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芬
摘 要:該文根據綠色蓮藕生產標準,從組織措施、技術措施、投入品管理和產地保護等方面闡述了綠色蓮藕質量控制措施,并從品種選擇及藕種準備、藕田準備、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了綠色蓮藕生產技術要點。
關鍵詞:蓮藕;綠色食品;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9-66-02
綠色食品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按照相應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生產的產品被專業的機構認定,并容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食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食品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蓮藕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生食品,其不僅可以作為蔬菜進行食用,也可以加工成藕粉絲、藕粉等,是一種重要的水生蔬菜。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結合當地情況,引進并推廣了綠色蓮藕生產技術,生產出的蓮藕不僅綠色、環保,而且體積大、藕節均勻、白嫩、脆甜爽口,獲得了綠色無公害產品的認證。為了提高蓮藕的品質,增加產量以及規范蓮藕的生產,筆者根據綠色食品生產規范總結了綠色蓮藕生產技術,現介紹如下,為農戶提供參考。
1 綠色蓮藕質量控制措施
1.1 組織措施 各管理單位應成立相應的農業標準化工作小組、綠色產品基地建設技術小組等相關領導小組,幫助農戶進行綠色蓮藕的生產。基地技術指導小組應指導并直接管理綠色蓮藕的生產,并為農戶提供生產前、生產中以及生產后的技術服務;盡可能對種植者進行統一供種、供肥、供藥,以達到對蓮藕生產的質量控制;定期對種植者進行種植技術培訓,提高農戶蓮藕種植技術;采用各種方法盡可能的對蓮藕種植過程中的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做到控制,確保綠色蓮藕生產技術規范。
1.2 技術措施 在蓮藕不同時期采用相應的技術,保證蓮藕的品質。例如,在蓮藕育苗期時,應該科學的進行肥水、光、溫等管理,并進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達到促生長提高質量的目的;根據種植地歷年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有效的控制,在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應以“對癥治療、適量用藥”為基本原則,努力提高施藥人員的技術水平,避免過量施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防治和農業防治,盡可能的減少農藥的使用;加強田間管理,做好土壤消毒和田園清潔,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科學施肥,盡可能的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完善種植地水利設施,健全排灌系統。
1.3 投入品管理 嚴格控制蓮藕種子的來源,對蓮藕種子進行控制,可以有效避免外來劣質或者攜帶病原種苗對當地的蓮藕造成傷害,對引進的種苗必須具有檢疫證明,并對其建立相應的檔案。在蓮藕生產期,應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在生產過程不得使用高毒、劇毒或者高殘留的農藥,積極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并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時間,在蔬菜上市前的安全期嚴禁使用農藥。科學施肥,根據蓮藕的生長情況合理的施肥;施肥時應該以有機肥為主,并輔以其他肥料,并盡可能的避免化肥的使用,嚴禁過量施肥,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對蓮藕的生產和農時操作進行記錄,如詳細的記錄農藥的名稱、使用量、使用時間以及使用者,保證產品可以追溯,并將這些記錄至少保存1a。
1.4 產地保護和產品檢測 在蓮藕種植過程中嚴禁使用對環境污染的制劑;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病蟲害防治、耕地輪作、科學施肥以及節水灌溉等技術措施;對蓮藕種植過程中廢棄的農藥瓶子、塑料薄膜等進行回收,防止其對環境造成破壞;在種植地周邊建設綠化帶,為害蟲的天敵營造合適的生長環境,努力做到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農業生態環境檢查和建設,對蓮藕產地進行保護。在蓮藕上市前進行農藥殘留檢查,檢測人員應持證上崗,保證農藥殘留檢測的準確、快速,對不合格的蓮藕堅決不予上市,嚴格控制蓮藕的質量。
2 綠色蓮藕生產技術
2.1 品種選擇及藕種準備 在選擇藕種時,不僅要考慮其品質、產量、成熟期,也應該考慮其抗病蟲害的能力,同時要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目前符合以上要求的藕種主要有三節白、鄂蓮5號、鄂蓮6號、鄂蓮7號等。在種植前應選擇無病蟲害的塊藕作為種藕,種藕在挖取時帶一些泥土,并做到隨挖隨栽;從種藕挖出到定植,這段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d,如果不能及時定植,應將其浸泡在水中或覆草澆水進行保存;且藕種需要長途運輸,應在運輸前將其洗凈并消毒,但是貯運時間不得超過35d。一般每1hm2的藕田種藕的定量為3 000~4 000kg,或者700~900個具有頂芽的藕頭,種植密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
2.2 藕田準備及定植 (1)選地整地:藕田要選擇蓄水蓄肥能力好的黏壤土,如果藕田為新開的,應先對其進行耕翻和筑固田埂,并深耕25~30cm,耙平,并除盡雜草和枯枝以及藕鞭等殘留物。(2)施基肥: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旬施基肥,基肥施加不宜過晚,至少在蓮藕種植前15d完成,施加量為每1hm2的37 000~45 000kg的腐熟糞肥或者農家肥和600~750kg的硫酸鉀復合肥。(3)定植:定植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進行,定植密度一般為行距2.0~2.5cm,穴距1.5~2m,保證每1hm2種植2 000~3 000穴即可;每穴可以擺放2~4個子藕或1個母藕;種藕應該與地面20°的方向斜插到田中,藕頭入土5~10cm即可,同時應該保證后把節稍微露在水面;不同行間的蓮藕定植穴應該交叉呈梅花形,保證四周邊行的藕頭向田內,邊行到田埂的距離應該為行距的1/2。
2.3 田間管理
2.3.1 水位管理 蓮藕種植過程中應使藕田常年保持水層,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做到合理控制水層的高度。在4~5月蓮藕種植期,由于這時期氣溫變化較大,且地溫在14℃左右,所以在蓮藕種植后,藕田的水體深度保持在5cm即可。在蓮藕浮葉出現后,這時應適當的增加水層,即保持水層在6~7cm即可。在蓮藕具有2~3片立葉時,可將水層升至10cm左右。在蓮藕生長的中后期,這時溫度不斷升高,蓮藕的高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高,可將水層控制在20~30cm。在多雨的夏季要特別注意水位的控制,在暴雨過后應及時的進行排水,降低藕田水層的高度,防止蓮藕的莖葉出現腐爛。在對蓮藕進行追肥前,應對藕田進行適當的排水,并在施肥后1~2d一直保持此水層,以提高蓮藕對肥料的利用率。在后把葉出現后,將藕田的水層降至10cm,促進蓮藕結藕。進入冬季時,藕田水層的高度以不發生凍害為宜。
2.3.2 追肥 綠色蓮藕在生產過程中施肥原則為以有機肥為主,輔以適量的化肥,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肥力,并且施肥選擇的肥料不能對蓮藕的品質和藕田的環境造成破壞。在蓮藕生長前期,應以促進蓮藕營養生長為主,并盡可能的促進蓮藕地下蓮鞭分枝的生長,所以在前期應以氮肥為主,并輔以適量的磷、鉀肥,保證蓮藕營養生長所需的養分,為后期蓮藕的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蓮藕的追肥一般進行2次,第一次是在5月下旬,這時期是蓮藕的營養生長階段,一般每1hm2施加120~150kg的尿素;第二次追肥應該在6月中旬,第1hm2施3 700~4 500kg的硫酸鉀復合肥。其他時期可以根據蓮藕的生長情況適量的增加施肥次數,但是不得過量施肥。在追肥過程中,盡可能的避免踩傷蓮鞭,并避免將肥料滯留在葉片上。
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3.1 主要病蟲和雜草 蓮藕的主要病蟲草害有葉枯病、蚜蟲、稗草、水綿等。(1)葉枯病:該病害是由致病性子囊菌真菌侵染蓮藕葉片而發生,病原菌一般是在病殘體上越冬,并在第二年再次侵染蓮藕;該病在早期通過消弱蓮藕的長勢,導致蓮藕在后期出現早衰;該病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發生,并在6月出現蔓延,在7、8月份達到高峰;葉枯病在高溫多雨、種植密度過大、肥力不足以及管理不善的情況下易發生。(2)蚜蟲:蚜蟲是危害蓮藕生長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危害立葉期和花蕾期的蓮藕,水蛆通過吮吸蓮藕根、莖、葉的汁液,進而導致荷葉發黃,影響其正常生長。(3)雜草:藕田中雜草過多,會與蓮藕進行爭肥、爭光,從而影響蓮藕的正常生長。應及時對藕田進行除草,可以選擇在蓮藕長出浮葉到荷葉封行時除草,一般每年進行2~3次的除草。
3.2 防治技術 對于綠色蓮藕病蟲草害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基本原則,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病蟲的天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該方法需要為病蟲的天敵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較為費時費力,但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環境無污染,是今后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之一。物理防治是指利用害蟲對某種光的趨向性,對其進行誘殺等方法,如利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在田間設置黃板誘殺有翅蚜等,可以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農業防治是指采用選擇抗病品種和無病種藕、進行水旱輪作、清潔田園減少病蟲源等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在蓮藕發生病蟲害時,可以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選擇適當的化學藥物進行防治。
參考文獻
[1]吳秋婷.綠色食品蓮藕生產技術要點[J].中國果菜,2014(8):64-67.
[2]王瑋.南陽盆地蓮藕高產規范化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12(9):18-19.
[3]徐世云,徐道倫.淺水蓮藕栽培技術要點[J].新農村(黑龍江),2013(12):143-144.
[4]梁華強,黎斌,杜忠友,等.蓮藕的無公害栽培技術[J].貴州農業科學,2005,33(2):03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