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楠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真、善、美的音樂藝術教育
——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樂藝術教育的作用
安楠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音樂藝術形式展示了音樂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思想情感的影響。片中馬修老師通過音樂藝術改變了叛逆的“問題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的生活重新充滿快樂和希望。文章借助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論述了音樂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的作用。
音樂藝術教育;功能;《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通過音樂和電影的完美結合,講述了一個關于音樂與人性的回歸、教育與人格的發(fā)展的故事:在一個不起眼的被人們忽略的學校里,有一群“無可救藥”的“差班生”,古板冷漠、充滿暴力的學校教育,讓他們逐漸的喪失作為人的基本尊嚴與權利。新來的校監(jiān)馬修為這給這個學校帶來了新鮮的氣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利用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給學生排演合唱,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本能音樂天賦和才華的展現(xiàn)讓這位音樂老師產(chǎn)生了共鳴。和諧的歌聲不僅換起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想象和期待,也傳達出他們強烈渴望的人性之愛,默契的配合,友情、親情的傳遞也喚起了古板刻薄教育的一絲生機,人與人不再敵對、仇視。與劇情發(fā)展相結合,電影中音樂旋律優(yōu)美流暢,每一首歌曲都巧妙地配合著故事情節(jié),襯托這劇中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尤其童聲合唱猶如天籟般侵入人們心靈深處,不僅感動不已。尼采有句名言:“沒有音樂,生命是個錯誤。”這句話表達出音樂與個體生命之間深切的、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音樂藝術教育以教育的形式強化和突出了藝術的功能,通過音樂教育凈化人類的心靈、提高審美能力、提升文化修養(yǎng),改善精神思想。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反映了真、善、美的音樂藝術教育把處于陰暗低俗的失足少年引向了光明的人生大道,奔向人生的春天。
德國文學者卡希爾認為“藝術為人生的內(nèi)涵之一和人生的必要條件。”前蘇聯(lián)美學家卡岡將藝術的功能劃為:交往功能、啟蒙功能、教育功能、享樂功能等。不論學術界怎樣劃分定位藝術的功能,都無法回避音樂藝術教育對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響。本文講結合電影的敘事情節(jié)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藝術教育的功能。
音樂藝術教育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媒介使的學生在鑒賞學習中認識美、理解美、體悟美的同時,在審美體驗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此片以音樂的魅力感化孩子們的心靈,使放牛班的孩子們獲得了“真”“善”“美”的體驗。這些孩子們,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家庭以生長環(huán)境等因素,身上有許多缺點和不良行為。音樂藝術以其對人類心靈獨特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沖破了孩子們冰冷的心,讓他們重新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影片開始向觀眾展示了許多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矛盾、同學矛盾、同事矛盾。孩子們的叛逆,校長的殘暴管理行為,形成了多重矛盾沖突。然而所有的這些矛盾在馬修老師“合唱團”組建后,音樂藝術教育逐漸將所有看似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都迎刃而解了。孩子們不在惡作劇,古板的教學教師為合唱團伴奏,甚至傲慢、殘暴的校長也放下了架子,和孩子們踢起了足球。音樂真的凈化了所有人的心靈,讓孩子們的生活有了陽光。
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審美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美好事物的欣賞而獲取一種美的體驗。這種體驗以悲哀、喜悅、憤怒、崇高、渺小等心理體驗的方式,使人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變化,它不是以獲得知識為目的,而是為了獲得精神享受,滿足審美需求。審美教育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覺中使人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獲得審美享受,使人的思想或修養(yǎng)發(fā)生改變。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貝內(nèi)特.雷默說:“音樂教育就是審美教育。”歌唱是快樂的,寓教于樂是審美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孩子們在歌唱中學會了寬容,學會了釋放,學會了生活,也學會了感恩。音樂猶如一杯飄香的清茶,沁人心脾,滋潤著孩子們“干涸”的心里,點亮了迷失在黑暗中前行人的方向。影片并沒有以古板的說教來教育孩子,而是以音樂的形式來與哈桑校長的“犯錯就處罰”的打罵式教育相對比,教育形式不同,教育結果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事實證明,藝術教育對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fā)揮這巨大的作用。
音樂以超自然的力量使人們的心靈免于壓抑和創(chuàng)傷,獲得勇氣,燃起生命的希望。藝術喚醒人們超越既定生活秩序的愿望,并提供了一個精神的空間,讓人們?nèi)ッ半U,去向命運挑戰(zhàn)。放牛班的孩子們在馬修老師沒來之前,生活“犯錯就懲罰”的高壓管理體制下,生活暗淡,前途渺茫。當馬修老師接觸到這幫被社會遺棄的孩童時,他用音樂改變了這里,使孩子們?nèi)计鹆讼M?/p>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音樂教育為主線,反映出不同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對于少年兒童教育產(chǎn)生的不同作用。電影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以哈桑校長為典型的“殘酷”型教育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而以馬修為代表的真、善、美式的教育,通過藝術的手段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既傳遞了知識也完善孩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藝術教育以審美的形式,啟發(fā)智慧、拓展思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正如尤.鮑列夫指出的那樣:“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質的話,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chǎn)生綜合行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早就完整的人生。”
[1]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尤.鮑列夫.美學[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1988.
J905
A
1005-5312(2015)02-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