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設計
張瑤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城市建設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大量的高樓大廈充斥著我們的眼球,也影響著我們的視界,我們在發展較快的大都市中往往會看到很多問路者,這些群體大部分為外來人員,他們在不熟悉的地方極其缺乏方向感,而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的設計正是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和完善這些城市公共區域的問題。文章從我國目前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的發展情況出發,解析如何更好的完善和設計城市公共空間的導視系統,希望導視系統的建設能更有利于人們的日常生活。
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環境特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視系統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它可以說是城市發展不可否缺的一部分,是一個城市精神文明風貌的重要體現。如何從當今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的現狀出發,建設完善好它的導視系統,從而更好的服務于人,成文一種城市文化符號,以下做簡要闡述。
從導視系統的傳播性來看,我國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進步,城市每條公路的干道和交叉路口,重要街道等公共區域都有明顯的導視標識牌,而一些一線城市公共空間的導視系統更加完善,建設水平也較高,完全達到了國家標準。可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城市是處于基礎建設階段,例如,距離我處的地方多遠有大型超市,菜市場,甚至是垃圾桶,很大程度是要靠路人自己去主動尋找或詢問,帶來很多的不便利。相對于更多大眾的需求,再縱觀國外這方面的公共建設,我國整體導視系統設計水平層次較低,存在諸多不人性化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的導向作用遠遠不夠。
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的設計屬于一項龐大的政府公用建設工程,具有社會公益性,導視系統以城市整體形象為切入點,并由多個附屬系統組成,分別有交通類的導視系統(公共汽車標志、停車導視系統、道路導視系統、行人導視系統)、商業類的導視系統、文化旅游導視系統、公共空間導視系統等。下面我從以下四點闡述如何完善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設計:
1.注重人性化建設。設計的功能性應放在首要考慮,我國遵循的是“以人為本,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關注人的發展才能使這個城市更好的發展,公共區域的標識牌應注重國內外標準對比語言,最好加入盲文的標識,這在德國等歐洲一些國家的城市中早已經實施。電梯,公交等應更人性化的考慮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的需要。
2.公共區域融入環境特色。我們所處的城市不應只是鋼筋水泥混合而起的城市,它應該是有文化有溫度的家。這在一些特色城市可窺見一斑。在中國瓷都景德鎮,路燈的柱子是清一色的青花瓷組成,喝水吃飯的杯碗刻著統一的made in china.一走進這里瓷器的文化氛圍撲面而來,再來說說一個城市的旅游景點,蘇州園林是我們園林建設的典范,穿行在其中,每一個景區具有古典特色的指示牌都像是園林景觀的一部分,置身其中一點都不會感覺設計的唐突,這就是設計融于環境的意義,它使我們能更好的接受特色文化進而得到環境美的熏陶。
3.注重專業性人才培養。公共空間環境方面的專業大多需要美術,設計方面的專業人才,而這類人才只有很少一部分從事城市公共空間領域的導視系統設計。這主要因為自身觀念和宣傳引導不足造成的,一個到標識牌能設計出多大的新意和美感,很多學生產生懷疑,此外學校和政府對于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設計方面的教育宣傳也不夠全面,它不僅僅是淺顯的對于交通標示牌的理解,一個城市的城徽,重要公共場所的標志性建設等都是他們施展的平臺。加強導視知識的普及教育,注重系統化的教學,我國對這方面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更加重視。
4.形成規范化的保護機制。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基本是一種政府行為,政府會對公共設施進行相應的保護,但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小范圍的比如:景區標識牌,街道公共健身設施等都是灰色地帶,而且大部分的導視系統都置身在城市的露天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壞,單靠政府的力量不能形成規范化,所以就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更好的保護機制,此外,居民個人對公共領域導視系統的保護也是很重要的。
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的導視系統設計好壞與否,建設完善如何,直接關乎這座城市的氣息脈絡。它應該從人的發展出發,注重人性化建設,同時,此導向系統設計應更強調融入環境特色,不斷注入新意和創新。城市公共空間導向系統設計,較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空間質量、提高城市空間使用效率。從而營造獨特的城市文化氛圍,使城市環境更加具有家的歸宿感,從而更加適合我們的生活。
[1]梅欹.建立全面有效的城市導視系統[J].大眾文藝,2012(02).
[2]歐陽倩茜.城市公共空間導視系統中的圖形設計研究[J].金田,2014 (10).
[3]耿軍.城市公共空間步行導視系統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 2013.
[4]李彩麗.以行為心理學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大連中山廣場、哈爾濱中央大街步行系統比較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7).
J524
A
1005-5312(2015)02-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