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雁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3)
從設計中接近扎哈·哈迪德
——以廣州歌劇院為例
任雁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3)
文章通過分析扎哈·哈迪德以廣州大劇院為代表的設計實踐,探討了其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等創作思想及其表現手法,總結了扎哈·哈迪德的設計理念,進一步探討了哈迪德建筑與城市景觀相融合的設計理念。
扎哈·哈迪德;廣州歌劇院;灰空間
扎哈·哈迪德的創作方法在建筑領域很獨特,一向以大膽的設計而聞名,被稱為建筑界的“解構王義大師”,她的作品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復的特質,交繁豐富的世界。
廣州歌劇院是近來扎哈·哈迪德的代表設計之一,是廣州市將新建的七大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她在中國的為數不多的重要作品之一。扎哈在不斷的接觸中國,讓中國也能接觸到她的解構意味、她的沒有統一樣式的、不確定性的、連續的曲線式的、夢幻感覺的建筑。同時,她也在觸摸中國的文化,她可能想在這個有著五干年文化的古國中探尋新的設計理念和思想。
廣州歌劇院地處珠江新城,其外部形態獨特,猶如一個平緩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不同的兩塊石頭,因而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雙礫”。其中,“大石頭”是1800座的大劇場及其配套的設備用房、劇務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錄音棚和藝術展覽廳;“小石頭”則是400座的多功能劇場及配套餐廳。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石頭”劇院里設計了一個“雙手環抱”式的兩層挑臺,造型奇特,獨具創意。建筑師鑒于觀眾廳對視線的嚴格要求,不允許有任何阻擋視線的豎向構件,因此觀眾廳的挑臺只能采用懸挑結構。相互交疊的池座與樓座在不同的高度上形成了波浪形,猶如珠江水波一層推著一層。
從廣州歌劇院的選材上來看,扎哈對于歷史文脈的延續與發展不追求簡單的形式符號上的借用,而是在經過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后,挖掘并強調城市無形的、內在的特征與脈絡,并賦予它們抽象而陌生的形態和表情,創造出充滿時代感和生命力的扛鼎之作。
混凝土本身的灰色調很受扎哈的青睞,清水混凝土極具裝飾效果,所以又稱裝飾混凝土。在扎哈的許多建筑作品中都能看到混凝土的蹤跡,例如維特拉消防站、伯金斯滑雪臺、德國沃爾夫斯堡斐諾科學中心等,均體現了她重空間、重結構、反裝飾的從構成主義那里學到的設計思想。除此之外,扎哈還創造了不少“灰”空間,使建筑的主體與城市環境進行溝通和交流。
扎哈·哈迪德與眾不同的建筑創作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她只是追求建筑的獨自完美。其實不然,她在處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時從不追求表面上的和諧與融洽,而是善用抽象的概念重新構筑各區域的功能。在建筑設計方面,扎哈創造了戲劇性開放的城市界面。在縱軸與橫軸的交匯處,水平鋪展的歌劇院體量與垂直舒展的周圍博物館體量使得都市空間收放自如。基地內,建筑聯系微妙起伏的地面,形成了由中心向其廣場外緣延續,模糊了邊界使城市界面得以柔化,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界面間的輕柔接觸。建筑城市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性,在扎哈·哈迪德的城市設計中能捕捉到建筑設計的影子,連續的體量和立面肌理的處理不僅將這種邏輯清晰地表達出來,也體現出城市空間的整體性。
在廣場設計方面扎哈對于基地公共化的塑造。基地中自然的、人造的痕跡均隨處可見,但兩種形態的交疊卻實現了自然環境向建筑環境的滲透,使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接觸到大自然。扎哈·哈迪德從空間關系的尺度特征出發,歌劇院與新城的密切聯系因尺度城市化的建筑表現出的完整性和連續勻質的界面、無時間尺度的材料而不那么明顯。
在整體中強調細節藝術。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整體設計中扎哈·哈迪德充分地考慮了這個主體的各項影響因素,如尺度、可達性、與自然景觀的關系等。還要考慮公共藝術性,基地的性質由一般的觀賞性休閑綠地上升到了一個生動的城市生活舞臺,一個公眾可以觸摸藝術的界面。
可以看出,扎哈·哈迪德的景觀思想是一個激烈的概念,她在設計中有選擇地考慮那些有意義的景觀要素,對于那些過于局限的和沒有價值的成分,在她的景觀概念中是沒有位置的。她更樂于將景觀和環境的特點和意義進行提煉和升華,從而賦予景觀和建筑以嶄新的形式和含義。扎哈的設計并不是不考慮環境和景觀的孤立個體,只是她追求的不是流于表層的和諧與一致,而是基于一種更深刻的并隨著時代而發展的景觀思想,這樣的思想認識必然會使扎哈的建筑卓爾不群。
扎哈·哈迪德的個性化設計手法很成功地植入了中國的創作實踐中。廣州歌劇院灰白色的外表雖看似平凡,但是內部空間卻是很獨特。設計之初,扎哈就強調了要用一種顛覆傳統做法的設計理念,使建筑和景觀環境成為彼此的延伸,模糊了室內和室外的界限,在設計中,她借助了大面積的成片玻璃與室外景觀相互交融,仿佛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呼喚和渴望的注視著周圍,鋼結構倔強挺拔的扭曲著,支撐起了延續建筑外觀流動活躍的室內設計風格,墻面的處理充滿了視覺張力,曲線、折線、起伏、錯落等等處理使室內空間格局豐富又生動,大有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意味,觀眾在欣賞到演出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了藝術的氛圍和感染。這種空間處理手法擺脫了綜合性、復雜性大尺度建筑功能、材料的制約,以及橫平豎直的空間構成傳統手法,創造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激情澎湃的空間設計理念。
TU201
A
1005-5312(2015)02-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