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鵬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談中國傳統山水與西方傳統風景畫的異同
安鵬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中國,傳統一詞代表了一種限制中國畫形態的神秘力量,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筆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畫作的品味與格調。在西方傳統風景畫中,認為美是對理念的模仿,也是自我的表現和主客二分的體現。在這里文章就中國傳統山水和西方傳統風景畫做簡單的比較。
傳統;筆墨;山水;風景
眾所周知,藝術不分國界,中國傳統山水和西方傳統風景肯定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不管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意境、畫面布局中的色、線、型,還是西方風景畫的色彩、明暗、質感、空間,他們的表現都是美麗的大自然,也就是說在取材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描繪我們的生存環境,頌美我們的家鄉,這似乎是每一位古今畫家的理想和愿望。另一個相同點就是二者都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從繪畫開始誕生,古今中外的山水或者風景畫家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表達自己理想的布局效果。我國宋代李成的《山水訣》中提出了一系列對美學的概念:長短、重輕、高低、上下、遠近、有無、虛實、疏密、清濁、聚散等。這和西方強調的構圖基本相似。盡管語言的稱呼不同,但都是研究畫面美的原則。
由于名族信仰和地域差異決定了文化的不同,更決定了中國傳統山水和西方風景畫的不同。西方的風景畫表現的是直觀的視覺感受。而中國的山水畫反應的是間接地心靈狀態,他們通過各自認為的圖像模式表現出來,傳達了不同的自然觀和審美特色。那么在不同之處有以下四點。
(一)個人信仰與創作目的審美取向不同
關于透視法、中國早西方很多年就提到了,但是中國的山水畫家并不以此為準繩,因為山水畫的創作目的不在于逼真的在現自然,而是為了陶冶情操和人文精神,宗炳《畫山水序》中強調山水以“形”媚道,從而使“道”不再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自然和山水的一體存在。中國的山水畫家大多數以“道”“佛”以及儒家思想為代表主題。而西方從古希臘時代起造型藝術就以“模仿自然”為目的,大多數西方畫家都是以宗教為題材。直到今天西方風景畫也多強調對景寫生,在現實中感覺大自然,畫家追求的是盡量的再現自然。
(二)構圖、透視方法的不同
中國山水畫是散點透視法,它創造的雖然不是三維空間的真實感,但可以縱身大自然,與之渾然一體。故中國山水畫家的寫生也是對景,但他在取景時都帶有了游動視點的觀察特點,這是一種全方位的透視方法,為山水廣延維度的創造帶來了極大的自由。而西方傳統風景畫采用“焦點透視”法,始終遵循一種邏輯,即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這種法則是按幾何透視原理將由近及遠的景物漸次縮小,以暗示景物間的遠近關系,這是一種高度科學的判斷方式。基于此,就必須要求繪畫在處理空間結構時,如實的再現事物的整體,表現事物的比例、秩序以及和諧之美。較中國傳統山水畫多視角的開放性,西方風景畫卻更理智、更收斂。
(三)繪畫工具不同
中國的山水寫與畫都使用的是相同的工具—毛筆;書法為繪畫成功的基石,中國山水就跟講究詩、書、畫、印相映成輝,就有了“書畫同源之說”。中國人手握毛筆灑于薄薄的宣紙之上,焦墨,枯樹春雨;寫意,磅礴水潤。一氣呵成。西方的書畫是分開的,就是繪畫本身的工具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油畫中可以用筆也可以用刮刀。他們使用優油顏料的性質,使畫面的效果往往更厚重,分量感十足。
(四)塑造方法的不同
似乎中西方原始人類開始,這地球的兩個方向就注定了一個用線,一個用面。沒有人可以解釋這其中的緣由。中國人有不可釋懷的“線”的情結,就會用線塑造形象,中國的線一直貫穿始終。這些線形象的描繪是中國書畫的美學標準。即使是大寫意的潑墨山水畫也有對線的嚴格訓練。而西方的繪畫風格以“面”面具到——塊面造型、明暗關系等等,都是在面上做文章,畫面無不側重表現色塊的協調關系。
在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對古希臘藝術的發現和對科學的尊重,使得畫家們畫家們再次轉向再現性色彩,作品色彩鮮明飽和、色相豐富、明暗、高光、層次不斷細化。文藝復興和行古典主義繪畫色彩飽和、概括,帶有固有色、環境色和光源色的理想性描繪特點。如印象派以及以創造性的主動精神去運用色彩,他們對自然的色彩作了認真的觀察、分析,在獲得對客觀物象色彩的鮮明、強烈的感受和整體的色調認識之后,同時要求主動的有所追求的去表現色彩。在觀察自然時,思于自然中光與色的關系,為強烈的光色變化和空氣感而陶醉。在近百年的中西交融中,中國畫如海綿吸水般吸收西方的東西,使國畫山水煥然一新。反過來,國畫對西方風景畫的影響卻甚微。不過總體來說,交融是件好事,不管西方風景畫家怎樣想、怎么做,我們在交融中得到了借鑒,得到了提示。
[1]李成(宋).畫苑補益·山水訣[M].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J205
A
1005-5312(2015)02-0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