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財
(黑龍江省引嫩工程管理處,黑龍江 大慶163000)
七臺河市區水系為倭肯河干流及其支流萬寶河、挖金別河、老七臺河,屬于季節性河流,通過七臺河市環境監測站2013年的監測資料,北興斷面和桃山水庫斷面不滿足Ⅱ類水功能區要求,超標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葫頭溝斷面和搶肯斷面水質監測結果滿足Ⅱ類水功能區要求。
項目區內主要大氣污染物為總懸浮顆粒,其中新興區總懸浮顆粒污染最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時新興區污染綜合指數最大,是七臺河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區域。
七臺河市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東部的倭肯河中上游,地理坐標在E130°47' ~131°58'、N45°37' ~46°13',是1983年國家批準的省轄市,下轄新興區、桃山區、茄子河區和勃利縣,倭肯河從市區北部穿過。
倭肯河發源于完達山西北側勃利縣東北邊緣,是松花江右岸較大的一級支流,全流域集水面積為11 015 km2。干流自東南流向西北,流經七臺河、勃利、樺南、依蘭等市縣,在依蘭縣城東約1 km處匯入松花江,干流河道長203 km。左岸分別匯入龍湖河、中心河、茄子河、萬寶河、老七臺河、新七臺河、碾子河、連珠河、吉興河;右岸匯入挖金別河、七虎力河、八虎力河、松木河等支流。流域東鄰撓力河、東南界穆棱河,西及西南為牡丹江,北界松花江。
2.1.1 水功能區劃分
根據《黑龍江省地面水環境質量功能區劃分和水環境質量補充標準》(DB23/485—1998)的規定,倭肯河干流桃山水庫大壩以下為Ⅳ類水功能區,桃山水庫大壩以上為Ⅱ類水功能區。
2.1.2 水質現狀
項目區水系是倭肯河干流及其支流萬寶河、挖金別河、老七臺河,屬于季節性河流,桃山水庫是七臺河的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工程建設區位于桃山水庫壩下200m 倭肯河干流及其支流,是七臺河市的納污河,主要接納新興區和桃山區廢污水。
根據《七臺河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13年),倭肯河干流設有四個水質監測斷面,分別是北興、桃山水庫、葫頭溝、搶肯斷面,監測頻率為每年8 次,采用年均值進行水質評價,北興斷面和桃山水庫斷面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Ⅱ類標準,葫頭溝斷面和搶肯斷面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Ⅳ類標準。評價結果見表1。
北興斷面和桃山水庫斷面不滿足Ⅱ類水功能區要求,超標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超標倍數分別0.45 倍、0.44 倍,五日生化需超標倍數分別0.25 倍、0.27 倍。葫頭溝斷面和搶肯斷面水質監測結果滿足Ⅳ類水功能區要求[1]。

表1 倭肯河水質現狀評價表
七臺河市地表水水質污染特征為有機污染,主要有:
1)工業廢水超標排放。
2)七臺河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現狀情況是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體。
3)露天煤場、水土流失、植被破壞以及工業企業的生產原料、產品及廢物隨地表徑流進入地表水體。
4)本區地表水體主要是季節性河流,各河流的發源地地質狀況不良,腐殖質、沼澤等自然因素造成水體污染物本底值較高。
2.1.3 地下水
市區段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階地、河谷平原、漫灘地及山間谷地松散巖類孔隙之中。含水層巖性為第四系砂、砂礫石及砂卵石等,含水層厚度約為2 ~10 m,水位埋深一般為1.5 ~7 m,水位變幅為1 ~3 m。滲透系數在25 ~40 m/d,單井涌水量為100 ~3 000 t/d。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側向徑流補給及下伏含水層的越流補給等。礦化度為0.16-0.5 g/L,為重碳酸鈣或鈣鈉或鈣鎂型水。
七臺河市地帶性植被屬冷濕型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為山地丘陵自然景觀,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山地面積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4.6%,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是柞、樺、楊、椴,還有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榆樹等。水庫庫周主要是人工林及次生林。草場主要分布在河谷、漫灘和沼澤地帶,主要有小葉章、苔草及雜草等。野生經濟植物有蕨菜、廣東菜、黃花菜等食用野菜,還有黨參、黃芪、刺五加、五味子等藥用植物。水庫內魚類主要分布有鰱魚、草魚、鯉魚和鯽魚等。市區河段內沒有大型魚類,沒有珍稀保護魚類。
近年隨著七臺河市煤炭工業的發展,礦區逐步擴大,人口逐年增加,森林植被逐年遭到破壞,植被覆蓋率逐年降低,加劇了區內的水土流失。
桃山水庫壩下倭肯河兩側由于采沙、挖沙、煤堆場建設等活動,導致倭肯河灘地凸凹不平,垃圾成堆,生態環境較差。
根據2013年《七臺河市環境質量報告書》,分別對全市、新興區、桃山區的SO2、NO2、總懸浮顆粒進行監測和評價,SO2、NO2年均濃度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總懸浮顆粒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項目區內主要大氣污染物為總懸浮顆粒,其中新興區總懸浮顆粒污染最為嚴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時新興區污染綜合指數最大,是七臺河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區域。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
1)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2)大量固體廢棄物的堆放及裸露。
3)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
4)城市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
5)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
6)礦區的特征污染源矸石山。
工程所在新興區是七臺河市工業區,環境噪聲在65dB(A)以下的面積約占94%,絕大部分區域滿足工業區3 類標準要求。桃山區桃西為居住、商業及工業混雜區,環境噪聲在60dB(A)以下的面積約占93%,絕大部分區域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 類標準要求。
七臺河市區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建礦井、煤炭開采及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和煤泥,其次是燃煤爐渣、粉煤灰和生活垃圾等。由于煤矸石產生量大及歷史原因,各礦附近幾乎都有或大或小的矸石山。生活垃圾處理手段落后,處理量低,不能進行分類處理,因而不易降解的垃圾造成的污染比較嚴重。桃山水庫壩下倭肯河兩側固體廢物主要是挖沙和采沙遺留的沙丘及少量的垃圾。
2013年七臺河市污水總排放量為9.1 萬t/d,根據《七臺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七臺河市建設二座污水處理廠,即桃山污水處理廠和北山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分別為5 萬t、3.5 萬t。桃山污水處理廠,位于桃山水庫壩下倭肯河南岸。桃山區、茄子河區二區的污水通過污水總干渠進入萬寶河總排污口,再進入桃山污水處理廠,可削減CODcr 0.77 萬t/a。
2.6.1 水污染
倭肯河是七臺河市地表水體,是七臺河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納污水體,七臺河市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沒有建設完成,導致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倭肯河,加重了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另外七臺河是一座煤炭型工業城市,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礦山建設破壞大面積的地表植被,破壞了生態環境,加重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水體污染較重。
2.6.2 桃山水庫壩下倭肯河兩岸生態環境較差
桃山水庫壩下至北山大橋段位于七臺河城區北部,河道兩岸由于采沙、挖沙造成植被稀疏,沙土裸露,河灘地凸凹不平,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河道淤積,影響行洪;河道兩側的灘地上,還有煤堆場、建筑棄渣、城市生活垃圾堆等,造成河道兩側固體廢物、垃圾成堆,春天,塑料等廢物隨風飄揚,夏天,垃圾廢物散發著惡臭,雨季,煤堆及生活垃圾隨雨水進入倭肯河,污染倭肯河水質,導致倭肯河沿岸生態環境、景觀環境較差。
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污水截留入污水處理廠,使城市污水達標排放,削減污染物入河量,保護倭肯河水環境。
[1]魏思源,付宇,黃釗. 水環境現狀評價方法的分析與探討[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0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