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峰,吳 瑛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理論探討
馬海峰,吳瑛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200438)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等研究方法,對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概念進行界定。提出其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判斷和自我應對3個主要方面,以明確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內涵和外延為前提,提高運動員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運動競賽;自我控制;競技能力;競技狀態;競技信息

運動競賽的成績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競技能力在比賽中的發揮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和智力能力)通過訓練能夠獲得與提高,且相對較穩定,但競技能力的充分發揮卻極大地依賴于運動員比賽現場的表現。運動員參賽理論體系由參賽準備、參賽指導、參賽表現、參賽控制和參賽評價構成。競技參賽控制是為了實現參賽目標,對運動員、教練員及其團隊全部比賽活動過程中在目標、動機、態度、行為等方面做出的把握。加強運動員參賽過程中的控制,是運動員競技能力得以最佳表現的保證。
一般認為,參賽控制的主體是教練員。但是,由于比賽態勢瞬息萬變,教練員也難以完全掌控場上形勢,及時加以指導。因此,運動員比賽中對自身行為、技戰術、情緒的控制能力,往往成為比賽中取勝的關鍵。也就是說,在參賽的過程中,運動員對自身進行適當控制,由此達到參賽績效的最佳化。
本文主要對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內涵、主要內容等進行分析,希望能幫助教練員在明確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概念和內容的基礎上,掌控其培養要求,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促進運動員賽場發揮的穩定性。
自我控制是一個人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特殊活動。人的活動就其針對性而言有2種:一種是針對客觀世界的,人通過各種物質工具與技術手段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控制客觀世界的目的;另一種是針對主觀世界的,通過自我意識達到控制自身心理和行為的目的 。
Blankstein(1982年)認為,自我控制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行為和生理過程施加影響、調節和控制 。Koop(1982年)認為是指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我國學者認為,自我控制指人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動、情緒及其他各種活動,以符合完成某種活動目標的需要;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部限制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排除干擾,采取某種方式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的實現 。
對于自我控制的機理,精神分析學派Kagan 指出,避免不愉快感,獲得愉快感是個體進行自我控制的主要動機,并且指出這些不愉快情感主要是指焦慮、移情、責任和內疚、疲乏和厭煩、困惑和不確定感 。自我控制的心理要素歸納起來可分為4個部分 :目標的建立,自我感知,自我評判,行為矯正。行為主義學派班杜拉強調,自我控制的進行要借助一系列子功能的發揮,這些子功能包括自我觀察、判斷過程和自我反應3個階段 。個體對經自我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依據所選擇的標準和所采取的比較方式進行價值評價,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的判斷,會導致個體不同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應 。
競技運動員比賽過程的自我控制就是要求運動員在任務目標的指引下,經過自我觀察、判斷過程和自我反應的3個過程。例如,在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目中(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運動員自我行為控制的3個方面包括:①運動員對對手擊球瞬間的觀察(包括對手擊球時球拍的位置、方向和對方擊球瞬間的動作姿勢等);②運動員對來球的判斷(包括球移動的軌跡、角度、高度、速度和落點);③運動員對回球動作的反應(包括回球的方向、力量、軌跡、高度、速度和落點)。這3個過程分別對應自我控制的“觀察、判斷和反應”3個階段。當然,由于運動項目的不同及賽場變化的復雜性,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3個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如籃球比賽時隊員對對手快速突破的防守,摔跤比賽中對對手防守漏洞的尋找和利用,這些要求運動員具有開放性技能的項目,其賽場環境是不斷變化和不能提前預測的。所以,這些項目運動員比賽時的觀察具有開放性、廣泛性,判斷具有及時性、選擇性,反應具有戰略性和針對性。而另外一些項目,如體操、跳水和在相對封閉的泳道中游泳的運動員,這些項目的比賽環境相對穩定且可以預測,運動員的觀察具有穩定性和封閉性,判斷具有準確性、單一性,反應具有糾偏性和戰術性。
運動員訓練和比賽過程實質上是不斷進行自我控制的過程 。運動員參賽行為的自我控制,一方面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即競技比賽的現場,由特定的主體——運動員來執行的主觀自我控制;另一方面,運動員的賽場自我行為控制不是憑空的,而是建立在長期艱苦訓練和一定的體能、技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運動智能的基礎上而實現的。與此同時,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是有目的和動力的。賽前比賽目標不同會導致運動員比賽中自我控制的差異,一個力爭奪冠和一個只為積累比賽經驗的運動員在比賽中遇到挫折時的表現和自控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認為,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可以定義為:在擁有相應競技能力的基礎上,運動員為實現參賽目標,比賽時通過對現場的觀察和判斷,運用自身能力選擇一定的應對措施并調整行為,以保證競技能力最佳表現的過程。
根據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內涵,我們可以將其分為賽場感知(觀察)、自我判斷(判斷)和采取相應的應對(反應)措施3個主要部分。
2.1賽場感知
賽場感知是比賽時對可能影響運動員競技表現的運動員自身信息、對手信息及競賽現場管理信息的獲取和處理。
對于一名運動員來說,賽前形成的競技能力是客觀的、較為恒定的,但隨著比賽的臨近和進行,賽場中的各種情況都可能對運動員造成影響,致使運動員的狀態發生變化。對于參與比賽的運動員來說,進入比賽環境就應選擇性地對各種信息進行感知。這種感知應有目的性、指向性和排他性。
某些項目運動員賽場中需要獲得較多的有關自身、對手或裁判評定行為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足球、籃球、網球、摔跤、擊劍等技能類對抗性項目。前國家乒乓球隊副總教練張燮林認為:“乒乓球11分制要運動員快速進入臨戰狀態,我們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的隊員能夠對對手的特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他們擊球的線路和位置,能提前判斷對手的意圖,在自己的大腦里有一個清晰的關于對手的程序 。這些環境引導(也稱為外部引導)的運動項目中,運動員需要不斷對外部信息進行搜索、加工,以便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席潔等通過對籃球運動員中專家與新手的對照研究發現,運動員視覺搜索并不是窮盡賽場上的所有信息,無論專家還是新手都傾向于選擇特定的信息,一旦獲得足夠的信息,就迅速做出反應,但優秀運動員更傾向于注意成對的進攻—防守隊員,注視重要的空當,而新手則不是這樣。
對于主要依靠自身現場表現、受對手因素和裁判因素影響較小的項目如田徑、體操、游泳等,則多采取信息回避的策略,盡可能減少運動員對對手、裁判等的感知,以我為主,以發揮自身競技能力為主要制勝因素。
賽場感知由自身狀態感知、對手信息感知和現場情況感知3個方面構成。
自身信息感知包括以下內容:比賽時對自身的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行為信息的感知(表1)。

表1 運動員自身信息感知示例
對手信息感知主要包括對對手競技能力信息、競技狀態信息和對手表現信息的感知(表2) 。

表2 運動員對對手信息感知
競賽現場情況包括比賽現場有可能影響運動員發揮的有關比賽結果評定行為的信息(裁判、評定手段、規則等)(表3)、比賽條件信息(天氣、場地器械等)(表4),以及教練、隊友、觀眾等其他方面信息(表5)。
比賽現場充斥各種各樣的信息,運動員感知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對于在比賽中運動員可掌控的信息,可以加強感知的能力,如將要進行的技術戰術手段、體力分配策略、思維和表象的內容等。而對于自已難以控制或根本無法控制的信息,如對裁判、天氣、場地、觀眾、對手的水平及發揮情況過多進行關注,不但會使運動員產生無助感使信心下降,而且還干擾了自己技術和戰術的準備。對于這些信息,應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加以回避和排除。而且,不同運動項目對運動員的感知覺系統產生不同的要求,成功的操作要求運動員在運動情景中注意重要的信息并忽略無關的信息 。

表3 比賽結果評定信息感知

表4 比賽條件信息感知

表5 其他信息感知
2.2自我判斷
自我判斷是指運動員依靠自身的競技知識、賽場經驗,結合獲得的賽場信息,對賽場形勢做出的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是運動員采取某種行動、進行自我行為控制的依據。
對于同樣的賽場形勢,具有不同競技知識、不同賽場經驗,甚至不同個性的運動員會有不同的判斷。運動員對于賽場形勢的判斷,無論看起來是多么隨意或心血來潮,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心理狀態,從而影響運動員的參賽行為。運動員得出的判斷越有意義,越能激發其行為動機,促使其選擇正確的應對措施;相反,運動員得出的判斷和目標意義不一致,會促使運動員中斷當前行為,改變原有行動計劃而設定新的計劃。運動員可以在對賽場信息的判斷中自覺意識到自身行為與原定目標的關系、距離和方向,可以控制自身行為指向目標。例如,我國一名女子跳遠運動員在進入前8名的淘汰賽中,第二跳就跳出6.68 m的好成績,暫列第5名。第三跳,她助跑、踏跳、騰空,一系列動作完成得干凈利落,大家都以為這一跳會有個好成績,可她在空中整個身體急速下墜,草草落地。事后得知,她起跳后感覺有明顯逆風,于是做出放棄這一跳的行動。她認為前一跳6.68 m的成績足以保證進入決賽。最終她排在第9位,僅比第8名差0.01 m而痛失進入決賽的機會。
判斷與行為密不可分,行為都是在主觀判斷引導和控制下完成的。同時,運動員對自身信息、對手信息及賽場信息的不斷感知是一種持續的信息源,這些信息有些可能是冗余信息,但更多的是新信息,它們必然反映到運動員的認識和以前所經歷的事件中。因此,行為導致感知和判斷,行為自身同時又是感知和判斷的產物。在上述例子中,運動員第三跳中正是有“逆風”的感知,使她錯誤地做出“6.68 m的成績能進入前8名”的判斷,從而導致“放棄這一跳”的行為。
需要說明的是,大多數運動員在比賽中對比賽形勢的判斷依賴于直覺。運動直覺是指在運動情境中, 運動員根據有限的信息, 不依據某一固有邏輯規則,迅速而直接地對運動情形審時度勢,從整體上識別、判斷、估計運動現象及規律的運動思維形式。直覺是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它是基于人類的閱歷、知識和本能存在的一種思維形式。直覺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識等特征。運動員對賽場形勢直覺的判斷,就是大腦對賽場客觀存在的客體的一種迅速的感知、直接的理解和綜合的判斷。直覺的判斷是對問題所作的一種直接的判斷和整體的把握。它直接指向“是什么”,而不能去追尋“為什么”。運動員的這種能力,大多數要經過長年訓練和比賽經驗的積累才能達到。如“在短道速滑比賽中的直道超越中,對手所表現出的重心角度、冰刀位置、擺臂幅度等信息都是運動員超越的依據,但在高速進行的比賽中,運動員不可能精確計算出確切的對手重心角度,多是根據瞬間感知的整體模糊信息判斷對手的滑行路線中是否有足夠的時空進行超越,從外道還是內道,需要幾分力量等,這瞬間判斷就是直覺判斷的實際應用” 。
另外,運動員對于自身能力的判斷也會影響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行為。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將其界定為個體對自身完成某種工作任務或行為活動能力的一種判斷。班杜拉認為,人們對其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系統中起著主要作用。這種判斷對個體的工作績效和行為結果有顯著影響,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為的自信程度。比如在競技體育比賽中,運動員通過對自身狀態和對手信息及賽場信息的感知,發現自身在天時、地利及人和各方面都處于劣勢,但效能感不同的運動員做出的判斷和采取的行動也會不同。效能判斷決定著運動員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經歷時的行為堅持時間。自我效能感越強,努力程度越強,越能夠堅持下去,運動表現也越好。當遇到困難時,自我效能感低的運動員可能會放棄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運動員則會以更大的努力堅持和拼搏。
2.3賽場應對
運動員賽場應對是指運動員依靠自身能力在對賽場形勢進行一定認知和判斷的基礎上,所采取的相應行動。是運動員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的運動情景下,在攻守矛盾沖突中,利用已有信息做出行動選擇的過程 。運動員應對方式獲得的主要途徑是過去的經驗、他人的做法、教練員平日的訓練與指導、習慣性行為、親友或領導的指點與幫助、自我學習與認識的總結和心理訓練。
競技運動發展到現在,激烈對抗和殘酷競爭的比賽環境不可避免,瞬息萬變的賽場形勢運動員該如何應對? 怎樣應對?對比賽結果的影響差別很大。每一運動行為都是經過認知過程(感知覺、記憶、注意與集中、思維) 進行預判后的應對。認知過程影響運動員應對的質量,應對機制以感知覺提供的信息質量為基礎,以認知結構和認知策略為控制決策過程;而應對本身也是認知過程。
由于對場上變化應對不當,導致運動員喪失運動技能的自動化,引起人際間的沖突,造成身體損傷、運動成績不佳的案例很多。因而近年來關于運動員比賽發揮的研究重點已轉向提高運動員應對能力問題上。賽場應對是運動員對賽場形勢進行感知、判斷的目的,是運動員提高競技表現能力的最直接保證。
對運動員掌握的運動技能本身而言,賽場應對就是對技術動作的不斷調整,使之更指向目標。如果運動員在比賽時有足夠的時間處理信息和判斷前面動作的結果,就可以不斷調整動作,使動作最佳化,使之符合目標的要求,就像司機觀察后視鏡,不斷調整方向盤使車輛準確倒入狹窄的車庫。這種控制的方式可稱之為閉環控制。這種控制的特點是前面動作的結果能不斷反饋,以調整后面的動作。另外一些動作,需要快速完成,如高爾夫運動員快速下桿,棒球運動員揮棒擊球(體育運動中一般低于1/5 s的動作)。這些動作一旦開始,就不可能在中途進行調整,這種控制方式稱之為開環控制。
對于閉環控制的技術動作,運動員需要有敏銳的感知、準確的判斷和迅速的應對和調整。就像賽車手不斷感知賽道變化,判斷賽車速度、方向等,迅速作出應對調整,使賽車能保持在賽道上盡可能快速地行駛。對于開環控制的技術動作,運動員需要掌握的應對技巧主要是在賽前經過艱苦的訓練,使動作技術更精確、穩定。如高爾夫運動員訓練時提高每次揮桿的成功率,培養果敢的品質,比賽中則專注于下一次揮桿,一旦出手,決不猶豫,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一次的失誤上等。
就運動員參加比賽的整個系統而言,運動員應注意對細微事件的防范,那些事先想到各種可能性做到“未雨綢繆”的人,在事件發生后能夠從容地應對。從某種程度上講,預見就像對行為者發出一個“安全信號”,盡管不利事件照樣出現,但由于預見提高了行為者對付不利事件的思想或心理準備,它對行為的影響就比較小。更重要的是,在應付可預見的事件時,人們能夠盡早做出行動計劃和應付準備。在運動訓練中,許多教練員都設計了很好的賽場情景對運動員進行應對訓練,如中國羽毛球隊特別注意培養運動員正確處理場上突發事件的訓練,諸如應付場地氣溫高,有風,反光,觀眾起哄,裁判、司線員不公,誤判等。在平時訓練中教練員有意將比賽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適應性訓練,如場地之間的布簾拉開讓場地有些反光,或把窗口大開讓場地有順、逆風等;鍛煉運動員如何對待觀眾起哄,在各種變化的情況下教育運動員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對方的技戰術、優缺點、得分手段的感知上,從而想出應對辦法。對來自于自身的心理干擾,如比分落后、領先被對手趕上而產生泄氣、急躁、怕輸等思想,善于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和自我提醒。對待裁判、司線員錯判,能給予諒解,善于尊重他人,不要因為不禮貌待人造成更大不利 。
進行賽場應對的訓練是為了幫助運動員提高應對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緊張、激烈、多變的比賽環境。這種訓練一般從改變運動員的判斷方式和認知水平入手,采取認知—情緒控制模式訓練法,提高運動員的應對能力。然而,這種訓練一定要達到自動化程度,運動員才能在臨場很好地使用這些心理技能。另有研究表明,運動員個體可能具有較為穩定的應對特質,即這種應對特質會在所有壓力情景中表現出來,運動員如何認知和判斷壓力環境,是長期積淀形成的,具有相當的反應定勢,因此,若想改變它,不是一個短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
運動員參賽行為的自我控制,最主要的特點是在參賽過程中,運動員依靠自身經驗和能力,對賽場形勢進行感知和判斷,對自身行為進行調節。它不同于教練和技術人員對比賽中運動參考文獻
員的指揮和控制。這種能力的培養,應作為參賽控制的重要部分,對運動員進行專門訓練。本文只是明確了運動員參賽行為自我控制的內涵和外延,對于培養的具體方法和手段,應根據運動員從事的項目參賽特征,分別進行探索和研究。
[1]熊焰,田麥久.優秀運動員參賽理論研究進展 [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 35
[2]田麥久.競技參賽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11
[3]于國慶.大學生自我控制研究[J].心理科學, 2005, 28(6): 25-27
[4]BLANKSTEIN K R, POLIVY J.Self-control and self-modification of emotional behavior [M].New York: Plenum Press,1982
[5]KOOP C B.Antecedengts of self-regulation: a development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2,18(2): 199-214
[6]肖曉瀅.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研究簡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1(2): 40
[7]楊麗珠.對幼兒自控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8]KANFER.Personal control, social control, and altruism: Can society survive the age of individualism [J].American Psychology, 1979:231
[9]羅渝川,鄧雪梅.國內外自我控制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0(6): 5-7
[10]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繆小春,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11]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2]張力為,張凱.自我控制的辯證法:幫助運動員處理8對關系的基本思想 [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1, 26(3): 185-90
[13]石巖,田麥久.我國優勢項目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1
[14]席潔,王巧玲,閻國利.眼動分析與運動心理學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 (3): 555
[15]孫延林.不同水平體操運動員的預期與視覺搜索特征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2009
[16]李巖石.短道速滑運動員運動直覺在比賽中的作用[J].冰雪運動, 2006(3): 79-81
[17]楊杰.運動決策的描述性范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 2005
[18]H C R.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NewYork: McGraw- Hill Companie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