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卓
(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遼寧 撫順 113008)
朗誦,讓詩歌展開了翅膀
華卓
(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遼寧 撫順 113008)
詩歌是高雅藝術,應該讓詩歌走進生活。撫順的詩歌愛好者們說:“朗誦詩歌,就如同走進星級酒店,我們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時候從氣質到儀表,從服飾到風度都要展現一種教養”。喜歡詩歌的聽眾說:“詩歌離我們很近,很親切,你融入了,熱愛了,有什么可遠的,說白了,詩歌的語言就是不直接說,文學著說,含蓄著說,優美著說,朦朧著說,凝煉著說…”他們是詩歌的傳播者,是他們讓詩歌的生命更鮮活、更美麗、更陽光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詩歌創作;朗誦
在大多城市的群眾文化團隊中,均以音樂舞蹈為主,因為它在群眾文化中更普及更容易掌握和接受。在撫順市群眾文化的長期實踐中,詩歌朗誦活動卻相當活躍,多年的積累,形成了極具規模和水準的隊伍,讓本距老百姓很遠的詩歌藝術展開了翅膀,飛進了人們的心里和生活,使之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撫順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方,是雷鋒的第二故鄉,煤、油、電、鋼、鋁等工業門類齊全,大團隊的職工隊伍格局,形成了自豪、律己、大氣的性格特征。煤都之夜啊,安詳而又不平靜;煤都之夜色呢?黑里透紅…詩人郭小川的詩作《兩都頌》中的《煤都頌》寫的就是撫順;五十年過去,撫順已不是“黑里透紅”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撫順由黑變綠,靚麗轉身,也許是一個輪回,千萬年的森林倒下,變成了默默無語的太陽石;今天的撫順人植樹、養樹、護樹,滿目蔥郁蒼翠。詩人賀敬之的長詩《雷鋒之歌》,更是讓撫順的230萬人民自豪無比,朗朗上口的豪邁詩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人說,詩歌是高雅藝術,但撫順的詩歌愛好者們說:“朗誦詩歌,就如同走進星級酒店,我們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時候從氣質到儀表,從服飾到風度都要展現一種教養”。喜歡詩歌的聽眾說:“詩歌離我們很近,很親切,你融入了,熱愛了,有什么可遠的,說白了,詩歌的語言就是不直接說,文學著說,含蓄著說,優美著說,朦朧著說,凝煉著說…”他們是詩歌的有效的傳播者,營造出了一座城市別樣的文化氛圍,讓詩歌的生命更鮮活、更美麗、更陽光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如果每個城市都有如此眾多的詩歌傳播者,詩歌沒有理由不繁榮。
朗誦隊伍涵蓋了撫順的四區三縣,有工人、農民、軍人、警察、學生、機關干部、自由職業者等,他們自由結合、相互交流、傳遞信息。很多人把喜歡的詩歌剪輯成冊,為詩歌作背景音樂的U盤常帶在身邊,他們不喜歡使用大塑料本,認為那樣做不認真、不投入,不能把詩歌的情感傳達到極致,那樣做會產生惰性。他們喜歡把詩歌作品背誦下來,反復排練,讓受眾的思緒隨著詩歌飛翔,感染了大家也培養了自己,培養了一種認真負責的精神,培養了一種詩一樣優美的品質。大家最喜歡央視的“新春詩會”,那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可惜一年只有一次,他們盼望能登上那樣的舞臺,朗誦自己喜歡的詩歌。
撫順市群眾藝術館曾把詩的舞臺搭在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把數百個詩歌題目像謎語的謎面一樣寫在彩條上,沿街懸掛,讓愛好詩歌朗誦的路人選題之后走上臺來,即興朗誦,活動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想上臺者絡繹不絕,朗誦者深情投入,路上駐足傾聽,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那一天應該是這座城市詩的節日。“創作與朗誦共進,青春與詩歌同飛”—一位大學生的留言,表達了他的熱愛和感慨。
在撫順市每年的婚慶博覽會上,有一個主題會場就是“撫順市詩歌朗誦大賽”,活動的音、光、畫都非常精美,進入決賽的選手均是通過預賽、復賽而進入決賽的,聽眾大多是那些即將步入新婚的準新人們及他們的父母。很多新郎新娘在典禮上用朗誦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心聲,由撫順本土詩人創作的一首《只要你允許我對你好》被很多新郎新娘朗誦,如泣如訴,感人至深。此刻,詩歌真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能為老百姓服務了,這也是詩歌的光榮。撫順市組團參加遼寧省藝術節群眾文化專場的時候,組織者選了這首在群眾中影響廣泛的詩歌參加比賽,并一舉奪得了藝術節的金獎。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重視創作的原點,一切以群眾出發,發揮自身優勢,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群眾文化工作特征。
在撫順的酒店就餐的時候,經常能聽到朗誦詩歌的聲音,而且被一陣陣掌聲所打斷,這是酷愛詩歌的人在朋友中間的一種表達。在生日宴會上,在開業慶典上,在企業年會上,均能聽到認真的、深情的、精彩的詩歌朗誦,令人真切的感受到老百姓對詩歌的熱愛、尊重和理解,在他們中間有豐潤的土壤。朗誦者的表述成為聲情并茂的口頭報刊,在接受詩歌的熏陶和洗禮的同時,也產生了找一首詩朗誦的沖動。我們崇尚簡單的生活,詩歌朗誦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最前線,最簡單的(聽眾也認為最高雅)的文化活動方式。老百姓從未忘記過詩歌,每天都在找優秀的詩歌,在愉悅中得到熏陶。
撫順舉辦過兩屆“雷鋒杯全國詩歌大賽”,但兩屆之間相隔了整整二十年(1992—2002),這二十年也經歷了低迷、彷徨,同時也是探索、積累、思考的二十年。兩屆大賽都是與《詩刊》社共同主辦的,這成為撫順文化活動中的一件大事,大賽之后舉辦的獲獎作品朗誦會所呈現的作品質量、朗誦水平、社會反響、百姓關注度均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個三線城市能與中央的專業刊物共同主辦一次全國性的大賽,是與這個城市的創作朗誦隊伍的建設、百姓的喜愛程度、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
既朗誦家喻戶曉的名篇,也朗誦作者尚未發表的作品,因為刊物陣地少,很多作品極少有發表的機會,那么朗誦會成了發表詩作的一個載體,通過朗誦者的二度創作及媒體的宣傳,就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動力,同時,朗誦者也獲得了上臺表演的機會你,所以說,撫順的三月詩會、五月詩會、十月詩會具備了促進創作、傳播詩歌的功能。
在文化演出廣場的舞臺上組織一臺詩歌朗誦專場,撫順的這種嘗試也是成功的。實踐證明老百姓是能接受詩歌和詩歌朗誦的,所以在實踐和推廣的時候要有足夠的信心,試想又有多少電影和戲劇觀眾平時喜歡讀劇本呢?只有努力的呈現了,大眾才跟著你哭跟著你樂,否則他到哪里去找劇本呢?朗誦愛好者們還把自己喜歡的詩歌貼到網上,傳給喜歡詩歌的朋友們,很多人還把精彩的詩句當做生活和工作中的座右銘。
撫順市與吉林市曾聯合舉辦雙城詩歌朗誦友誼賽,即增進了友誼又學習到了對方的長處,千余人的劇院里座無虛席,漫天大雪的時節里,場內涌動著詩的暖流,不凍的松花江水蕩漾著詩的摯愛,霧霜的奇景如詩一樣凝凍。撫順市的詩詞協會創辦的刊物《撫順詩詞》,幾位創辦人卻是理工科大學的中年教授,如期活動,授課座談,很多會員來自百余公里之外的鄉鎮,在長吁短嘆的飲唱中,在與現代生活的撞中,讓這種城市的文化傳播又多了一條值得驕傲的渠道。
《撫順晚報》副刊曾開辟了一個專欄《朗誦詩壇》,選了三十五首適合朗誦的著名詩篇,每期一首,均請專家講解詩歌并指導在朗誦中的要點,很多人認真收藏,如獲至寶,出現了一個辦公室通過復印人手一份的場面。想著老百姓所需,與民同歌,與民共舞是群眾文化工作的要點,文化惠民,藝術為眾是群眾文化工作的目標,把詩歌藝術放在一個沒有門坎的廣場,讓老百姓信步而來,放聲朗誦是一項可行、可持續、可推廣的群眾文化工作,無需演出服裝、無需道具就能讓這只群眾文化團隊在學習中娛樂,在朗誦中傳播,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大眾的藝術能力的提高,藝術在最廣大的群眾中普及才是最基礎的所在。
閱讀詩歌當然是一種優美,朗誦詩歌當然是一種豪邁,聆聽詩歌必然是一種幸福。詩歌,特別是優秀的詩歌真的應該越出紙面,通過朗誦向更多的民眾,給他帶來震撼和啟迪。
朗誦,是詩歌的翅膀,讓詩歌展開翅膀,飛翔!
[1]郭小川.郭小川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I207.2
A
1005-5312(2015)02-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