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中國文物之流失與回歸撰文>>>王越因為擁有所以被覬覦,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痛失珍貴寶物的“悲慘之路”。中國文物因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撰文>>>王越
中國文物之流失與回歸
撰文>>>王越
因為擁有所以被覬覦,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痛失珍貴寶物的“悲慘之路”。中國文物因戰爭被搶掠,因經濟利益被走私、盜掘,它們都身處異鄉。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文化傳承,歷史的積累讓中國擁有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因為擁有所以被覬覦,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痛失珍貴寶物的“悲慘之路”。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幾乎涵蓋了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青銅器、玉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漆器、絲織品等各類珍品。中國文物因戰爭被搶掠,因經濟利益被走私、盜掘,它們都身處異鄉。
中國文物流失的開始于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他們將能帶走的都掠奪走,不能帶走的都銷毀殆盡。他們用車輪碾壓象牙制品,用手稿、書籍點煙做飯。他們搶掠金銀器、書畫、瓷器、珠寶,其中十二生肖銅像就是此時被搶掠出國。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他們特許士兵3天時間公開搶劫,所搶奪的財物歸私人所有,其中《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就包含在內。“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無數的宮廷所藏、古籍文書、珍奇寶物被洗劫一空。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又使得大量中國文物損壞、流失國外。1940年北京大學文學院所藏唐代碑志拓片3000余件被盜;1943年廣東坪石被侵占后,中山大學研究院發掘的海豐汕尾的8箱古文物化石全部丟失;聞名于世的“北京人”化石也是隨之遺失。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擁有數以萬計的寶藏。藏經洞中存放了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史文書、紙畫、絹畫等大量文物5萬多件,基本上都是世間僅存的孤本。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以后,一些以各種名目來華的外國人開始大量走私中國文物,英國猶太人斯坦因分別兩次以200兩、500兩換取24箱寫本、5箱藝術品和570段敦煌文獻,法國人伯希和以600兩換取1萬多件敦煌文書。在被政府得知敦煌文書的存在到藏經洞被發現的時間長達9年,在這9年里,俄、英、法、德、日、美國等都以考察為幌子來到西北地區有66次,每次都帶走大量的寶貴文物。直到最后敦煌文物交到清政府手中的只有8757件(現如今經過各方努力已收回藏書2萬余件)。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儀被迫退位,但仍居住于紫禁城皇宮內,龐大的開支使得皇室不得不拍賣或抵押皇宮中的寶物。1922年溥儀偷偷將6大箱1200多件書畫精品盜出宮,這批文物命運多舛,輾轉北京、長春、天津等地長達22年之久,期間文物一直在被變賣、典當,最終存放于長春“小白樓”中的剩余文物又遭到兵匪的哄搶,這1200多件宮廷文物就徹底地“走散”。后來經調查,這1200多件精品宮廷文物絕大部分都流失在海外。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文物開始受到法律的保護,可是法律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文物流失海外的情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很多不法分子為了謀取利益,利用高科技定位、探測、爆破等現代技術盜竊博物館、盜掘古墓。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盜墓現象越發猖獗,由于中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這些文物90%都在海外進行交易,從而導致又一批大量的文物遠離祖國。根據有關統計,1978年上半年,青海1700多名村民盜掘古墓2000多座,文物流失10000多件,1990年四川省有23000多座古墓被盜,文物大省河南、陜西、山西變為海內外文物走私買賣交易的“金三角”。這些被盜的很多精品文物,尤其是博物館被盜文物,大多通過非法途徑被送往日本、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家。
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數量眾多,被不同國家所收藏,“回家”之路漫漫。流失的文物繪畫、地方志和古籍方面的文物,美國收藏數量最多,“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有1200余幅;美國國會圖書館有4000多種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瓷器方面的文物,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保存最佳,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青花、五彩瓷等,各個朝代的名窯瓷器應有盡有,且多數是精品。甲骨文收藏最多的要數日本,流失海外的3萬多片甲骨文,日本有近1.3萬片。敦煌寶藏留給我國的目前有2萬件,其余都分散在國外各大圖書館、研究所收藏。大英圖書館有1.37萬件,法國巴黎圖書館有6000件,俄羅斯圣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有1.2萬件,英國印度事務所圖書館有近2000件,日本、韓國、美國、瑞典也都有收藏。流失海外的文物分散廣、種類多、時間久等因素都導致中國文物“回家”之難。


許多愛國人士也在一直努力將海外流失的文物運送回國,也在尋求各種方法,其中法律途徑、回購、回贈是主要方式。國際社會制定了一些打擊文物犯罪、促進非法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條約。1954年的《海牙公約》,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1995年通過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公約》(簡稱“1995年公約”),這些是目前最重要的控制文物非法流轉的國際公約。通過這些法律返還的中國文物有1600年前的北魏赤陶馬、1500年前的北齊石灰佛像、1400年前的隋代騎士陶馬等14件珍貴文物。
回購流失海外的文物是一個重要途徑。既有國家行為,也有企業、個人行為。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就曾親自籌劃,用48萬港元購回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伯遠帖》《五牛圖》等文物,2002年國家以2999萬元買回了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隨后又花費2億多元買回了戰國虎形佩等文物,北京首都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分別以800萬元和990萬元購回《孔子弟子像》(手繪本)和《錢鏡塘藏歷代名人書札》,2000年保利集團斥3300多萬元買回了圓明園牛首、虎首、猴首銅像。2002年到2006年間,共實施了14個重大征集項目,國家財政資金動用了近2億元,搶救了流失在海外的文物203件。
回贈,指的是一些企業、愛國人士,包括海外華僑把文物捐贈回來。
法律措施、回購、回贈確實為我國挽回了大量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可是面對國際法律的不完善不強硬、巨大的海外文物數量、動輒天價的文物市場價格,未來文物“回家之路”依然令人憂心忡忡。雖然國際公約中有各種明文規定,但是其約束力非常有限。首先追溯期限是有限的,流失時間超過期限就不受公約保護,其次公約并不對所有國家具有約束力,必須是兩個認可公約的國家簽署協議才生效,一些國家不加入該公約,就是因為不愿意歸還掠奪的文物。另外,國際界定流失海外的文物界限很模糊,標準不明確,許多流失的文物幾經轉手,新的持有者是通過合法途徑獲得,那對贓物的追討就難上加難。對于斥巨資回購國寶,國家文物局原顧問謝辰生說:“中國文物回流給人的印象好像都是靠錢去買,事實上,中國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數量繁多,情況復雜。如果不分情況,一味去用錢購買,就相當于承認了這部分文物的合法性,于情于理都難以接受。”原本屬于中國的文物,被搶奪以后,卻要我們國人自己花高價再買回來,這無異于“再次被掠,二次被盜。”
國寶回歸之路任重道遠,誰都不愿意看到中國文物身在異國他鄉,不愿見到中國文物只能夢歸故里。道路是曲折的,但意志是堅定的。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表示,中國政府也在從5個方面努力:“一個方面是加強各部門聯合行動,從源頭上打擊針對文物的盜掘盜竊和走私行動;第二個方面要加強海關、加強出入境的管理;第三是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國際公約的相關活動;第四是繼續與有關國家商簽相關雙邊協議,防止文物流失;第五要采取多種方式,包括外交、司法等方式,來提供證據,積極追索歷史上被劫掠的、被非法走私出境的中國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