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遠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2)
論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基于布迪厄藝術理論的分析
關遠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2)
文章對當今中國傳統藝術現狀進行了介紹,并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藝術行業與相關領域進行了分析。由于政治場域和經濟場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藝術并未展現出應有的活力。傳統藝術應發揮自己文化積淀和表現形式上的優勢,吸收流行藝術的時代感和創新元素,努力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積極對話,不斷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為現代社會輸出優秀的藝術文化作品,推動我們社會文化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
傳統藝術;傳統與現代;流行藝術;布迪厄
當今中國的文化市場產品非常豐富,其中流行音樂,電影等是被大眾所接受的主流藝術形態,這些類型的文化藝術產品占據了我國文化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不過,縱觀我國文化市場,流行文化藝術作品良莠不齊,優秀和濫竽充數的作品共存。文化市場中長期充斥著低品質作品,對我國大眾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的提高可能會產生消極作用。提高文化市場中藝術產品水平勢在必行。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社會發展和狀態的外部表現,同時,藝術品位是一個國家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表現。文化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國家或者社會的藝術文化水平高低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說起到了關鍵的潛在作用。因此,關注我國藝術行業和文化市場的發展狀態,發現并總結其存在的問題是必要的。
藝術是我國文化市場中的重要表現類型之一。作為文化和社會領域范疇的概念,對于藝術的概念界定,學者們并沒有統一的結論。藝術是什么?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其形式多樣,隨著時代的變化,藝術的外延和內涵一直都在發展。美學,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藝術作品有不同的定義。學者們普遍認為,藝術的概念是社會賦予的。有的學者會按照需要界定藝術一詞所涵蓋的范疇,以便研究。藝術并不是對客觀的世界的刻板描述,而是藝術家飽含自身情感和個性進行創作的成果。筆者認為,藝術是某一特定社會所認可的一類表現形式,在這些表現形式下,人們對現實社會和世界、事件等的主觀認知和情感的主觀表達。這種對世界的主觀描摹,便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其結果是藝術品的產生。
(一)場域、慣習、與實踐
布迪厄對藝術領域有深刻的理論闡釋。筆者在此首先對布迪厄的理論做簡單闡釋。場域是布迪厄對社會結構的見解。場域是指不同社會類型的社會結構,在不同的場域中存在不同的結構與規則,構成了不同特性的“力”,這種“力”便是不同社會場域中的慣習。慣習是不同社會場域中人們行為的傾向性。處在相關社會場域中的人們會受到慣習的影響和制約,會不自覺的按照場域中慣習的要求進行活動。慣習既是場域中的規則,同時也內化成場域中的個體自身的一部分。場域與慣習通過實踐相互聯系。慣習作為場域結構的一部分,影響場域中的個體的實踐活動;而場域中個體的反復實踐則不斷對相關場域進行修整或構建。藝術場域的構建過程與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是相符的。藝術家,藝術鑒賞者,中介人,大眾,文化服務公司,博物館,等個體或組織與其相互之間的互動構成了藝術場域。所有在場域中的個體都必須按照藝術場域中的行規和相關制度行事,由此體現出場域的獨特慣習;同時,藝術場域是在人們的反復實踐下,不斷發生變化,其結構與相關制度、規則也在不斷調整。藝術場域隨時間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模式,藝術鑒賞者和大眾的審美標準,拍賣公司對同一藝術產品的定價,都隨著藝術場域內的慣習和文化標準而變化。由此,藝術家們選擇的藝術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以窺視藝術場域內部結構、規則與運作模式。
(二)布迪厄資本理論對中國藝術場域的解釋
中國的藝術場域和其他的社會場域存在交叉。其中,政治場域和經濟場域對藝術場域的滲透最深。同時,其他文化場域對藝術場域也有不同程度的滲透。不同場域的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其他社會場域的“力”同時也或大或小地作用于藝術場域,由此構成了我國藝術場域的現狀。不同場域對藝術場域的滲透,從客觀上影響了藝術行業的健康發展。不少其他領域,如經濟、政治資本對藝術場域的滲透,從一定程度上盜用了藝術場域中的文化符號,并借用藝術場域中的藝術資本,為己服務。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不少藝術博物館中并未展示最優秀的藝術家的作品;有時,藝術博物館中展出的是擁有較多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藝術家;拍賣市場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一些書法或繪畫作品,可能并未有較好的創作技法,也未必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但是在市場上有時卻有一定的賣價,這有可能是政治場域對藝術場域的滲透和作用。一些藝術家在經濟活動場域的侵蝕下,將一些對社會發展不利的藝術符號投向市場。不同行業和領域對藝術形式的使用和利用,雖然從客觀上豐富了藝術領域的表現形式,推動了藝術行業的發展,但同時,不同行業對藝術領域的滲透,也影響了藝術行業符號內在價值。藝術創作從客觀上說需要純粹的環境,并需要減少其他社會場域的負面干擾。
另一方面,我國民眾對藝術品與不同的藝術形式并未有足夠的包容性,對于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可能欠缺對應的品位。大眾對于藝術品的消費可能存在盲目性,對于藝術欣賞有時僅是跟隨潮流,并沒有自己的主見。正是由于普通民眾藝術品位的欠缺,才給了其他社會場域可乘之機。低端藝術做品借助其他場域的力量,在藝術場域中搶占有利位置,由此影響了藝術行業的健康發展。
當今中國的藝術場域,包含了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國的藝術場域呈現出多元狀態。但是藝術領域與大眾存在多方面的隔閡。同時不同的藝術形態也存在自身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對藝術場域的了解,主要探討以下三類藝術形式在中國的現狀。
(一)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有長時間的文化積淀,在技法和表現形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現今的藝術文化市場中,傳統藝術文化面臨以下兩項困境。首先,傳統藝術形式并未得到很好地傳承。當今雖然有很多藝術家從事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但是并不是所有藝術家都很好地把握了傳統藝術繪畫的精髓。在資本場域和政治場域的影響下,許多并不出彩的繪畫作品流入市場,廣泛流傳,并被高價拍賣和出售。這無疑對傳統藝術的進一步傳承有不良影響。其次,傳統藝術的不被認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由于其存在文化符號上的積淀,傳統藝術有其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包含特殊含義的文化符號。但是,這種傳統藝術中內含的文化符號,僅僅存在于藝術場域的中的特殊位置。因此,普通的大眾對于傳統藝術中的優秀文化形式和內容并不能作出足夠充分的理解,大眾的審美情趣有待提高。社會對傳統文化藝術符號的理解和欣賞,對于傳統繪畫藝術的認可和發展是必需的。
(二)流行藝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流行音樂,特別市hip-pop等音樂類型對國內流行音樂影響巨大,國內流行音樂對其時尚元素進行了吸收。歌曲中的節拍感顯著加強,對節奏更加重視并顯著加快。快節奏的流行音樂迎合和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特點,使得許多年輕人從中找到了共鳴和情感傾瀉的渠道。影視作品同樣也是如此。國內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因其題材,劇本,拍攝技術,等方面的不足,逐漸失去了對市場份額的占有。對此筆者認為,流行藝術和文化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流行藝術形式良莠不齊,糟粕與精華共存。流行藝術迎合大眾口味,追求創新和潮流,在形成流行趨勢的同時,其中必然會包含糟粕與低檔次藝術作品。這些作品被大眾消費與接納,可能會造成消極后果。其次,流行藝術受到較多大眾的認可。流行藝術作品由于迎合大眾口味,包含當今時代所認可和接受的文化符號,滿足了大眾的情感需求,契合了大眾情感和休閑喜好。各種流行藝術形式,包括電影,流行音樂等充斥文化消費市場,可以說,當今的藝術文化市場主要被流行文化所占據。
(三)后現代主義藝術
后現代主義藝術是一種與傳統藝術相互對立的藝術思潮。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傳統的美學標準已然失去效用。傳統藝術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對話,展現了現代社會藝術領域的現狀。后現代主義的藝術主要體現在對現代社會現狀的體會與反思。后現代主義藝術的主要內容并不是對美的表達和展示,除了積極情感的表達,后現代主義的藝術主要傾向于對消極情感的表達。焦慮,惡心,不安,恐懼,憤怒,蔑視,抗爭,等等,所有傳統藝術所不接受的情感表達在后現代主義藝術里都可以找到。不過,后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才剛剛興起,不為大眾認可。同時,后現代主義藝術包含內容過于繁雜,我們對后現代主義藝術應當批判地接受。
(四)當今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方向
當今中國社會,由于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并起,中國的藝術社會領域呈現出非常多元的趨勢。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呈現出不同的生存狀況。筆者認為,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使傳統藝術形式重新煥發青春是改變中國藝術文化市場發展必須要走出的一步。筆者認為,如今被大眾普遍接受的藝術產品并不能代表我國藝術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并沒有發揮出自身的全部力量;另一方面,大眾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精髓,缺乏應有的感悟與欣賞能力。在此筆者認為,傳統藝術對流行藝術的吸收與接納,傳統藝術與后現代主義的藝術的對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方向。(1)流行藝術形式由于較為準確地傳達了普通大眾群體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受到大眾的喜愛。中國傳統藝術同樣可以做到這點。在發揮自身文化傳承和藝術表現力優勢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社會元素,說現代人的故事,表現現代社會的現狀,努力體現時代氣息;(2)傳統藝術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對話,展現了現代社會藝術領域的現狀。通過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對話,傳統藝術應當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在布迪厄藝術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對中國當今藝術行業和相關領域的狀況進行了論述。并對傳統中國藝術的發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在政治、經濟等其他場域的影響之下,傳統文化藝術并沒有在文化藝術場域中占據有利的位置。同時,在流行文化的沖擊下,傳統藝術并未得到普通大眾足夠的認可。在現今這種狀態下,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應發揮政治場域和經濟場域的積極作用,并借此盡量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同時,藝術家應積極吸收流行文化中時代元素,積極與后現代主義藝術等其他類型的藝術形式進行對話,不斷發展自身。作為普通大眾,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時激勵和催生更為優秀的藝術作品。最后,社會應當給予傳統藝術更寬松和適宜的創作環境,促進傳統藝術的健康發展。
[1]維多利亞·D.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2]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論透視[J].教學與研究,1998(02).
[3]張怡.布迪厄:實踐的文化理論與除魅[J].外國文學,2003(01).
[4]Bourdieu,P.,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5]李倍雷.現代與后現代藝術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J0
A
1005-5312(2015)02-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