007年的35倍;出資總額2.89萬億元,同比增長41.6%,發展速度之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合作社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遇到諸多的瓶頸。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合作社發展道路。對新常態下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尤為重要。
1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1.1 基本內涵 世界上第一個合作社是1844年在歐洲成立的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自此合作社的發展已逾有170a的歷史。我國合作社發展主要起源于改革開放的浪潮。1978年,我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作社也開始萌發,但都較為松散;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從不完全向完全市場經濟的轉換,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為農業市場化經營的重要組織載體。進入21世紀,“三農”問題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焦點。合作社作為一種集約、高效的生產經營方式備受重視,發展尤為迅速,學術界對合作社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對于合作社的定義,國際主流上一般采用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ICA)的解釋,即合作社是由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聯合所有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的需求與抱負的自治聯合體。國內學者們基本沿用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賦予合作社的解釋,即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主要經營范圍涉及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傳播,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等。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合作社的出現,使農民參與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盈利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它的出現不僅符合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更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合作社現已成為現代農業組織制度創新的重點[1],應大力推動合作社的發展。為此,學者們對合作社發展做出大量的研究,普遍認為合作發展現狀凸顯出以下特征:
(1)數量增長較快。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地方配套法律體系也相繼頒布,在有利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下,合作社的數量迅速增長。吳甜甜在江西省、曲秉春在吉林省等等調研都發現,各地合作社的數量、成員總數、出資額、資產規模等等都多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全國總量而言,截至2015年2月,合作社達133.74萬個。成員總數超6 000萬戶。出現一大批國家級合作社、“三好”合作社等等。合作社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圖1 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方網站
(2)組建類型多樣化。合作社組建類型越來越多樣化,按大類可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引導型、能人帶動型和自發成立型等四種形式(如下圖2),且自發型和能人帶動型合作社比重較大,達70%以上[2],其中村干部、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都積極參與合作社創建,創建主體的多元化又使組建類型更加多樣化。
圖2 合作社組建類型
(3)合作形式多元化。我國合作社過去的合作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產品生產或銷售之間的合作等。但隨著市場化不斷深入,合作的形式也進一步創新,出現土地流轉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新形式。合作社的合作形式突破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逐步走向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之間的合作,多元化合作模式更有利于促進農戶增收、抵御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
(4)經營范圍和服務領域更廣。合作社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合作社經營范圍廣泛分布在種植業、養殖業、農機、林業、民間傳統手工編織等各個產業[3-4],且以種養殖業為主。就全國而言,從事種植業的合作社大約占43.3%,從事畜牧業的合作社占29.7%,合計更達到73%[5]。這主要是因為,由于農業的“弱質性”,風險較高,而種養殖業產品的商品化率高,風險相對較低。
合作社服務領域不斷加深。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已拓展到農資供應、農技推廣、農機作業、產品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但主要以產品銷售和生產服務為主。部分合作社已創新性開展了信用合作、互助保險等新的服務形式,服務領域更加廣闊。
(5)帶動作用明顯。合作社不斷發揮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優勢,在農業中影響日益漸大。帶領農戶提高收入、參與市場競爭、對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合作社構建“農超對接”等經營模式,解決了農產品的銷路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該模式現也已在全國各地推廣,成效明顯。
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困境
合作社目前正蓬勃發展,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合作社發展中遇到困境更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總體上合作社發展困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2.1 規模偏小 我國合作社總體上數量較多,但普遍規模偏小。規模偏小,主要表現在成員較少和資產規模較小等方面。規模方面,從微觀上來看,與國外(美國)對比,美國農民較少,但合作社平均成員數、輻射農戶數等指標卻優勝于我國。從宏觀上來看,全國各類市場主體中,合作社僅占1.89%,規模總體較小;資產方面,幾種市場主體中,合作社平均注冊資本金接近于個體工商戶,但僅為外資企業的1/5,私營企業的1/20[6]。資產規模偏小,影響合作社健康發展。
圖3 2015年2月全國各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分布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方網站
2.2 服務層次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由于受營銷管理人才缺乏等條件的制約,我國合作社,尤其農民自發組建的合作社,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于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在銷售環節所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服務內容單一且多數屬于低端服務,產業鏈得不到延伸,缺乏金融、保險、社會保障等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影響競爭力的提升。
2.3 內部運營機制不夠成熟 內部運營機制不夠成熟主要體現為3點:組織機構不健全、民主管理未落實、利益分配矛盾等。首先,合作社實質上是特殊的企業,但實際上很多機構形同虛設或者根本就不設立。其次,決策易掌握在極少數出資額較多的出資者(稱為“大股東”)手中,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民主形式大于實質,“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損害合作社會員的利益。再者,體現在利潤分配機制上。由于合作社需要按照交易額進行二次返利,這是合作社區別于一般企業的本質特征。但入股較多的大股東卻想限制二次返利,而決策又容易被其控制,這就產生了利潤分配機制的矛盾。利潤分配不合理易影響農民對合作社活動參與不夠、關心不夠,從長遠看必將制約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
2.4 發展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農民辦合作社是“弱勢群體的聯合”。由于農業天然的弱質性,生產的周期性,導致資金周轉相對較慢,資金短缺是各地合作社反映的最大瓶頸。為什么合作社存在資金短缺呢?從合作社角度來看:退股自由、社員收入較低且重分配輕積累、以及法定分紅比例過高等因素都易導致資金積累困難。從金融機構角度看分析,市場化條件下,資金具有逐利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存貸比例存在嚴重錯位,并且合作社多數存在財務不夠規范、產權不明晰等問題,不滿足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要條件,融資較難。從政府機構角度看:國家撥付資金大力支持合作社的發展,但受益面很窄,主要是小部分大型優質的合作社,存在支持資金分配不均,還有更多的合作社融資困境問題仍然很嚴峻。
2.5 良好外部環境仍未形成 目前我國合作社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仍未形成,主要表現為:第一,健全的法律體系仍未形成。目前合作社發展主要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僅是一個宏觀層面,缺乏一系列具體細則法律的支持。第二,現行土地政策的約束。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但在現實中存在一些農戶不愿流轉也不愿加入合作社的情形,成為合作社發展的制約,而現在國家政策沒有說明怎么予以解決。第三,稅收管理體系上缺乏可操作性。針對合作社專門的稅收制度還沒有形成[7]。第四,政府支持不均衡。政策的主要優惠都給予大型合作社,中小型合作社很難分得一杯羹,一方面易導致大型合作社對政府形成強烈依賴,另一方面中小型合作社難以享受政策優惠,發展困難。
2.6 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合作社對農村能人和村干部形成嚴重的依賴,他們雖經驗豐富、能力突出,但在知識和專業背景上存在局限,合作社發展普遍存在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缺具有合作理念的帶頭人、缺具有經營管理經驗的社員,缺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是當前合作社人才隊伍發展重大困境。
3 解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困境的對策建議
3.1 轉變發展思路,積極應對當前困境 隨著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深入,市場上各類主體之間競爭不斷加劇,我國農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更大。農業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需要沖破固有小農經濟思想禁錮,不斷創新活力,增強自身競爭力。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轉變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合作社經濟,學習借鑒美國“新一代合作社”(NGC)的經營模式,企業化運行合作社。循序漸進的推進合作社分類經營:一部分對成員提供非盈利性服務;另一部分對非成員提供盈利性服務,追求利潤最大化[8]。
3.2 鼓勵聯合和兼并,促進由量到質的提升 要努力實現合作社的發展由量的增加到質的突破。按部就班地推進一批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合作社聯合,加快有實力的合作社對經營不佳或規模較小的合作社兼并。對業務上趨同的產業鏈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業務范圍縱向延伸至農產品深加工領域。形成一批更為優質的合作社作為領頭軍,進一步發揮優質合作社的示范效應。
3.3 推進公司化、股份化發展模式,破除運行管理和融資困境弊端 借鑒國外合作社發展的先進經驗,引進推廣公司化、股份化發展模式,切實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管理機構設置。實行不完全 “一人一票制”參與決策。調動社員入股的積極性,強調發展和承認有差別的利潤分配原則。促進財產明晰化,允許一批經營較好的合作社發行股票上市融資,破除融資困境。
3.4 健全法律體系,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政府應設立專門的合作社管理機構,對合作社的扶持要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路。減少直接補貼,大力開展與農業相關的培訓和技術服務與指導。轉變合作社發展的模式,鼓勵自力更生,發展特色產業。同時,政府還需要加強相關法律的配套和完善,加快完善對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可操作方案的制定,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政策,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為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
3.5 鼓勵引進職業管理人才,加強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 政府應加強對現有合作社經營者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各類講座和舉辦座談會,促進經營者管理能力的提升;引入職業管理團隊對合作社進行專業化管理;要重視強化合作社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培養規模化農業經營最緊缺的人才,解決我國目前合作社高(下轉12頁)(上接8頁)層次人才缺乏的困境。
參考文獻
[1]胡冉迪.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題,2012(11):44-48.
[2]張克非,李加福,張葛仡男.甘肅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與建議[J].科學經濟社會,2012(03):5-10.
[3]黃祖輝,徐旭初,馮冠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03):13-21.
[4]吳甜甜,余得生.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3(10):91-94.
[5]劉濤.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調查與建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32-36.
[6]鄭丹,王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1(02):138-142.
[7]曲秉春,金喜在.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2(03):108-112.
[8]王愛芝.國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開發研究,2010(01):96-10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