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為業界所公認的規律是,細分垂直行業不論市場空間多大、前景多么廣闊,都將在資本的角逐之下,存活下來不到十家。而活得好的充其量也就一到兩家。
互聯網界強強聯合的例子正在不斷涌現。近日,緊隨美團和大眾點評的結盟,e代駕和神舟專車在10月15日宣布合并。說強強聯合一點都不過分,前者合并之后的動態估值已經超過150億美元,后者各自也都是明星企業,合并之前也都是10億美元起步的。
以前被認為是個案的“互聯網+互聯網”儼然漸成潮流。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優酷土豆、滴滴快的、58趕集所開創的整合道路,所以看到美團和大眾點評之間從相殺到相愛也就不稱為奇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曾經水火不容的競爭對手們最終走到了一起呢?綜合原因來看,資本的撮合是主因。面對遙遙無期的盈利之虞,每家企業的蛻變都注定是持久戰。這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使之可以在補貼用戶、廣告營銷上有充足的子彈。當然,各家競爭的同質化也會帶來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的窘境。一旦“補貼”停止,用戶分分鐘就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既然如此,背后的投資方們肯定會尋求一種諸如合并這樣的“共贏”方案。
據悉,58同城和趕集網競爭最激烈的時刻,每家一個月放在打營銷戰上的資金就多達數億元。在這種慘烈的競爭環境下,任何一家企業又都不敢率先叫停,因為那意味著提早出局。至于合并能不能帶來“1+1>2”的結果且先不說,光是因“停戰”所帶來的資金結余就已經是非常可觀的了。滴滴快的的合并,也再次證明這種方式的可行性,哪怕兩家公司的業務是極其同質化的,也可以讓背后的資方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來重點布局一家。實踐證明,這更易于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起到防御競爭對手追趕的作用。
近半年的時間,互聯網融資領域遭遇了不大不小的寒冬。二級市場疲軟,對于處在“燒錢”中的互聯網明星企業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資本退卻,所有耀眼的企業都有可能以為內資金鏈斷裂而淪為“雞肋”。
巨頭們尚且如此,又何況是那些處于爬坡階段的“邊緣”創客。為業界所公認的規律是,細分垂直行業不論市場空間多大、前景多么廣闊,都將在資本的角逐之下,存活下來不到十家。而活得好的充其量也就一到兩家。
我對“邊緣”的定義是這樣的,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定位于細分垂直領域的新銳創業者和企業。這些“創客”們往往是擁有大企業的從業經歷,在技術、營銷、產品研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經驗,在不錯的融資環境之下獲得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的青睞,成為新一輪創業大潮中的生力軍,這些生力軍正是當前互聯網創客潮流的引領者。
然而,這些在細分垂直領域的創客亦有其先天的掣肘。無論是從0到1的創新者,還是從1到n的模仿者,其費盡心力所培育的市場,最易被剿殺或被收購。運氣不好的,甚至連天使輪的門檻都邁不過。
把潛在的市場等同于自己的市場,這幾乎是所有創業者給投資人所渲染的前景。但他們不會輕易去說,虎視眈眈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能夠瞬間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