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
當面對“要不要去創業”這個問題時,我會先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去創業”。關于創業的理由,除了不想打工或找不到工作,我可以羅列出如下幾條。
為了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你恰好是個“80后”或“90后”,不想逃離北上廣,而以自己的收入大概要30年后才能付得起房子的首付,于是你會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走向人生巔峰,唯有創業當老板一條路!”
雖然我沒看過具體的統計數據,但從我接觸過的成功創業者來看,他們中只有少數是白手起家的,大部分都是不用創業也不愁錢花的。
你知道馬化騰的老爸當年是開著奔馳幫他做賬的嗎?你知道馬云的老爸是中國曲藝界的元老級人物嗎?你知道任志強的爸爸以前是商務部副部長嗎?
這可能確實有些殘酷,但創業是一項風險很高的活動,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弱,那么稍微有些風浪可能你就被“雨打風吹去”了。但如果你家境殷實,那你就有更高的風險承受力,你也就會比別人堅持的時間更長久。
為了“夢想”
夢想分兩種,一種是“人前顯貴”,另一種是“自我實現”。
電影《中國合伙人》很真實,它把創業者內心深處最陰暗、最隱秘的角落放到了聚光燈下——你敢說你奮斗不是因為被前女友鄙視過?不是因為你特別討厭的某個人混得比你好?不是因為你總得不到父母的夸獎?
《中國合伙人》當中所呈現的創業動力就是“人前顯貴”,創業者通過他人的認可獲得成就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非常酣暢淋漓的感覺。
但是“人前顯貴”只能支持創業者挖到第一桶金,走到收獲第一次“成功”的階段。比如喬布斯在Apple II階段取得的成功,馬云在阿里巴巴B2B階段的成功。如果這些企業家就此收手,賺的錢肯定這輩子也花不完了,他們的聲譽也足夠后半輩子吹牛用了。
但是他們并沒有收手,所以我們才用上了iPhone,才能在淘寶上“買買買”。而支持這些牛人們繼續拼命工作的動力就是“自我實現”。
“人前顯貴”和“自我實現”的根本區別就在于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前者的標準來自于世俗社會,而后者的標準是由自己確定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掙脫世俗的枷鎖,這對于初階創業者是一種動力,對高階創業者則是一種束縛。
如果我是投資人,我只會投資給那些真正為了“自我實現”而創業的人,只有他們才能成就一番偉業。而那些追求“人前顯貴”的創業者,我并非質疑他們的能力,只是他們的創業瓶頸會更早出現。
因為創業比較fashion
創業本來應該是屬于少數精英的游戲,現在卻儼然成了一種流行趨勢。
在市場癲狂的時候,你總能找到證明自己正確的理由——
“這屆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力度很大。”
“如果錯過了這撥兒創業潮,我可能這輩子再也碰不到這么好的機會了?!?/p>
“那誰當年在單位里還不如我呢,他都能成,憑啥我不能?!?/p>
“現在市場存在××需求,但是還沒有人去滿足它,所以這是一個好機會?!?/p>
“硅谷出了一個新模式,趁著國內還沒有人抄,我們要趕緊復制一個?!?/p>
……
對于創業者來說,冷靜客觀的思考永遠比激情和欲望更重要。如果你不能獨立做出判斷,容易被社會輿論左右,那么你一定還沒有做好創業的準備。
創業的必要條件
對于創業來說,僅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具備一些“必要條件”:
1.思考+執行=全能選手
沒有任何一個職位像創業者這樣,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如此之高,如果你在任何方面存在短板,都難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喬布斯夠厲害了吧?但他在青年時和中年時截然不同。青年時,他情商偏低,這導致他對自己過分自信,和他人溝通時過分強勢,最終被董事會開除出公司。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中年的他經歷過被驅逐的挫折,又經歷過經營皮克斯的成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這才能帶領蘋果一步一步走向巔峰。
Ben Horowitz在《創業維艱》當中把管理者分為兩類:一類管理者思考能力強,眼光長遠,見解深刻,總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缺點是他們容易忽略細節,執行力偏弱;另一類管理者執行能力強,做事井井有條,能夠制定縝密的工作計劃,并且總能夠讓計劃成為現實,但是他們的缺點在于不舍得花時間來思考,他們會覺得單純地思考問題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執行幾個任務來得實在。
現實世界中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發現這兩種特質,因為這二者幾乎是矛盾的。但悲劇的是,合格的CEO恰恰就需要同時具備這兩種素質。
2.經歷真正的挫折
如果我是一個投資人,我一定會問創業者:“請告訴我讓你最刻骨銘心的一次挫折經歷。”
如果他經歷過“真正的挫折”,現在還能夠樂觀地和我面對面談笑風生,那我會比較放心,會認為他是足夠成熟的;如果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挫折,哪怕他有非常高的智商、非常優秀的情商,我也會在心里給他的估值打一個折扣,我必須要扣去他的“挫折成本”。
挫折對人的教育主要是在意志層面而非經驗層面。如果經驗只能從錯誤中學習,那估計沒有哪家公司能活過1歲,經驗其實是可以從書本、從牛人身上學習的。唯獨意志這個東西,只能靠“悟”,不能靠“教”。如果你看名人傳記,就會發現幾乎所有人在早年都遭受過“毀滅性打擊”,他們也總是會告訴別人:“我感謝那些經歷,它們讓我成熟起來。”
3.核心團隊
在創業這件事情當中,沒有哪種資源比“人”更重要,在團隊中,又沒有哪種人比“核心團隊”更加重要。
我所謂的核心團隊,不是單純從“專業”的角度來定義的,它是“專業+忠誠”的綜合體。
核心團隊是那些在你A輪融資還沒到位時,就愿意跟你大談改變世界的人;是當你遭遇危機時,愿意降薪幫公司控制成本的人;是在會議室里敢和你拍桌子,出了會議室卻堅定地執行你的決議的人;是競爭對手花多少錢都挖不走的人;他們也是和你一起去納斯達克敲鐘的人。
假如你是劉備,你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兄弟嗎?假如你是馬云,你有自己的十八羅漢嗎?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你打算拿什么去創業?
而我了解自己,知道:
1.我不是一個全能選手,我屬于典型的思考型管理者;
2.我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
3.我追求“自我實現”,“人前顯貴”根本沒法滿足我;
4.我并沒有財務自由。
所以,我決定不自己創業,而是加入一個有可能成功的團隊,與他們一起去做一件大事。
(摘自《讀者》原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