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順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早報,山東青島 266001
傳媒融合的“辦報”思路探究
——以南昌新聞網的新媒體、報紙、電視融合為例
于 順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早報,山東青島 266001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型媒體形式的融合,這與媒體轉型還有一定的區別。但利益壁壘的存在,讓傳媒融合的本質,僅僅體現在新媒體免費使用傳統媒體新聞內容,以這種節約成本的方式謀求快速發展。“中央廚房”式的采編平臺建立,目前國內尚無明顯成功案例,問題也是出在大型傳媒集團下屬單位的利益壁壘嚴重,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所謂“廚房”仍舊停留在“庫房”的概念中。
傳媒融合;新媒體;辦報;中央廚房
網絡不受空間限制,但內容是否接地氣,才是讀者是否認可的根本!不論是哪種媒體,不同年代的從業者,雖然風格有差異,但整體從業素質依然要以傳統媒體為藍本,在“標題黨”橫行的當下,新媒體務必要與部分混亂的“自媒體”區別開,用內容和公信力贏得讀者。新媒體的優勢,有相當一部分是源于傳統媒體的免費內容,若傳統媒體將“內容”作為產品營銷,新媒體的優勢勢必受到相應影響。
以南昌日報社下屬的南昌新聞網為例,管理者曾想過將網站“去地域化”,將網站更名為“天圓網”,希望擴大網站的影響范圍,但實際上當地讀者的認可程度成個問題,去地域化后,雖然看上去不再受空間限制,但讀者感覺網站的名稱,會給人商業網站的不正規印象。幾經周折,南昌新聞網的定位依舊是做本地新聞,尤其是資訊類的信息,已經成為當地新媒體的中的重要力量。
傳媒融合的發展,不僅是尋找增長點,更要學會放大自身優勢。在南昌新聞網的發展中,著重打造了一大特色——“網絡視頻”,PC端、移動端、論壇等渠道實時同步,內容上涵蓋了視頻新聞報道和訪談直播。2015年上半年,南昌新聞網做了36期民生訪談,并利用專業團隊為客戶制作宣傳片、視頻短片等,形成了網站全新的利潤增長點。內容、技術、平臺和公信力,是南昌新聞網在新媒體大潮中的最大優勢,而“放大優勢”則是這家地方門戶網站的戰略之一。
新媒體從博客發展到微博,如今微信大行其道,尤其是原來不太用新媒體的中年人群,在智能手機的發展下,成為微博和微信的忠實粉絲。這是新媒體的契機,為此南昌新聞網成立了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而且是作為核心部門進行運營,絕不是網站的附庸。
微信公眾號經過一年多的運營,為南昌日報社、南昌新聞網贏得了巨大人氣,公眾號粉絲已經達到50余萬。在轉載或剽竊盛行的微信公眾號傳播中,南昌新聞網堅信“原創”的力量,即便是轉發,也要有內容驗證和重新編輯過程,其中有一條原創的健康類稿件,受到讀者的大量傳播和閱讀,點擊量已經超過50萬次,在沒有任何過度渲染情況下,把握住讀者的脈,緊跟著傳媒發展潮流走,傳遞有價值的信息,才是媒體融合應該重點思考的。
南昌日報社、南昌晚報、南昌新聞網之間的傳媒融合,勝在“打通”這兩個字。在信息傳遞、稿件探討和傳播過程中,三家單位的記者編輯能夠無縫對接,記者第一時間為網站供稿,也可獲得一份收入,或計算進自己的績效考核中。而南昌新聞網的另一大優勢,是與南昌電視臺的無縫對接,這源于南昌新聞網創建時期與電視臺的淵源,兩家單位原在一個系統內,所以電視臺的視頻信息,都能在第一時間放到網站上傳播,讀者如果錯過了某個新聞節目,可以上網來觀看。這種形式從根本上來說,是實現了資源的跨系統整合,大量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信息,通過南昌新聞網這一出口,贏得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從另一方面來說,從南昌日報、南昌晚報等發來的稿子,都有明確的出處,在提高從業人員收入的前提下,也提高了媒體的影響力。
但反過來說,一些媒體的整合并不成功,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支撐,一開始是因為源出同門,作為一家機構免費提供內容,也有的網站不問自取,但法律的不健全和索賠難道大,讓新聞稿件的知識產權拖延至今,很多產權官司最終不了了之。在這個過程中,源于紙媒的多數新媒體自成一家或獨立運營,從管理和財務上切斷了與傳統媒體的聯系,而新聞稿件的索取依然沒有終止,盡管依賴性有所降低,但這個過程中,報紙新聞的無償使用,降低了報紙新聞產品的利潤度,削減了媒體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為報紙類傳統媒體的衰落甩出了若干根稻草。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從業者,差別太大。紙媒記者編輯更加規范嚴謹,受到更多辦報理念的影響,但新媒體則更加靈活,不受版面、標題和文章字數的限制,尤其在起標題方面,只要不曲解內容,往往會“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差別”,而不應該認為是“差距”,其實辦新媒體是另一種形式的“辦報”,政治素養、文字水平,以及發現新聞的角度、深度和廣度,都不能脫離開傳統媒體的底線。
新媒體不管怎么說還是媒體,與某些不正規“自媒體”的過家家還要區別開。這對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素養有一定的要求,有一些“底線”還是要堅守的。新媒體的靈活絕不是“放任”,要為事件本身和讀者負責到底。
從大趨勢看,互聯網正在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一些行業如服務業,互聯網已經顛覆掉原有的組織形態,社會整體形態也在逐步從計劃思維、整體思維為基礎的工業社會的向著不易被控制的概率社會過度,我們越來越沒有辦法準確預計趨勢和做好有效組織,往往準備的充分發現事物發展在朝著相反的方向進行。
媒體融合與轉型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從思維方式上看,意識形態的轉型比融合的簡單合作更重要。當我們享受AIRBNB、UBER等共享經濟產物時,當我們在微信上加入越來越多的不同社群,互聯網的“連接”與“融合”帶給我們更多的也是思維的方式轉變,從個體作為單一主體提供價值向著個體成為更多群體價值組成部分,不論是媒體從業者,還是用戶,越來越具備協作精神。
傳媒融合有很多先行者,已經有一些媒體采用中央廚房、一體化采編系統等方式做了嘗試,內涵上也都差不多,目前主要形式仍為“大的采訪中心”,但這已經是比較明顯的進補。采用統一的稿件入口,記者采寫的稿件放在統一的平臺上,不同的媒體編輯選擇采用,也是面向不同的讀者群體。通過平臺建設,日報類媒體會傾向于時政新聞,生活類媒體會跟喜歡社會新聞和民生資訊,而微博、客戶端則會選取新聞的最亮點,用簡潔的文字傳遞信息。不同的形式難免需要多套班子的編輯團隊,因此傳媒融合的第一步,往往還是要打造一個稿件“庫房”,作為稿件的集散地,而“中央廚房”的概念,除了稿件的生產外,還要具備稿件的編輯過程,這一理想的實現才是最終的成功。
[1]宋守山,莊瑩.用網絡特性完成網媒議程設置.青年記者[J],2010(15):25.
[2]周鴻鐸.傳媒融合時代的“模式集聚”發展戰略選擇[J].新聞前哨,2011(1):56.
G2
A
1674-6708(2015)145-0144-02
于順,本科,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早報記者,研究方向:黨政新聞的傳媒融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