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中國經濟增長固然出現下行態勢,但經過近幾年的調整,已經具備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之一。近期不少外資大行的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從而大肆唱空。顯然,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渾水摸魚,從中圖利。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中國政府推出了多輪經濟刺激性質的政策。不管是“四萬億”還是“七萬億”,刺激的規模、范圍還是頻率都超越以往,特別是在刺激經濟的過程中,竭力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控制在7%左右,這可能會給全球金融系統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同時也會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了不良后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8%,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都在下滑,像韓國、新加坡、臺灣等,這個時候就迫切需要一位“帶頭大哥”來拯救已經陷入衰退中的全球經濟。所以,對全球經濟來講,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非常有必要。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經濟體量完全能夠為其他新興經濟體創造巨大的需求。中國政府加快轉型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接下來有望迎來新一輪的中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占全球的23%。2014年底,這一數字飆升至38%。未來的幾年里,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源頭。
清暉智庫統計發現,中國經濟增速比高速增長期已經降低了30%左右,但通過改革創新若能夠有效釋放發展潛力。中國經濟不僅在當前,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舊具備保持7%左右增長的潛力。具體理由有如下三點: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后勁充分。簡而言之,主要體現在中國擁有全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以及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具體來講,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擁有所有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領先規模國家。再者,中國還擁有2.6億農民工需要變為城鎮居民,其外還有1億城市棚戶區住戶需要重建新的家園,這里面蘊含著的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可想而知。“互聯網”戰略已經上升為新的中國國家戰略,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帶動、改造傳統產業的革命中,中國經濟具備無與倫比的先發優勢。
第二,城鄉一體化水平的規模效應巨大,民生、環保、水利等城鄉改造等方面可以釋放龐大規模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另外,隨著人口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草根與精英爭相并肩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有大學生、農民工,也有企業科研人員、技術和管理骨干,很多大企業也加入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中國大地蓬勃興起。這些綜合因素疊加在一起,或將會為創新驅動注入新活力,為提升生產率提供了新的支撐。
第三,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未來有望保持較高增速。隨著中國高鐵、信息基礎設施等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快速提升,不同區域間要素流動更加便捷,各個區域的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將會顯著地縮小,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有望受益于區域內和區域間充分流動,這為繼續釋放增長潛力夯實了基礎。此外,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等新興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并且它們與傳統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未來產業升級空間廣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