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靜
關于歷史上的飯局,中國人會首先想到鴻門宴。它實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運氣很好的劉邦先攻入關中,占領秦朝首都咸陽。運氣不太好的項羽遭遇秦軍主力,纏斗太久,晚來一步。按照“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劉邦是贏家。項羽不服,他的謀士范增便琢磨了一個辦法,在項羽的駐地鴻門組了個飯局,主賓當然是劉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項莊舞劍。這個飯局劉邦硬著頭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現不是飯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話,講得有勇無謀的項羽猶豫不決。結果項莊的劍是舞起來了,上級的意圖卻遲遲不明。加上精明的張良、豪爽的樊噲一攪局,劉邦趁亂提出上廁所,一去不返。在這頓飯局的前后,歷史輕輕拐了個彎。
還有一個飯局,比鴻門宴更鴻門宴,那就是“兩桃殺三士”。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有3位武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功高勢大,令齊景公多少覺得不自在。他的謀臣晏子便張羅了一個飯局,也不吃別的,就摘了宮里剛剛熟透的兩個桃子,讓大家論功吃桃。這下熱鬧了,三人互表功勞。表著表著,三人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功績、有胸襟,干脆紛紛拔劍自殺了。論成本,論結果,這場飯局的效率遠在鴻門宴之上。只不過,它對歷史的走向,影響不大。
從鴻門宴往后,那些在歷史關頭上,改變了出席者命運,也改變了國家命運的飯局,并不太多。
在中國現代史上,有一場大飯局決定了此后中國的政治走向,那就是重慶談判。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之后,美國和蘇聯都希望中國能夠實現和平,斯大林連發3次電報,催促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蔣介石也一連數次發電,擺出各種誠邀姿態。明知蔣介石這是在做局,到底去不去?黨內爭論了一番。最終,毛澤東拍板決定:去!對世界來說,焦點已經放在重慶,不去便要擔責;對中共來說,去了,可以爭取宣示主張、實現和平的機會。若想破局,只能入局。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一行人飛抵重慶。這里氣氛跟延安截然不同,高樓華服,觥籌交錯,宴會剛完是酒會,酒會剛散是茶會,蔣介石用他自己熟悉的華麗做派,安排了無數個飯局。用民盟領導人張瀾的話說,這就是一個“現實的鴻門宴”。其目的,是要讓共產黨拱手交出部隊,淪為所謂的“在野黨”,服從國民黨一黨專制。甚至,不達目的還有可能扣下共產黨人。
如何破局?共產黨需要一種反客為主、以弱勝強的策略。毛澤東對蔣介石最忠誠的死黨陳立夫的登門宴,就是一種高明的示弱手法。
9月20日,毛澤東在秘書王炳南的陪同下,登門拜訪陳立夫。陳立夫聽到通報,嚇了一大跳,他萬萬沒想到毛澤東會來,—點準備也沒有。怎么辦?先吃吧,邊吃邊聊總好點。他讓仆人火速送來點心。毛澤東知道陳立夫留過洋,先問他是不是認同國共第一次合作的事情。他告訴陳立夫,那是一段蜜月時期,自己在國民黨內擔任的官職可大了。陳立夫趕緊說,那時自己還在美國讀書,沒有機會看到這段美好的日子。
毛澤東又說起隨后的國民黨圍剿?!八^‘石頭過刀,茅草過火,厲害得很啦!我毛澤東被追得東奔西跑,好不難堪喲!”毛澤東知道陳立夫親身參與了這件事,也知道陳立夫一直為此得意洋洋。他的用意就是要告訴陳立夫,國民黨一直是不仁不義的劊子手角色。陳立夫趕緊說道:“這都是過去的誤會,大家都抗日勝利啦,往前看。”
見陳立夫有些緊張,毛澤東轉了下語氣,跟陳立夫開了一個玩笑:“我們上山打游擊,那是你們逼出來的,最后把我們逼成梁山好漢啦!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自己不服氣,想成為齊天大圣。你們連弼馬溫也不愿意給我們,我們只好扛槍了!”聽到“弼馬溫”3個字,大家都笑了起來。陳立夫趕緊回答:“以前是有我們做得不對的地方?!?/p>
這次主動登門,收效奇佳。陳立夫覺得毛澤東是個風趣而謙虛的人,于是向蔣介石一五一十地匯報了談話內容,還忙不迭地拍馬屁:“毛澤東還是很知道身份的,將您比作玉皇大帝,他們是弼馬溫啦!”蔣介石一聽,十分高興,騰騰殺氣有所消解。
身在局中,最難的是何時出去。毛澤東知道國民黨特別重視10月10日這個武昌起義的紀念日,就決定選這一天撤出重慶。
10月8日早上,毛澤東突然宣布準備回延安,蔣介石對此非常震驚。他一面讓張治中安排送別宴,一面召集親信幕僚開會,討論是否要像拘禁張學良那樣拘禁毛澤東。但是,幕僚的意見不統一。陳立夫、戴季陶等人似乎認為毛澤東及共產黨不堪一擊,無需多此一舉。蔣介石的貼身秘書陳布雷卻主張采取措施,他說,從一首《沁園春·雪》,可以看出此人的霸氣與王氣,不能放虎歸山。
在這段時間的日記里,蔣介石多次流露想殺毛澤東的心情,可是國際形勢對他如此有利,局面又控制得如此牢固,采取此種行動似乎又有些多余。蔣介石糾結一番,最后決定相信自己的實力。
10月9日,蔣介石對毛澤東進行最后的挽留與答謝,這是一次真刀真槍的碰面。雖然迄今為止尚無官方記載公布,但是可以想見,大家喝的茶和吃的點心,跟過去40多天里毛澤東在重慶吃過的,也沒有多少區別。在這場神秘的會面中,蔣介石最想搞清楚的是——毛澤東是不是自己的真正對手?據第二天毛澤東跟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的談話檔案記載,毛澤東知道這種危險的存在,面對蔣介石,他有著幾分故意顯露的著急,更有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冷靜。最終,蔣介石生氣地離開了。他不知道是在困惑毛澤東,還是困惑自己。不過,毛澤東毫不困惑。他回延安后對身邊的人說,蔣介石看起來兇得很,其實怕事得很,自己拿不定主意。
此前一天,在重慶的軍委大禮堂,張治中代表國民黨舉辦盛大的宴會,歡送毛澤東回延安。重慶黨、軍、政及新聞、文化、藝術各界的名流悉數到場。不到晚上6點半,整個會場早已人聲鼎沸。張治中拿著稿子,動情地向大家宣告,國共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談判的成功已經有了70%的希望,而且剩下的30%也在逐漸地努力中接近。他向大家傳播的信息是:國民黨終于控制了局面。
可是,毛澤東的發言來了,他高舉酒杯,綿里藏針,用湖南口音感謝各界同志的共同努力,呼吁實現國共合作:“在東西方法西斯被打倒以后,世界是光明的世界,中國是光明的中國。中國今天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憋@然,毛澤東是要告訴所有人,共產黨人是來追求民主、和平的,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參加此次談判的。
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端著酒杯向著名詩人柳亞子致謝。原來,毛澤東到重慶后,柳亞子慕名向他索詩,他將自己1936年填寫的《沁園春·雪》相贈,并附信說,這是“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所填的一首詞,“錄呈審正”。柳亞子看到《沁園春·雪》后,驚嘆不已:“得其初到陜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展讀之馀,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耳,況馀子乎!”以柳亞子的鼎鼎大名,如此推崇一首詞,當即讓《沁園春·雪》轟動全城,重慶人人皆道:原來共產黨領袖的氣質和文采如此出眾,根本不是國民黨說的那樣嘛!因此,這一杯酒,敬的是柳亞子,激動的卻是文化界、民主黨派、中間人士的心。這也是共產黨能夠從“現代鴻門宴”中全身而退的關鍵之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朋友,爭取最廣大的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
1945年10月11日,毛澤東離開了重慶,此后的一切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知道蔣介石后來在臺灣慈湖,會不會時常想起那場“現代鴻門宴”。他本以為自己是設局的獵人,沒想到毛澤東技高一籌。(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