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格婷
(四川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簡論徐鉉的詩學思想
郭格婷
(四川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徐鉉身為南唐詩壇的領軍人物,對詩歌功用的認識繼承了傳統詩教觀和重視詩歌的抒情性,反映了傳統文人對儒道精神的追求和渴慕,是對五代后期和宋初文學實踐的集中反映。
詩學;徐鉉;詩歌
提及五代文學,古人或近世一些學者往往使用“輕佻浮華”、“頹靡纖麗”、“文風衰颯”、“氣格卑弱”等詞眼一筆帶過,這樣的概括似乎粗略。南唐政治經濟的一度中興,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南唐詩壇作為五代后期的詩界重鎮,以不同于其他諸國詩歌的新面貌出現,為五代詩壇吹進了幾縷清風。如羅立剛先生所言:“南唐文學較好地發揚了江南文學以抒情見勝的特色,雖不乏綺艷成分,卻少了狎玩色彩,多了真情抒發?!瓗孜淮硇缘淖骷胰缧煦C、徐鍇、李建勛、韓熙載、李中、孟賓于等,詩中除詠物之作,有‘體物’詩學跡象外,一新變氣象就是人生喟嘆類題材明顯增多。”①徐鉉身為南唐詩壇的領軍人物,詩學思想更多地表現為對傳統的繼承,集中體現在對詩歌功能和詩歌審美特質的認識和自覺追求。文學思想是時代在個人身上留下的印記,徐鉉的詩學觀也是對五代后期和宋初文學實踐的集中反映。
講到詩歌的功能,徐鉉一方面注意到了“通政教,察風俗”和“詞必關于教化”的政治道德功能,另一方面強調詩歌“吟詠情性,黼藻其身”遣興抒情性,在文與道之間找到平衡和契合。這點在其《成氏詩集序》中表現最為突出。
南唐君主累世好儒,推崇文治,利用科舉考試、興辦書院學館、修繕禮儀典章等措施大量網羅人才,一時江南儒風漾溢、名士云集,文物蔚為可觀,為中原和其他九國所仰止。徐鉉既是江南鴻儒又是南唐重臣,積極主張恢復儒家詩教傳統。他在《成氏詩集序》中認為詩歌的旨意深遠,作用廣博。在治世,詩歌可以“通政教,察風俗”使“物情上達,王澤下流”,是溝通統治者與百姓的橋梁,從而實現政通人和。徐鉉的《御制春雪詩序》可看出。
徐鉉認為詩歌之所以能夠“澤及四海,化成天下”和詩歌歌詠儒學及王道是分不開的。他在這里把詩歌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到了首位,且表達了“將興古義,允屬昌期”的愿望。值得關注的是,徐鉉詩學思想中的復古不同于初唐文人陳子昂。陳子昂提倡慷慨多氣的“漢魏風骨”和清俊遙深的“正始之音”,反對“彩麗競繁”“興寄都絕”的齊、梁詩。而徐鉉只推崇漢之前的文學,對之后的魏晉、齊梁文學頗有微詞。之所以如此,因為二人詩學思想的出發點不同,陳子昂重在發揮風雅中的興寄詩道,徐鉉則強調詩歌風雅一面及其對治世的促進作用,這與他的詞臣身份相符。除此,徐鉉在《北苑侍宴詩序》、《文獻太子詩集序》中也表述了同樣觀點,“感惠澤而發頌聲者,臣子之自然”,“賞物華而頌王澤,覽穡事而勸農功,樂清夜而宴嘉賓,感邊塵而閔行役?!肀卦煊谛?,詞必關于教化。”他在為王祐作的《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亦言:“雖復古今異體,南北殊風,其要在乎敷王澤,達下情,不悖圣人之道,以成天下之務?!背?,歌詠王道和文治教化是臺閣文臣首要之責,無可厚非。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徐鉉標舉“詞必關于教化”卻不提倡以詩刺上。他認為應“厚君臣之情”,所以極少作諷喻詩。為什么會有這種創作實踐與理論主張的反差呢?關鍵在于時代對個人的擠壓。恪守儒家之道,成就道德文章歷來是士人的責任。徐鉉從小受儒風熏染,深深眷戀儒家思想。而南唐中后期朋黨傾軋、對外戰爭、君主治國乏術的現實使詩人意欲有所作為的理想化為夢幻泡影,因此用世精神顯得十分孱弱無力。這個時期徐鉉強調主師古、祖風騷、宗漢魏的儒家詩教觀,似乎不合時宜。在瓜分豆剖的五代,受時代和詩人“順時”思想的雙重制約,傳統詩教觀不可能真正貫徹到詩人的創作實踐中。這種思想表現在詩歌中就是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和無奈。
南唐中主、后主時期,君主暗弱,治國乏術。攻閩征楚導致的國力虛耗和內部黨爭的傾軋不已讓南唐過早的走向衰微。詩人們意欲復興儒家傳統卻無所依托,壯志難酬。詩人在斯道不行無法兼濟天下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選擇獨善其身。詩歌相應地由重外物事功迅速轉為重內心修養,更多地思索個人命運與人生哲學。因此徐鉉說詩歌亦能“吟詠情性,黼藻其身”,即詩歌的抒情性和心理自適功能。徐鉉在為朋友所作的序文中多次強調詩歌的抒情性。
徐鉉對“情”的理解集中在“精誠中感”上,突破晚唐以來以溫庭筠、韓偓為代表的重在刻畫香奩閨情的狹隘詩“情”觀,認為詩歌是深情遠思郁積于心中不得不發之產物,或遇事造景,吟詠自怡,或吟玩感嘆,申述騷客之情,都是指向詩人內中的情感。抒情是徐鉉詩歌的主要特征,他的詩較少直接反映重大的社會題材多吟詠性情,借寄贈酬唱之作互訴衷情,在感嘆漂泊、傷離遠念中表現社會的亂離與昏暗。這和他的詩歌創作重視內心真情實感的抒發是一致的。南唐詩人多發掘詩歌在抒發個人情感方面的作用,能夠跳出輕艷浮薄的閨情范疇,緣情而不縱欲,別具清麗雅淡的特色。徐鉉詩歌集中體現了這一特質。
總的來看,徐鉉對詩歌功用的認識,繼承了傳統詩教觀和重視詩歌抒情性,反映了傳統文人對儒道精神的追求和渴慕。此外,徐鉉在周遭環境的擠壓下,他的人生態度更多地體現為順時和變通,這成為他表達從容自保、悠然忘事生活的個性創作。
注釋:
①羅立剛.唐宋文學導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4.
I207.22
A
1005-5312(2015)02-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