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敏 朱元捷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 100083)
張藝謀早期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
孫雪敏 朱元捷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 100083)
張藝謀電影在中國影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他早期以農村女性為中心人物的電影,更是受到了電影研究者的重視。文章通過對張藝謀早期電影中的《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三部影片,對他塑造的農村女性形象進行初步探析。她們既有自身散發的獨特的氣質,同時又擁有時代賦予她們的共性,她們通過自身意識的覺醒,與自己的命運和整個社會秩序作斗爭。
張藝謀早期電影,農村女性形象
張藝謀電影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當屬“女性電影”,他在電影作品中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但是在眾多的文學形象中,最震撼人心的則是大量的農村女性人物形象,如九兒、菊豆、頌蓮等,她們有著更曲折的命運,通過對這些農村女性形象的研究與分析,更能反映時代的變化和民族的發展。
1.九兒——張揚的生命意識。《紅高粱》是張藝謀導演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是奠定他自己獨特的拍攝風格的作品。《紅高粱》是一部讓人熱些沸騰、痛快淋漓的影片,它將一個女性的生命刻畫的如此張揚與濃烈。張藝謀自己也曾說,“我把紅高粱搞成今天這副濃濃烈烈、張張揚揚的樣子,充其量也就是說了‘人活一口氣’這么一個拙直淺顯的意思。”①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是一首對女性生命充滿敬意的贊歌。
2.菊豆——隱忍的反抗。《菊豆》是張藝謀導演又一部沉甸甸的藝術力作,這兩部影片在敘事框架上非常接近。年輕美麗的女主人公都是被自己的家人賣給了年老男人,與《紅高粱》中的麻風病人相對應,《菊豆》中則是一個性無能者。但是與《紅高粱》中九兒對自由、奔放的生命的追求不同,菊豆對命運的反抗是一種更加隱忍與壓抑的形式。
3.秋菊——根筋的執著。《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代生活片,它沒有老古董,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強烈風格。影片中只有樸實的生活,自然流露的農民之間的鄉情。雖然秋菊的命運不似九兒和菊豆那樣曲折,但是同樣她也在和命運抗爭著。影片中秋菊的形象是一個具有堅韌、樸實、倔強、自尊的典型農村女性形象。我們有意識地淡化了打官司的一波三折,就是為了強化人物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對中國農村婦女顯得尤為重要。②
典型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藝術典型形象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張藝謀早期電影讓人們領略到了中國農村女性的魅力,但同時也會發現,他在早期電影中所塑造的這些農村女性形象都具有相似之處。“東方銀幕的女性形象在造型上形成特有的東方韻致:靜態、穩定、簡約、樸素,但飽含內在張力。”③張藝謀說過鞏俐是一個外表上很純,不是那種看起來很潑辣的樣子,外表不張揚、夸張、內心活動及性格又可以表達出來的好演員。④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張藝謀早期電影中的三位農村女性都是由鞏俐扮演,她們外表有著農村女性的純樸、清秀,同時在我們看不見的隱性的地方她們的意識也有著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自己命運的抗爭。
1.外在的共同點。縱觀張藝謀這么多電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大都是清秀美麗的,他以自己的男性視角刻畫了這些佳人。《紅高粱》中嫵媚風流的九兒一身紅嫁衣,出嫁那天便被轎夫看上,而菊豆中的菊豆在影片剛開始也是通過伙計之口說出,“你叔剛買了個女人,叫菊豆。長得那就好看咧,花大價錢了”。而在《秋菊打官司》中即使是在家種地而且身懷六甲的秋菊也是被人說好看的,第一次見李公安的時候,李公安說,“慶來結婚我沒去的成,人家都說慶來媳婦漂亮的很,就是你啊。”一句話便交代了秋菊也是一個大家公認的美人。
2.內在的共同點。在張藝謀早期這幾部電影中農村女性所固有的質樸、節儉、持家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在中國符合道德的東西便是美的,九兒的勤勞勇敢,將酒鋪經營的風生水起,為了羅漢大哥的死召集伙計們抗日;菊豆的辛勤持家;秋菊的節儉,挺著大肚子坐最便宜的車,住旅店能省則省,而在去公安局長家買東西卻從不吝嗇。這些有著農村傳統美德的婦女在張藝謀的鏡頭下表現的如此動人,她們所代表的是那一個時代的農村女性勤勞、節儉、善良的美好形象。
3.隱性的共同點。恩格斯曾提出這樣的命題,“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它科學地揭示了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辯證關系。
在這幾部影片中的農村女性,她們的美與悲給觀眾的是直接感受,這些都是表層的,而究其深層次的共同點是她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給予她們這樣的性格,是這個時代的女性獨有的社會地位以及封建傳統的壓迫。
戴錦華曾言:“在大眾文化、消費文化中存在的不僅是利用女性形象,重新規范理想女性的問題。而且也是重新構造社會秩序的過程”。⑤張藝謀早期電影中的農村女性形象承擔著遠遠大于它自身的現實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重構社會秩序的重要的建設性因素,電影的農村女性形象塑造的旅程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張藝謀.唱一支生命的贊歌[J].當代電影,1988(2).
②李爾葳.張藝謀說.[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45.
③董玉芝.試從中國女性電影的情感視角解讀女性意識的嬗變[J].電影評介,2007(17).
④趙正節,武曄嵐.電影百年佳片賞析[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 65.
⑤戴錦華.猶自鏡中一戴錦華訪談錄[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18.
J905
A
1005-5312(2015)02-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