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宇
(國家大劇院舞臺技術部,北京 100035)
用寬銀幕的視覺延伸法體現詩意而唯美的舞臺畫面
——國家大劇院首部小劇場版歌劇《山村女教師》舞臺設計
趙曉宇
(國家大劇院舞臺技術部,北京 100035)
《山村女教師》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原創歌劇,2010年9月10日教師節在大劇院歌劇廳首演,時隔一年后的2011年10月11日至14日,同名小劇場版歌劇在大劇院的小劇場首演,筆者全程參與了這兩個版本的舞臺藝術創作,并擔任小劇場版的舞臺設計。
《山村女教師》;唯美而詩意的舞臺設計;寬銀幕理念在舞臺上的運用;詩意而唯美的舞臺
《山村女教師》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原創歌劇,2010年9月10日教師節那天在大劇院歌劇廳首演,時隔一年后的2011年10月11日至14日,同名小劇場版歌劇在大劇院的小劇場首演,本人全程參與了這兩個版本的舞臺藝術創作,并擔任小劇場版的舞臺設計。
歌劇《山村女教師》是一部探討當代農村青年人情感中愧疚與救贖、失落與自尊、愛與奉獻、親情與鄉愁的詩意風格的歌劇,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女教師楊彩虹為教育事業奉獻生命的感人故事,劇情不僅有飽含著山里人的質樸情感的楊彩虹與曾經的戀人李文光之間關于“承諾和等待”的故事;還有楊彩虹與村長周洛平作為代表的對家鄉充滿熱情與責任的年輕人的形象,劇本蘊含著對當代生存方式的哲學叩問。
2010年《山村女教師》參與前期創作,看到劇本提示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蘭溪村的南方貧困山區里,既然名字里有“溪”字,村里應該有條小溪,我腦海里浮現出2006年去湖北省清江流域為一部電影作美術設計時采風的場面。清江流域山明水秀,主要是土、漢、苗三族混居地,民居建筑以吊腳樓為主,記得我當時租了一條船順流而下到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倒魚溪,那天細雨蒙蒙,山景、竹林和片片村落被雨水打濕,吊腳樓房頂的青瓦變成了黑綠色,從村口跑過的幾只雪白小羊羔映襯著滿眼豐富的綠色,讓我想起蘇軾的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本巹⒑阍趧”纠飳⒐适碌拿軟_突設定在一個物質條件很艱苦的山村環境下,人物的命運有苦澀的一面,那么我希望能在舞臺上呈現出自然環境的優美和鄉民的純樸性格,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這樣,沒有被開發的邊遠山區由于交通不便,物質條件都很差,但是沒有過渡商業開發的地區自然與生態環境又得到了保護,我的這一創作思路是符合現實生活邏輯的。
整部歌劇的舞臺風格,我認為應是唯美而詩意的,應是一幅水墨畫,我把自己的創作思路與導演陳薪伊交流后,得到她的高度認可,導演其后在和演員交流中,一再強調這個舞臺一定要是一副水墨畫的感覺才對。舞臺設計創作思路確定后,我的習慣是手繪畫圖和做模型相結合來尋找舞臺上的立體結構,我在歌劇廳版的舞臺上運用了轉臺上寫實場景和背景中流動的投影畫面,轉臺是根據劇中三個場景設計的,這些景的設計靈感也都源于我采風的所見所聞和我的攝影作品,我一直都相信藝術源于生活。劇中角色之間的情緣故事在光與景的細膩勾勒下帶有一種淡淡的鄉愁情緒,從村頭的大榕樹和水車、吊腳樓和鋪滿石階的小巷到具體的道具擺設,都與背景融合起來,構成生動而富有意蘊的畫面,使觀眾獲得唯美的享受和愉悅。
時隔一年之后,院里要制作一部小劇場版的《山村女教師》,院領導找到我說:“上次是你搞的設計,很成功,這次還是你來做?!蔽艺J為兩個版本的舞臺設計應為統一的風格,再根據小劇場硬件條件以及當時計劃在大學校園巡演的要求而具體結構。小劇場沒有臺口和大幕,因此幕間只能用燈光的明暗來控制,舞臺我設計了23米寬,并利用小劇場原有的機械升降平臺將舞臺從地面上升了0.5米高,6米高的背景天幕用噴繪的方法懸掛著一幅水墨風格的風景,在臺面的前沿位置,設計了一條由左向右緩慢向上的崎嶇山路,女主人公楊彩虹以及其他主角進村都是要沿著這條山路上山才能進到村里。在這個平臺的前三分之一處,一個高0.25厘米不規則形的平臺疊在臺面上,增加了平臺的層次,整個平臺的地面是將天幕的畫面延伸下來,之所有將臺面處理成山石肌理和風景效果,是因為舞臺和觀眾距離很近,我希望能增加舞臺視覺效果的細致與豐富感,同時有一種掩映的效果。舞臺左后方,有一片竹林,竹林一半用實景表現,一半用繪景表現,中間一條通道,在這片竹林后面,一條高0.85米、寬9米的橫向石橋似乎是在溪水上架起來的,石橋兩端分別由幾組石塊搭建成臺階,這也是舞臺左后方一個重要的上下場口。舞臺靠臺口位置左右兩側,斜放了兩組長方形景片,景片代替了大劇場臺口和側幕條的作用,便于幕間換景和演員上下場,這兩組景片的圖案和制作方法與天幕統一。舞臺右側的臺板上,一個高低錯落的三層大石階,既可以表現山路彎彎、高低不平,又可以作為村口的一個標志性物件,也是劇中演員調度的重要支點。
大劇場和小劇場的版本因為場地不同、演員人數的增減、演出時長等問題,使得小劇場版在舞臺調度上有很多區別。小劇場版將所有樂曲由原來的管弦樂隊演奏改成了鋼琴伴奏,我在臺口的左下方設計了一個能放置九尺三角鋼琴的位置,序幕時隨著鋼琴伴奏的悠揚曲調,舞臺上是滿屏翠綠、滿目的清漪;天幕上噴繪的遠山與隨著場景的變換,飄忽閃爍的影像依次跌宕期間,那些飄進這個故事里的云彩和鋼琴曲將觀眾帶進浩渺的遠山里,朦朧的霧靄中,寬曠的農田旁,逶迤的小路上,清涼的溪水邊。
在小劇場版的設計里,我很注重道具的挑選和運用。我認為這類大寫意與小寫實相結合的舞臺創作,小寫實里一定注重舞臺設計中的細節刻畫,精致準確的道具恰恰能體現細節的美感。劇中第一幕地點設定在村口,女主人公楊彩虹到戀人李文光的家鄉做起了小學教師,在這里她經歷著等待初戀的李文光從考上大學到研究生畢業的漫長歷程。做出承諾者和被承諾者共同承受著時間的考驗,楊彩虹等到卻是李文光隨著時間的流轉,背棄了當年對她的誓言。善良的楊彩虹唱道:“我用愛報答了你的愛,你的故鄉就是我的故鄉---”她最終選擇留在這片土地,也許是因為善良、也許是作為教師對學校里孩子們的那份責任,也許是因為她對世界包含的那份真情。這場戲里有李文光母親使用的竹椅、籮筐等細節的道具,這些道具都是通過網絡從湘西鳳凰古城運到北京來的,是當地農民手工制作的。第二幕學校因大雨倒塌,村長周洛平帶領鄉親們修繕學校,并代替生病的楊彩虹管起了學生,楊彩虹從前的戀人李文光從城里回來接他娘,周洛平對病后初愈的楊彩虹表白了自己埋藏在心中多時的愛情。這一幕戲里,舞臺左側靠前的位置,放著村里孩子們的一堆小板凳和村長周洛平臨時給孩子上課用的黑板,這些木板凳是我在北京跑了很多家家具工廠,最后找到一家做仿古家具工廠定制的。舞臺上孩子們的書包,是我特意請一位山東農村長大的,畢業于四川美院服裝設計專業的設計師設計并制作的,布料用的是山東土布,拼接成補丁的圖案。還有孩子們踢的毽子,也是從貴州鄉下買回來的、當地人用土雞羽毛做的。我相信這種近距離的小劇場演出,舞臺上的所有細節都很關鍵,整部歌劇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面,就是需要靠這些真摯細膩、真實可信的道具喚起觀眾對遙遠山村的記憶與遐想。
第三幕是一年之后的暑假前夕,眾村民在祝福村長周洛平和教師楊彩虹即將舉行的婚禮,負心漢李文光也回到家鄉,他拿出的紅包被楊彩虹善意的接受并用于學校的修繕。曾經被楊彩虹捐助過的貧困女學生孟秋霞來到這個小山村支教。一場關于生存方式的辯論在兩個男人之間展開。這幕戲里表現村民們在雨中尋找楊彩虹的一段,投影與背景融合的恰到好處。黑暗中村民們頭頂著塑料布、手拿電筒跑過閃電交加、暴雨傾盆的舞臺,燈光借助動感投影將天幕上的山峰與遙遠的天際撩撥的忽明忽暗,增加了主人公楊彩虹失蹤后大家的緊張氣氛。大雨過后,山洪沖垮了山坡,楊彩虹為了救學生,被洪峰無情的卷走了。這時天幕投影的是流動的烏云,鄉親們和楊彩虹的親人傷心欲絕。
尾聲是一年后,女主人公彩虹的祭日,一般悲劇的戲劇高潮定是在結尾發生,在最痛苦的時候舞臺落幕,沒有后續,沒有希望,瞬間的絕望變成了永恒。但這是一部溫暖的悲劇,“彩虹”這樣一位把青春獻給大山,把滿腔的愛獻給大山的山里的女孩,在歌劇的最后一幕里,被她熱愛的大山里的鄉親們、學生們、她的舊日戀人李文光和她的未婚夫周洛平等人所懷念、敬仰,“彩虹”的美麗,如同大山里的風景。歌劇以眾人的合唱結尾,舞臺燈光運用暖色調,即襯托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質與精神,熱愛家鄉的主題也被詩意的定格于此了。
小劇場版歌劇《山村女教師》中為了解決三十多人演員陣容與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中有限舞臺空間的沖突,為了將演員放置于舞臺上不顯得擁擠并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行動線,我在做舞臺設計時,有意識的使用了寬銀幕電影的方法,在保證正常觀演效果的同時,我將舞臺寬度最大限度的延伸到23米。眾所周知,16:9的寬銀幕電影是把放映畫面展寬,這樣更適合人的兩眼水平視角大于垂直視角的特性,使觀眾擴大視野。我的舞臺是23:6的長寬比例,這種橫向拉伸的效果幾乎又比電影寬銀幕加強了一倍的作用,這不僅給觀眾造成擴大舞臺的印象,增強這部歌劇的藝術表現力,而且寬視角的舞臺表現方法尤其適合表現大自然景色和群眾場面,這三十多人站在舞臺上,自始至終觀眾沒有感到擁擠或者壓抑,倒是舞臺如水墨畫一般的南國山川,時時給觀眾營造一種重返大自然的欣喜感。
J822
A
1005-5312(2015)02-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