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延路,劉文軍
(遼寧省鞍山水文局,遼寧 鞍山114000)
單家店小流域地處遼寧省朝陽縣南雙廟鎮的遼西低山丘陵區,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96 mm,降水量年季間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勻,多集中在7、8、9 三個月。春季干旱,雨熱同期,日照充足,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8.4 ℃≥10 ℃,積溫3 532.5 ℃,年均日照時數2 361 h,無霜期158 d,大風日數25 d,最大凍土深度1.2 m。
流域包括2個村,現有總人口0.32 萬人。由于自然條件制約和人為因素影響,流域內農、林、牧、副各業生產發展不平衡。該流域經濟落后,其原因主要為:①生產方式落后,廣種薄收,土地資源產出率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自我發展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有限;②生態環境失衡,水土流失嚴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緩慢,致使農業綜合產出能力低,嚴重地制約著流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
單家店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 791.14 hm2,占流域總面積的52.19%。其中輕度侵蝕面積為141.69 hm2,中度侵蝕面積為1 218.40 hm2,強烈侵蝕面積為431.05 hm2。流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 050 t/km2·a。據統計,流域內已治理面積157.04 hm2,占原有水土流失面積的8.06%,其中:經濟林87.01 hm2,梯田4.6 hm2,果園65.43 hm2。
單家店小流域總面積3 432.28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 791.14 hm2,計劃治理面積1307.11 hm2,其中:果樹臺田46.36 hm2,保土耕作387.15 hm2,經濟林(水平槽)324.51 hm2,水保林(魚鱗坑)22.44 hm2,封育治理工程526.65 hm2,圍欄2 930 m,公示牌3個,標志碑1個。修建土谷坊4 座,作業路3.55 km。
計劃治理期限為2014年。工程發揮效益后,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 4.27 萬 t,蓄水量增加108.02 萬m3;林草覆被率由治理前的39.10%,提高到治理后的49.21%,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97.31%,人均基本農田為0.21 hm2/人。經過治理后,農村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總產值和總收入增加30.00% 以上,人均純年收入由5 880 元提高到7 660.5元,比當地平均水平提高30.28%。
該小流域建設實施各項治理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年可增加經濟效益合計712.20 萬元。
1)直接經濟效益分析。根據相關文件規定,確定經濟效益計算價格水平采用2014年第一季度綜合價格,各種措施生效年為:保土耕作、果樹臺田按第1年,喬木林按第5年、經濟林按第3年、封育治理第4年產生效益計算。根據估算,本規劃各項治理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每年可增產糧食26.26 萬kg,增加秸稈26.26 萬kg,增加山杏核12.98 萬kg,大棗1.85 萬kg,薪材158.01 萬kg;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74.81 萬元。增產定額及增產值見表1 和表2。

表1 小流域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增產定額表

表2 小流域各項措施產品單價及增產值表
2)間接經濟效益分析。本工程項目實施各項治理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每年可蓄水量108.02 萬t,按每噸2 元人民幣的標準計算,每年可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16.04 萬元。每年可減少泥沙流量4.27 萬t,按每噸5 元人民幣的標準計算,每年可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1.35 萬元。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小流域各項措施蓄水保土量計算表
經過綜合治理,流域的林草覆被率由治理前的39.10%,提高到治理后的49.21%。此外,其有利影響與效益還體現在如下2個方面:
3.2.1 調節徑流,減免洪災
項目實施后,種植的林草等措施可將一部分降水就地入滲,提高了地表徑流的利用率,增加常流量;骨干工程可以攔蓄徑流泥沙、調節徑流、減少泥沙淤積又可削減洪峰流量,有利于提高流域內抵御洪水災害,有利于保證農業穩定高產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3.2.2 消除污染,凈化環境
流域內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灰塵,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森林還可以美化環境,消除噪音。因此,流域內森林面積增加,對周圍環境具有凈化和美化作用。
1)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流域內農業生產的發展。項目實施后,流域內的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力也得到提高,糧食單產提高,經濟果木林地面積增加,提高了土地抵御干旱、洪澇的能力,有效遏制了土地資源的流失,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經濟結構將得到調整并趨于合理[2]。
2)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項目實施后,隨著林果業的發展,果品貯運與加工、果品采摘等將為流域內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社會就業機會,尤其是增加農村婦女的就業機會。
3)促進流域內經濟社會進步。項目實施后,有效地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高產穩產,緩解林糧爭地矛盾,實現人口、糧食、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改善群眾生活、居住環境,改變不良的衛生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染病的蔓延。隨著文化教育條件的改善,將會提高當地適齡兒童的入學率,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1]元月貴. 山西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成效分析及主要做法[J]. 中國水利,2008(18):51-52,54.
[2]李鳳榮,張鳳勇. 阜新市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措施[J],東北水利水電,2011(0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