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嬋娜
(石門縣人民醫院,湖南 常德 415300)
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湯嬋娜
(石門縣人民醫院,湖南 常德 415300)
目的 研究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ICU收治的210例患者,根據患者病區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以常規的ICU護理模式,另一組為觀察組,在ICU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增加針對性的舒適護理,以15 d為一個周期,對兩組患者做問卷調查,進行生活質量與焦慮自評的填寫。結果 經過15 d的干預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與恐懼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方面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可以明顯減輕ICU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恐懼等心理,還能有效增強患者的安全感、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建議推廣臨床應用。
舒適護理;ICU;常規護理
ICU屬于集中治療和監護、護理的病室,發生問題會對患者生命和預后造成嚴重后果。ICU患者特點普遍存在生理與心理的不適,而這些不適與焦慮的累積會使患者預后受到嚴重的影響[1]。舒適護理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可以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達到愉快狀態,減少不愉快程度。以有效護理措施使患者不適感消除,也是ICU護理工作重要內容[2]。舒適護理可以說是整體護理的結果,同時,舒適也是通過患者生理與軀體感受的,不能用儀器測量出來,對護理也就有了更高要求。選擇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ICU收治的210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把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ICU收治的210例患者,患者年齡8~80歲,平均年齡(51.2±3.4)歲,根據患者病區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男69例,女36例,患者年齡8~79歲,平均年齡(50.1±4.2)歲,觀察組患者男65例,女40例,患者年齡8~80歲,平均年齡(52.3±3.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疾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用藥、飲食、情緒和睡眠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舒適護理。
1.2.1生理舒適護理:環境上要為患者營造安靜而舒適的環境,通過控制病室的光線、溫度,有效降低環境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影響;生活上,在每日早晚時間段對患者護理時,要以溫水對患者進行全身擦浴,選擇科學的臥位,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在睡眠上,要為患者進行夜間護理,輔導患者做好心理上的放松,可以有效加強睡眠的質量[3]。
1.2.2心理舒適護理:在心理上,要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恐懼等心理有針對性的做出心理安慰,以有效溝通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避免患者產生負面的情緒。在社會因素上,要適當放寬患者及家屬的探視,使患者可以和家屬多接觸,增加患者安全感與歸屬感[4]。
1.3觀察指標:經過15 d的干預護理措施,以焦慮自評量表完成兩組患者的心理癥狀臨床評價,以生活質量綜合表完成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評估,以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統計護理人員各項護理指標。滿意度判斷的標準為以下幾點。非常滿意:2分;滿意:1分;不滿意:0分。以0~7分設定為不滿意,以8~23分設定為滿意,以24~30分設定為非常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來表示計量資料,以t來檢驗組間的對比,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5 d的干預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與恐懼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方面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是98.1%,對照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是73.3%,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對比
2.1兩組患者的心理癥狀臨床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在舒適護理前臨床評分為(53.5±3.6),在舒適護理后臨床評分為(37.9±2.7)分;對照組患者在舒適護理前臨床評分為(54.5±3.4),在舒適護理后臨床評分為(44.2±2.5)分。
2.2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心理功能(62.1±2.6)分、軀體功能(60.4±3.6)分、社會功能為(65.3± 3.6)分、物質生活狀態為(63.5±2.5)分;對照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心理功能(52.5±2.2)分、軀體功能(54.3±2.8)分、社會功能為(53.6±3.5)分、物質生活狀態為(57.3±4.4)分。
在心理癥狀臨床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上進行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評分。
重癥監護室ICU屬于臨床集中監護和治療、護理的重癥患者病室,重癥監護指患者在病情嚴重時采取的強化護理,對患者增加有效呼吸支持等方面的干預護理。當前醫療護理的發展一定要根據醫療設備不斷創新,而護理管理體制也要不斷完善,對重癥患者進行綜合的護理,可以更好的實現臨床療效。舒適護理工作以患者為工作重心,以個性化護理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舒適度,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依從性和滿意度。ICU患者病情大多復雜,患者也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出現不同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使舒適度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出現護患糾紛。所以,對ICU舒適護理應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次研究中,經過15 d的干預護理,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與恐懼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方面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是98.1%,對照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是73.3%,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適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3.1心理舒適護理:ICU環境比較封閉,患者與家屬的隔絕,使病重患者處于陌生環境中容易產生寂寞、恐懼與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心理,使患者在被尊重同時,能夠被關愛,才能增強安全感與關愛感,更好的配合治療。
3.2環境合適護理:ICU病房要保持安靜和整潔的環境,控制好室內的溫度和光線,使患者可以在治療中感到舒適,護理人員技術操作、談話及走路時,都要保持輕微,減少對患者睡眠的不良影響,使患者可以在舒適環境中休息[5]。
3.3生理舒適護理:護理人員每日早晚都要為患者進行全身擦浴,患者身體保持清潔和干燥,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做好患者的口腔與尿管的護理,避免并發癥出現。為患者保持呼吸道暢通,做好排痰的措施,還要增強患者氣道濕化。按照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做清潔和護理,為患者及時更換病號服,保持患者的舒適度。
3.4睡眠舒適護理:在患者睡前做好晚間護理工作,根據患者病情為協助患者飲用開水和牛奶等。為患者檢查好引流管、牽引和敷料等情況,使患者處于舒適睡眠的姿勢,為患者進行適當的按摩,幫助患者更快進入睡眠。存在睡眠障礙患者可以按照醫囑服用安眠藥,用藥時間要短。
3.5社會舒適護理:按照患者病情可以有選擇的開放ICU探視,使患者感受到家屬與親朋友好友關懷,能夠通過家屬的關懷與鼓勵,減少孤獨感,增強安全感與歸屬感,更好的配合治療工作,恢復治愈的信心。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可以明顯減輕ICU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恐懼等心理,還能有效增強患者的安全感、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建議推廣臨床應用。
[1]信夢雪.舒適護理在預防 ICU 綜合征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8):2332-2233.
[2]楊麗華.舒適護理對ICU患者生活質量及睡眠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5):576-577.
[3]吳霞云.人性化護理在改善 ICU 患者消極心理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4):56-57.
[4]江韓湘,梁英英.舒適護理在ICU清醒病人中的應用[J].健康必讀雜志,2012,1(1):107-108.
[5]楊麗華.舒適護理對ICU患者生活質量及睡眠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5):576-577.
R473
B
1671-8194(2015)17-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