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珊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我國出版集團化建設初探
楊海珊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出現出版發行聯合體等集團的初級形式以來,出版集團作為我國出版產業改革的一項重大的舉措,一直處于不斷向前發展的狀態,而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出版集團化建設又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出版集團的數字化建設以及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發展等逐漸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跨區域發展;跨行業發展;跨媒體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出版集團的建設必須整合好、利用好各類優勢資源,與現今的數字化時代背景相融合。因此,本文想從出版集團化的數字化建設和“三跨”建設這兩個方面來探討我國出版集團化的建設。
根據2013年8月發布的《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可知,我國現有出版傳媒集團118家,其中圖書出版集團32家、報刊出版集團47家、發行集團27家、印刷集團12家。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山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資產總額均突破100億元,“雙百億”集團數量翻番,另有8家集團資產總額超過100億元,較2011年增加3家。2012年,數字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935.5億元,較去年增長了40.5%,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11.6%,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2.1個百分點[1]。這足以說明,數字出版的成長空間相當大,加強出版集團間的數字化建設將是集團轉型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結合上述數據,可以將我國出版集團化的現狀歸結為兩點:1)出版集團化發展處于上升的階段,但是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媒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無法很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2)數字化建設的發展空間大,但目前的數字出版大多依舊停留在傳統出版數字化的階段,形式單一,渠道過窄。因此,加強出版集團的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媒體之間的融合、溝通和數字化建設將會是以后出版集團化的重要工作內容。
綜合目前數字化強勁發展的環境分析,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應該加強數字內容形式對終端的適應性建設、有特色的平臺建設以及數字出版產品建設。
2.1 數字出版內容形式對終端的適應性建設
在當前的環境下,電子閱讀器、手機閱讀等移動閱讀終端的不斷興起。如何充分地利用好這些多樣化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是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所應該達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目前雖然已有很多出版集團在進行數字化,但是其數字化內容對于閱讀終端的適應性卻不太理想,大部分的數字化內容只是針對某一種閱讀終端適用。如果想讓數字化內容能夠在其他閱讀終端上閱讀,還需再次對其內容進行相應的數字處理才能實現閱讀。可以這么說,在數字閱讀終端不斷涌現的今天,如果內容制作者能夠努力打造出適應各種閱讀終端的數字內容,那么,它不僅會占領數字出版閱讀這一市場的多數份額,同時也會對數字內容的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推動出版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
2.2 特色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
數字出版平臺是出版集團產業鏈的延伸,是其自身內容和形象的展示空間,因此出版集團必須高度重視出版集團特色數字平臺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數字出版平臺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實現盈利的并不多,但是,有特色的數字出版平臺的運營情況明顯要好很多,比如時代新媒體出版社充分利用了安徽出版集團的音像資源,傾力打造了我國第一個iTV“健康頻道”,并于去年4月正式啟動,截止到目前為止,僅安徽省的用戶就已經超過100萬。
2013年8月,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結合自身情況與實際情況,打造了“易閱通”這樣一個國際數字資源交易與服務平臺,并于2013年8月正式啟動,其定位為“一個平臺,海量資源、全球服務”。“易閱通”所屬“全球數字資源聚合與服務工程”于2012年已被列入國家財政部“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相關出版管理部門以及人員對此高度重視。這足以說明,有特色的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對于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非常重要,萬萬不可小覷。
2.3 數字出版產品的開發
數字出版產品是指將特定的數字內容與特定終端相結合的產品。即不僅僅涉及內容的制作,同時還涉及閱讀終端相關技術的研發。數字出版產品的開發也是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有很多的出版集團相繼推出了自有的閱讀器。讀者集團于2012年10月與裴訊公司合作推出的首款讀者智能手機,里面包含了讀者雜志三十年珍藏合刊,同時還可以鏈接到“云圖書館”,下載更多的文化產品。截止到目前為止,此款手機已經銷售了20000部,銷售額與成本基本持平,如果能夠繼續保持這樣的勁頭一直發展下去的話,讀者出版集團在這一塊必然會實現很大的盈利。
由此可以看出,數字出版產品的研發不僅僅是對閱讀終端的研發和優質內容的制作,它更注重的是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將優質的內容與易于讓受眾群體接受的表現形式相結合,實現數字內容的傳播。出版集團應該加大對數字出版產品的研發,進一步推進出版集團數字化進程。
“三跨”是指出版集團在集團化的過程中要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高度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利用。至今為止,這一詞已經提出了很久,但是實踐的程度尚淺,發展空間依舊很大。
3.1 出版集團的跨區域建設
2007年,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和平出版社改制合作協議的簽署開創了跨地區重組的先河。2008年,江蘇新華發行集團重組海南新華書店集團的零售業務,成立了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跨地域重組的發行企業。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和安徽大學出資重組了安徽大學出版社,實現了高校間跨地區重組的突破。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出版傳媒集團之間跨地區兼并重組。
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目前我國跨區域的重組依舊存在著多重的困難,且進程緩慢。而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規律又要求出版集團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壁壘,實現出版業的經濟增長。因此,各出版集團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結合外部的實際條件,努力沖破地區間的壁壘,打造適合自己的戰略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好優質資源,為集團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出版集團的跨行業建設
出版集團跨行業合作可以爭取到更多、更好地平臺,能夠吸收異行的資金,將異行作為投資主體,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為出版集團實現多元化發展提供更穩定、更好地資金鏈。
2013年10月,重新出版集團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慶出版集團作為內容提供方,移動公司作為技術開發和運營技術支撐,雙方共同投入數千萬,打造了重慶移動互聯網應用體驗實踐中心。中國移動通信公司與出版集團的再次合作證明,異業合作可以彌補出版集團的發展劣勢,且出版集團的發展空間較大;同時,也說明我國出版集團的文化產業發展與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跨行業發展對于出版集團來說非常必要。
3.3 出版集團的跨媒體建設
出版集團的跨媒體發展是指出版集團從圖書行業延伸向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多媒體市場,進行資源的整合以及內容資源的深度開發。目前,國內的出版集團也已經有一些實現了跨媒體發展,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在行政力量指導之下的組合,這樣的跨媒體組合往往不是出于市場發展的需要,對于組合后的長遠發展并無益處。
截止至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相關的政策支持跨媒體發展,這就為跨媒體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市場的導向下真正以整合資源、深度發展為目的來進行跨媒體經營,不僅要統一資源的調配與管理,還要有明確的跨媒體經營戰略。貝塔斯曼集團具有鮮明的跨媒體戰略——創造長期價值,它們非常重視核心業務的增強,并不斷拓展與各電商的業務關系。在金融危機時期,貝塔斯曼集團旗下歐洲最大的電視集團RTL集團和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集團古納雅爾不僅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反而經營得很出色,這就是因為其得益于數字業務在內的所有核心領域業務的擴展。
因此,在今后的集團化建設中,加強跨媒體經營,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經營應該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目前,數字出版發展勢頭強勁,但我國出版集團在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空間依舊很大。因此,我們在處理好出版集團的政企關系、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的同時,也應該致力于加強出版集團的數字化建設,加強區域間、行業間、媒體間的滲透和融合,以市場為導向,最大程度地合理整合優勢資源,促進我國出版集團化建設在數字時代的健康發展。
[1]郝振省,魏玉山. 出版傳媒集團的地位與創新發展狀況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3(04):26-30.
[2]郝振省,魏玉山.2011-2012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3]馬瑩.2012年中國書業大勢大事四大趨勢引領出版產業走向.中國圖書商報[N],2012-07-03.
[4]田麗麗.2013年中國書業內容創新報告·出版集團分報告.中國圖書商報[N],2013-04-19.
[5]江寧.我國圖書出版業跨媒體經營探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02).
[6]曾光,明均仁,趙禮壽.我國出版集團跨媒體經營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1(9).
G2
A
1674-6708(2015)145-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