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靈芳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論曹辛之書法藝術與其書籍裝幀之關系
呂靈芳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曹辛之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書法家,也是書法藝術界既具備純熟技能,又飽含精神品質的藝術家之一,其書法風格風清骨峻、飄逸灑脫。曹辛之的書法修養與其書籍裝幀藝術緊密相連。不論從封面設計的形式、內容出發,還是從精神、情感的角度分析,其深厚的書法功底、涵養都貫穿于書籍裝幀設計中。探究曹辛之書法藝術在書籍裝幀中的運用,對深入挖掘曹辛之書籍裝幀藝術設計思想和理念具有深遠意義。
曹辛之;書法;書籍裝幀
曹辛之是我國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也是一位書法家。書法是中國文化藝術瑰寶,也是藝術家自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書法的種類按風格大致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辭海》對“書法”一詞作了如下定義:“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用中國式的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技法上精研執筆、用筆、用墨、點畫、結構、分布、體格風貌等。”①以上是對書法藝術在字形與技法上的定義,往更深層次探究,書法藝術貴在于“書法氣”。清末民初書家李瑞清所撰《玉梅花庵書斷》里有這么一段話:學書尤貴多讀書,多讀書則下筆自雅。自古來學問家雖不善書,而其書有書卷氣。故書以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貴矣。②曹辛之的書法正具備此特性,他的墨跡既有陽剛風格,如雄渾、樸拙,又有陰柔風格,如秀逸、清雅,更可貴的是其書法修養不僅加深了對書法藝術“美”的追求,也為今后從事書籍裝幀設計積淀了藝術底蘊。
曹辛之的才華與興趣在書法中的顯現是在七十年代從五七干校回北京之后,他以狂草書法藝術形式把其自身經歷的艱難歲月感觸與情思自由揮灑。曹辛之擅長行草、狂草、大篆和小篆,尤其醉心于懷素的狂草藝術風格。學者趙友蘭在《曹辛之書法選》一書的序言中評價其書法藝術寫道:狂草,最能淋漓盡致的展示一位藝術家不可抑制的才氣,也更能宣泄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內心的壓抑和痛苦。③即道出了他醉心于懷素的狂草書法風格的情結,因此其書法作品的風格相形于懷素,給人一種飄逸灑脫、淋漓盡致的酣暢感。
曹辛之的書法風格不拘一格。從曹辛之早期的書法作品中可看出,書法是其對自身情感的宣泄,且包含了其特有的人生經歷與藝術品格。翻開曹辛之的書法作品集,使人感受到筆者在書寫時奮筆潑墨的豪壯。書法風格的審美意義與價值在于“人的本質力量豐富性”的表現,在風格不自覺的形成期,風格是書者技能、工夫與情性、氣格的自然流露,在書家有了風格的自覺以后,更是書者審美見識修養、藝術表現才能與精神氣格的表現。④例如《曹辛之書法選》中的第一幅作品《江山多嬌》。在運筆上干凈利落,頓挫有力,尤其是書寫過程中,墨到濃時出現的干裂效果,使這幅作品倍感蒼勁有力。再細看作品局部,江山多嬌中的“江山”兩字。“江”字的三點水彎彎曲曲,綿延流暢,“山”字濃淡適宜,皴搓得當。更值得稱道的是,其形狀經細細揣摩之后,猶如一座巍峨的山,赫然立于眼前。曹辛之以其“字中有畫,畫中傳神”的書寫風格,使其在藝術生涯中頗具獨特魅力。
曹辛之的書法表現其堅韌的藝術精神品格。古語曰:“書,心畫也”西漢·楊雄《法言·問神》、“書,如也”清·劉熙載《藝概》,即書法的境界在于書寫者通過線條、筆觸、墨跡所表現出的心靈折射。這種心靈影像的形成與其人格境界和審美境界密不可分。曹辛之的書法藝術具有執著不滅的精氣神,此得益于其在七十年代中期經歷的那段苦難歲月,其夫人回憶其一生:坎坷卻多彩,即使歲月給了他重重阻礙,也從不頹喪。因此他的書法作品總能讓人覺出堅毅的品質。書者以個人充實的精神修養給書法賦予的精神氣象,它才是書法藝術中最美的,它才是書中最缺的,時代書家最需要去取的。⑤
曹辛之的書法風清骨峻,瀟灑又雄渾奔放乃至粗獷。⑥這從其書法作品當中就可直接領會,譬如說曹辛之的作品《臨趙佶草書千字文》,整篇字幅瀟灑連貫、蕩氣回腸令人賞心悅目。細看此作品,開篇粗重渾厚,字間筆畫銜接自然,粗中有細。中篇抑揚頓挫,行文筆畫粗重時毫不猶豫,轉瞬即能轉換筆鋒,細線剛勁有力、似斷非斷。書寫極致時,便揮灑手中筆,一豎到底,可見書者的灑脫奔放之氣。末篇即發揮其特有的隨性卻不失風骨的書寫特色,將最后的篇幅揮灑的淋漓盡致,尤見此作最后幾筆,剛勁有力卻不失風韻。也恰到好處的展現出曹辛之純熟的書寫技能與堅韌的精神風骨。
曹辛之書法藝術特點與風格的形成,為其從事書籍裝幀設計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對書法的研習,以及書法功底折射出的藝術氣質,使曹辛之在書籍裝幀設計領域如虎添翼。例如有學者在《讀曹辛之裝幀設計》一文中寫道:曹先生的裝幀設計,有意識的吸收了中國民族傳統的書籍裝幀。中國線裝書封面,講究的是書名的字體和書法質量,這種傳統在曹老的設計中是有充分體現的,他設計的很多書就是以漢字為主體的,不論是書法字或美術字都是特別講究和一絲不茍的⑦。如曹辛之的作品《臺灣愛國懷鄉詩詞選》,就充分體現了曹辛之書法藝術在封面設計上的運用。這本書封面的主體就是以幾個漢字排列組合而成,并且從其排列的形式美感來判斷,曹辛之已熟練掌握了漢字組合規律。漢字是兩岸通用的標志,表示了中國與臺灣之間同根同源的文化傳承,更深層次的表達了海峽兩岸同為炎黃子孫的深厚情感。再如曹辛之裝幀設計作品《齊白石遺作展覽會紀念冊》和《漫說紅樓》,兩件作品的主要手法以手寫的漢字為主。首先《漫說紅樓》,四個灑脫的書法字占據封面重心,從字形與筆鋒看,是由設計者親自題寫并重新整合的。再看《齊白石遺作展覽會紀念冊》,此書給人初次印象是清新脫俗,主要體現于書的開本與色調。這是長為24的開本,給人修長感,而其主色調以淺白色為主,干凈利落。最引人注目的是位居右側的“齊白石”三個大字,落落大方。在淺白色的封底上更襯托出此三字的“精、氣、神”。當今藝術界,一位藝術家能積累一定繪畫修養并設計一版出色的封面已是難能可貴,如果此藝術家同時具備一定的書法修養且能為其封面設計題字,更是難上加難。曹辛之就是當代一身兼多藝的藝術家之一。
書法是抽象的文字符號,在曹辛之書籍裝幀設計中,這個符號的運用與封面圖像融會貫通。書法作為一種美學,以抽象的文字符號為中心,中國的文字是漢字,漢字經歷了象形、圖形文字符號階段的洗禮,已在自身的符號形象中積淀了深深的空間意識像圖畫一樣的,但比圖畫的具象更原則、更規范、更原理化的抽象空間。實用的漢字空間是如此,藝術的書法空間因為是依賴于此,則當然也不出其外。⑧例如曹辛之封面設計中的字體運用,一部分是以其深厚的書法功底在作品上直接題寫,另一部分是經過其設計與修飾的美術字。每一個美術字體,都經過曹辛之仔細推敲和精心設計,因此,在設計封面之時,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這從曹辛之能隨性幫他人手繪封面便可窺探一二。有學者回憶:在1969年下放干校時,曹辛之看到一本破舊的《中國歷代建元表》說:可以加個封面保護一下。說著就找了一張白的素描紙,一板一眼的做起了這本書的裝幀工作。封面做好后,整整齊齊的白色封面太素凈了,他又找出鴨嘴筆等工具,蘸著朱紅顏色在中間畫了一個方框,再在框內涂以同樣的色澤;等顏色干了之后,曹辛之用毛筆以隸書字體書寫了“中國歷代建元表”七個字,整個封面醒目大方,又十分雅致。曹辛之親手繪制封面的這本小冊子,現在一直放置在我的案頭。
曹辛之書法修養的積淀是其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書卷氣的因素之一。曹辛之遭遇“文革”,后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在那段隨波逐流的日子里,他也利用閑暇時間練習篆刻、書法以及書法裝裱。他每練書法,所選內容多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以及尚存的一絲渺茫的希望。有一次他選了清人龔自珍的“詠史”詩,用狂草寫了一條幅,詩的內容是: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距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封侯?”這幅草書,寫的極為瀟灑有力,配以詩的內容,更覺一種慷慨宏大的氣勢,辛之自己很得意,掛在墻上天天欣賞。經過歲月的積累,曹辛之的書法技能更是爐火純青,并且在之后的書籍裝幀設計當中也經常將書法元素運用到一本書的畫面當中。使他的封面更有一種淡淡的墨香味。最能代表墨香書卷氣的作品是《書葉集》,這本書的封面是典型的由中國傳統元素組成的風格,封面邊緣是由對稱的傳統圖案組成,正中間在白底上寫了三個大字“書葉集”。這三個字在力度與筆鋒上都把握的恰到好處,并且從其書法的書寫角度看,此三字一氣呵成、筆墨飽滿,尤其是一筆行到窮盡時,墨跡似斷非斷的感覺,使觀者倍感意猶未盡。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增添書法元素,能使作品本身更具質樸感和書卷味。曹辛之是新中國第一代裝幀設計藝術家之一,在書法領域具有較高的造詣,難能可貴的是其將書法的筆法與美感巧妙地運用到書籍裝幀設計中,并將兩者合二為一。探究曹辛之書法藝術在書籍裝幀中的運用,對深入挖掘曹辛之書籍裝幀藝術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具有關鍵意義,也為今后從事書籍裝幀設計的藝術家提供了方法與歷史依據。
注釋:
①孔見.中國書法藝術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②陳方既.書法美學原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150.
③趙友蘭.曹辛之書法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2.
④陳方既.書法美學原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139.
⑤陳方既.書法美學原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230.
⑥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藝術之子曹辛之曹辛之(杭約赫)紀念文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64.
⑦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藝術之子曹辛之曹辛之(杭約赫)紀念文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40.
⑧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書法學概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27.
[1]孔見.中國書法藝術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2]曹辛之書,趙友蘭.曹辛之書法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陳方既.書法美學原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4]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藝術之子曹辛之;曹辛之(杭約赫)紀念文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書法學概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6]聶崇正.曹辛之手繪的封面——寫在《曹辛之集》出版之際[J].中國美術,2011(06).
[7]趙友蘭,劉福春.曹辛之集(第3卷):書法·篆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J524
A
1005-5312(2015)0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