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曼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0)
淺論視覺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
范曼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0)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有句名言:人是“符號的動物”。從最早的巖洞畫、古埃及的石墓文字,人們傳遞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用圖形化的文字和簡筆畫記錄生活瑣事。也就是最早的符號。可見視覺符號是人類最初始的表達工具。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更新,互聯網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圖像符號作為人類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已經超越國界和語言的障礙。意義已經上升至精神領域,包括審美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等。
視覺符號;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體現
(一)視覺符號的定義及屬性
1.視覺符號定義。“視覺符號”是指人類的視覺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表現事物一定性質的符號。如攝影、電視、電影、造型藝術、建筑物、各類設計、城市建筑以及各種科學、文字,也包括舞臺設計、紋章學、古錢幣等。
2.視覺符號的屬性。(1)形象化:形象化是藝術設計中的一種主要手段。“畫”,形也《爾雅》,這是古代中國文化將“畫”與“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印證。在圖形創意中對形象的選擇和表現,決定著其符號的意義。如饕餮紋、歲寒三友、蘭梅竹菊、關公財神、麒麟送子等圖形的推陳出新;(2)拼音化:在現代化社會的圖形創意設計中,拼音字母化的方式是一種節奏流暢、意圖明確的有效設計。藝術設計家通過拼音字母的變形、夸張、組合來確定其內在的審美情感。而拼音字母的藝術設計作品,也由于簡潔、通融的特點,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可口可樂”的字母處理,形成張弛有度、飄舞自如的效果;(3)抽象化:對形象化、拼音化的進一步變化應用,折射出一種深刻的文化寓意,從而獲得一種精神的向往。
(二)符號的日常行為表現
在商業化繁榮的今天,周圍的生活已經到處充斥著視覺符號。例如眼神、話語、姿態、手語、衣飾等。都是各種各樣含義的視覺符號。“它是人類傳播中必不可少的表意性記號。它的實質在于象征性和代表性。現代結構主義符號學家認為:所有的符號都可以在原來基礎上依據時代變化,繼續延伸、聯想、發展。如“山雨欲來風滿樓”,“春江水暖鴨先知”,都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產生的內心變化。依據社會需求,大學藝術院校也陸續推出許多設計課程,其內容包括:文字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動畫設計、展示設計、多媒體設計等。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也被視覺媒介所承載。如招貼、包裝、報刊雜志、書籍、影視等。它們依靠科技傳播到千家萬戶。所以,符號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出現非常廣泛。
1.視覺符號與平面設計的關系。近代平面圖形設計是圖像文字,雙結合的產物。描繪的線條以及構成的點,平面設計工作就是利用這樣的元素去制作圖像、配置畫面去傳達信息,引發人們的思考。
2.平面海報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法國著名的海報招貼畫家卡桑德萊在飲食、香煙、娛樂、旅行等方面具有里程碑的貢獻。他在1923年制作的《Dubonnet》開胃酒的平面廣告中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畫像。他用隱喻的筆觸描繪坐著的人物輪廓,而且通過3個不同的調子以平面的方式表現出來,飲品的名字非常醒目,這種能夠滿足視覺要求是設計觀念上不斷進步的表現。
從本源的視覺角度,審美價值是符號在平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價值體現之一。美,分為外在美與內在美。也就是形式美和內涵美。前者比較容易達到,后者同時達到就比較難了,但內外兼修的美一直是我們崇尚與向往的美。
從本源的精神角度,人文價值是符號在平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價值體現之一。人文包含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等。最本質的“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情感和價值、體現傳統文化兩大類。
1.關注人的情感和價值。上個世紀,非常溫馨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平面廣告,深巷的場景,舊上海的人物著裝,老板娘愛憐的眼神,孩子渴望的表情,融在了一碗熱騰騰的黑芝麻糊中。旁邊一句標語:“兒時的味道”成為經典。
2.體現傳統文化價值。世界很大,地區的距離,不同的文化,各異的語言,要求設計者必須針對這些不同,做出不同內涵的平面設計。
從本源的商業角度看,經濟價值是符號在平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價值體現之一。設計服務于大眾,自然也依托于經濟。商家不斷推出新產品,廣告也不斷適時更新,給大眾一種不換新產品就要落伍的營銷策略。讓物品在大眾心中轉至精神品質,符號構成的平面設計功不可沒。當然商家真正目的是帶動產品銷量增長及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產品廣告也就旺盛到鋪天蓋地了。
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三大價值是最基本,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這些價值對藝術和美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1]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2]趙農編.設計概論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3]林采霖.品牌形象與CIS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巴爾特(法).符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白石和也(日).視覺傳達設計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J524
A
1005-5312(2015)02-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