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平
河南科技報社,河南鄭州 450002
融媒時代科技類紙媒的轉型與發展之路
余東平
河南科技報社,河南鄭州 450002
互聯網的誕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移動互聯的發展更是把傳統紙媒逼上了絕境,轉型已是必須的選擇。科技類紙媒由于先天積累不足,轉型發展面臨不少挑戰,但也具有自身獨特優勢,走融媒之路是科技類紙媒實現成功轉型的必由之路。科技類紙媒發展融媒一要保持本真,堅持科技報的專業性特色,二要善于借船出海,充分利用現有新媒體技術創建自有品牌,三是要真正做到心融、制融、人融、事融四者統一,融合發展,做到了這幾點,科技類紙媒定能實現“彎道超車”,取得轉型發展之路的成功。
融媒;科技類紙媒;轉型;發展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它對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就沒有停止過,由此而引發的爭論也一直不絕于耳,不管是美合眾國際社原CEO杰姆·亞當斯的“喪鐘論”、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改造論”,還是SUN微電子公司的大師級人物杰可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的“統一論”,都激發著媒體人對這一新型媒體形態的思考,并不斷的去適應和探索。[1]對媒體人來說,互聯網一方面不斷蠶食著自己傳統的固有領地,讓以前獨占話語權的媒體不在那么神秘與神圣,另一方面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方便快捷的功能,海量的信息和倍增式的傳播速度,也帶給了傳統媒體人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經歷了最初的不安、恐懼、困惑、痛苦甚至斗爭之后,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握手言歡,和諧共生。但正像傳媒大亨默多克說的那樣,互聯網將摧毀的行業比它要創造的多得多。移動互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短短幾年又讓曾經風光無限、引領新潮的門戶型網站變成了“舊媒體”,更是把傳統紙媒的生存逼到了絕境。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報紙發展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有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公開發行的報紙有1918種,2013年驟減至1821種。廣告業務作為報刊媒體的核心收入來源,面臨量價齊跌的困境。根據CTR的數據,2013年傳統媒體廣告市場的整體增長僅為6.4%,低于同期GDP增速,其中報紙廣告同比下降8.1%,6家報業上市公司中,有3家廣告收入降幅超過兩位數。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網絡廣告收入超越報刊,2013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了1100億元。數據是冰冷而又殘酷的。[2]
與此同時,據CNNIC2015年2月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間長達26.1小時,80.5%的人通過網絡獲取新聞,77.1%的人通過手機網絡看新聞。[3]
盡管說從報紙的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技術進步,對報紙的轉型都是一次推進。比如在報紙誕生初期,文字是報紙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電報技術的發展推動報紙的新聞文本結構由流水賬式發展到倒金字塔結構,照相技術尤其是彩色照相技術的不斷發展又為報紙“讀圖時代”提供了可能。所以早在上世紀60年代,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先驅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就在其《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行為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者說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行為尺度。”[4]新技術的發展對報紙轉型的推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但這次不同了。傳統紙媒依據其長期延續下來的權威性、便攜性以及長期培養的用戶習慣,在過去尚能同傳統門戶網站分庭抗禮、同生共存,那是因為那些新聞網站還受制于網絡帶速、新聞的專業性、權威性和設備的便攜性的制約,對報紙還不具備可替代性。而現在,寬屏手機、各種可穿戴設備的日漸普及,以及移動帶寬的不斷提速、上網資費的不斷降低,已讓傳統紙媒的優勢不復存在。在掌控技術與觀念引領優勢的新媒體面前,傳統紙媒仍想躲在小樓成一統,那是徹底的癡心妄想了。前不久發生的門戶網站訴“今日頭條”侵權事件與當初紙媒訴門戶網站侵權何其相似。正像一位專家所指出的那樣,這些事件,更多地反映了傳統媒體(也包含曾經風光的門戶網站)在新的媒體形態沖擊下的焦慮心態。
毫無疑問,傳統紙媒的冬天來了。剛剛艱難度過互聯網沖擊的傳統紙媒,又很快迎來了移動新互聯的挑戰。而這次的危機無疑更大,以至于很多報人和學者都發出了不轉型則死的悲傷論斷。
當前,關于傳統報業必須轉型的觀點已是業界共識,但是如何轉、往哪里轉,并沒有一個成熟的、可供大家借鑒的成熟模式。偶有的成功嘗試,比如澎湃新聞,也因其自身背景的獨特而不具備廣泛的復制性。特別是因為全國報紙千差萬別,實力對比相去甚遠,不同類型的報紙需要根據自身特點走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之路。
比如被定性為專業報的科技類報紙,因為讀者對象的固定性與小眾性的特點,就要走一條與都市報、黨委機關報、娛樂性報紙不同的轉型之路。科技報是我國重要的科普宣傳陣地,讀者多以農村群眾和中小學生為主。據相關調查數據,全國科技報中80%是面向農村的,農民讀者占到了50%以上,青少年讀者占30.6%,年齡分布范圍主要在10-60歲之間。[5]而且,由于國家長期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科技類報紙普遍經濟基礎薄弱,在新媒體建設、發展方面普遍投入不足。這就需要其在向新媒體轉型過程中,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當然,科技類報紙也擁有其他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比如其記者與編輯深厚的科學素養、采挖科技類深度報道的能力、讀者對象的精準性、農村及青少年市場的廣闊性等,在實現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倘若能夠科學合理的加以利用,也是可以獨僻蹊徑,走出一條獨特之路的。特別是對那些面向農村的科技類報紙來說,以往受制于發行成本很難擴大發行,現在大屏手機的快速普及、移動帶寬的提速和上網資費的不斷降低,徹底解決了這一困境,讓數字類信息傳播再無鴻溝可言。同時,物流業的發達、農村電商的興盛和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也為科技類紙媒迅速占領農村市場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轉型才能生存,融合才能發展,但在不具備技術引領優勢的情況下,傳統媒體只能被動地跟隨新媒體的腳步起舞,或開微博、微信公共賬號,或自制APP新聞客戶端,只能在他人的平臺上依據他人的規則帶著鐐拷跳舞。雖然我們也想創新,但就目前而言,這可能是傳統科技類紙媒體唯一的選擇了。對沒有技術儲備與觀念創新優勢的傳統紙媒來說,要其做出一個類似于“今日頭條”這樣的新產品來,那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技術與觀念上的短板是傳統紙媒轉型不可逾越的障礙,科技類紙媒必須承認并且接受這一現實。
那么,在這種形式下,傳統科技類紙媒體轉型是不是就真的無路可走、束手待斃了呢?答案是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是在別人的舞臺上跳舞,但倘若能夠順應時代,跳出特色,則一樣可以“揚名立萬”,立于不敗之地。在不具備技術優勢與創新觀念的條件下,傳統紙媒體唯有充分揮發揮自身特點,切實好融媒之路,轉型之路定會一片光明。
《三國演義》開篇講到“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科技的發展讓主流媒體有了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區分,但科技的發展又讓這幾種主流媒體形式有了融合統一的可能。杰可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在一篇專欄文章《傳統媒體的終結》中表示,未來的5到10年間,大多數現行的媒體樣式將壽終正寢。它們將被以綜合為特征的網絡媒體所取代。[6]今天看來,他的這個預言并非不可能實現。那么,融媒之路到底要如何走?
1)保持本真,不改初心。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報紙也好,互聯網也罷,只要是媒體,有一點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這些媒介所承載的內容的價值。不管載體多么花哨,內容依然為王,新聞的內容決定了新聞的廣度和深度;價值仍為根本,新聞傳遞出的價值,決定了新聞的“存亡”。 對媒體而言,這并不是一個簡單依靠科技就能制勝的時代。科技作為傳統媒體能夠順利轉型的重要輔助因素,在其中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善于利用科技,將會給競爭下的媒體帶來一定的優勢。但是,優勢不等于優勝。媒體存在的最大價值,還在于媒體傳播的內容的真實和價值的大眾認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前所發生的烏龍事件,就對新媒體所應承擔的道德與責任,提出了拷問。國內一家媒體針對這件事發出了“謹防科技‘亂心’,更當謹防亂花‘迷眼’”的告誡,這個提醒不無道理。在這個新聞競爭空前激烈、信息源愈加復雜的時代,媒體堅守“本心”愈發重要。
對科技類報紙來說,保持“本真”與“初心”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那就是要恪守自己專業報的“專業”性。內容要專、對象要專、服務要專,用專業的內容和專業的服務來服務特定的人群,以深度增強黏度,以精度博取廣度。專注做好一個點,圍繞這一個點做內容、做服務、做經營,一樣可以創出一方天地。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少。《河南科技報》創刊60多年,歷經多次變革而不改初衷,一直以科技服務“三農”為辦報方向,不管是在都市報崛起專業報式微的過去,還是在新媒行體盛行舊媒體衰落的現在,都一直圍繞科技服務“三農”做文章,他們開通“科技110”熱線,建設中國科技110、中國農技110網站,開設官微,創辦河南農業手機報、新三農微信、農企對接聯盟等,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該報社還在整合上述資源的基礎上創造了集線上線下農業科技信息咨詢、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和農業生產資料銷售三位一體的中國農業科技110協作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7]這可以說是專業報圍繞專業性做文章,各種資源融合發展一個范例。
2)借船出海,厚積薄發。發展融媒體,技術不是傳統媒體的強項,基于新技術新形態之上的創新能力傳統媒體更不具備。對傳統科技類紙媒來說,想要想出一個全新的媒介形態,是勉為其難的。但所幸的是,互聯網一直秉持開放、包容、共享的精神,任何一項信息技術的進步都為媒體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機遇。在自身的技術短板不能補齊之前,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就是不二的選擇了。當前,網站、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各種新技術和基于新技術之上的新應用層出不窮,充用運用這些新技術,做好自己的新產品,不失為當前最為現實的選擇。一些媒體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形成了一些新品牌,比如俠客島微信、學習粉絲團微博,還有問答型網站知乎等等。科技報轉型發展融媒,理應放棄不切實際的技術創新幻想,還是應立足現有技術平臺,結合自身特色,創出自己的新媒體品牌來。
3)心融制融,人融事融。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新型媒體集團,為媒體融合發展增添了動力。國內一些具有先天資源條件的傳媒集團,紛紛開始行動。2014年10月河南大象融媒正式成立,湖南、上海等地的文廣集團也紛紛以各種形式發展融媒。發展融媒,并不僅是幾種媒體形式的合縱連橫,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產品制做、管理體制、傳播渠道和經營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融合,簡單的來說,就是要做到心融、制融、人融、事融。這對先天性資源缺乏、經營積累并不豐厚的專業性科技類報紙來說,做到這些尤為重要。
所謂的心融,就是思想意識上的融合。傳統報人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融媒意識,要認識到發展融媒的迫切性與必要性,要認識到融媒是科技類報紙轉型發展、絕境重生的最后一次機會。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管理和經營這些報紙的人都一些老報人,在對新媒體的認識上或多或少是不夠深刻的,抵觸的心理和篾視的心態都多多少少的存在,認為發展新媒、搞自媒體是不務正業、沒有前途者也大有人在。所以,發展融媒,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大家的認識問題,讓大家搞清楚融媒是什么,讓“心”首先融進去,否則帶著思想上的疙瘩去做融媒,結果可想而知。
所謂制融,就是管理體制上的融合。當前紙媒的普遍管理模式是行政色彩濃厚的條塊分割、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要建網站了就成立一個網絡中心、要發展新媒體了就成立一個新媒體中心,這些中心有的從屬于某個部門之下,有的平行于報社傳統主業,與報社的報紙出版、發行與經營三大主業基本在兩條線上,基本是從屬于、服務于報社的主業的。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顯然是不適合融媒的發展。融媒需要的是層級盡可能少、結構更加扁平化的運營體系,這樣才能在搶新聞成為常態,文、圖、音、影立體報道成為常規,深度報道、鏈接式報道成為特色的融媒時代,搶得先機,贏得用戶。
管理體制上的融合,國內不少媒體已經先行一步。2014年《中國經營報》率先在全國報界中取消廣告部,實行項目制;浙報集團旗下的《瑞安日報》大膽革新,于今年3月取消廣告部與發行部,推行采編與經營線的全面融合轉型,將原來的采編、廣告、新媒體技術和策劃執行等業務人員,混編為場景化事業部;《燕趙都市報》(冀中版)更是不按常理出牌,不僅將廣告部、新聞部、發行部和新媒體混編成不同的事業部,而且將事業部公司化,公司股份化,報社持小股,員工持大股。這樣的融合帶來的效率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所謂人融,就是指人才使用和人力調度上的融合。融媒時代,需要的是具有全媒體運作能力的全才。“全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適合各媒體的特點,發揮不同載體的不同組合產生的效應。全媒體記者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互動傳播的‘新聞眼’,挖掘受眾的新聞資源,善于與受眾互動。還要會寫文章、能拍攝、擅互動,熟練進行電腦、手機制作發布。”[8]科技類紙媒不缺搶抓新聞熱點、撰寫深度報道的記者,但在融媒時代,要求記者寫得了報道,拍得了照片,編得了段子、剪得了視頻、用得了新技術,這就對媒體的老記者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大規模聘請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不太現實的情況下,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和合理的調度成為必需。紙媒要打破以往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和報紙編輯、網絡編輯的劃分模式,全部變身為全媒體記者或者融媒記者,報紙要編,微信、微博、微信和客戶端也要做,徹底打破過去流水線式的工作模式,這樣才能促使大家站在全媒體的角度去思考工作。
所謂事融,就是工作上的融合。融媒發展必須打破以往傳統媒體工作中的條塊分割狀態,不僅要把新媒體、舊媒體形態融成一體,還要把采編、出版、發行(推廣)、經營等工作融為一體,用全媒體的視角統領新聞報道、廣告經營等具體工作。新媒體顯然不能只是作為報社主業的一個補充而存在,而是應該真正融入到新聞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達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我不分的境界。通過融合,報紙過去的單一閱讀模式升級為全媒體立體互動閱讀模式,直接影響受眾呈現倍增的效應,形成一個全新的多維傳播網絡。在發行上也要一改傳統思維,立足于把報紙訂戶變為新媒體用戶,建立訂戶數據庫,報紙要訂,手機客戶端要推,形成“訂戶+手機客戶端”的新模式,實現報紙訂戶和客戶端用戶的一體化,從而形成影響力的疊加,產業能力的放大。
事融更包括經營工作中的報商融合。《河南科技報》在2014年開展“尋找小麥種植王”經營活動時,充分調動報紙、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媒體,各自發揮自身特點,以文字、圖片、短視頻、音頻、短新聞等形式,進行立體宣傳,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和讀者參與,有效地擴大了冠名企業的知名度,使宣傳效果到了一個倍增的效果,也使報社獲得了數倍于以往同類經營活動的廣告收益;《河南科技報》建設的集信息服務、技術推廣與農資銷售三位于一體的“中國科技110協作網”,在河南全省已發展80多個縣級服務中心、1000多個鄉級服務站,近萬名科技聯絡員[9],商業前景不可限量;《瑞安日報》的區域電商、文創園區、電商園區、眾創空間、教育培訓、會展活動、技術研發等項目做得風聲水起,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顯現;《燕趙都市報》搞房產、做商貿、賣酒水、玩金融,甚至包括律師事務所和骨科醫院,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都是報商融合、跨界經營的成功案例。
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引發全社會強烈反響。對傳媒業來說,融媒就是“互聯網+傳統媒體”的結果。融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這是一場關于媒體的革命,科技類報紙雖然起步較晚,實力較弱,但只要能夠把握住時代發展的契機,站立在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這個“巨人”的肩上,切實讓自己融入時代,一樣可以在媒體轉型的道路上實現彎道超車,獲得跨越發展。
[1]譚天.試論因特網沖擊下的傳統媒體[J].電視研究,2000(5):21.
[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R].2014.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4]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1964.
[5]中國科技新聞研究.2004(1).
[6]吳廷俊,張明新.試論網絡背景下報紙的異化[J].2003(4):30.
[7]余世春.從“科技110”到“農技110”[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12-27.
[8]栗平.培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體記者[J].新聞愛好者,2012(11).
[9]余世春.圍繞政府中心工作做文章 堅持以貼心的服務促經營[N].河南科技報,2010-32-6.
G2
A
1674-6708(2015)145-0146-03
余東平,畢業院校: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現任河南科技報社社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