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北京 100191)
淺考濰坊風箏之都雅號的起源與傳說
賈國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北京 100191)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構成民間生活的組成部分。前人金圣嘆曾經說:“見人風箏斷,一樂也。”但風箏起源于何時?它是按照什么思路發明的?為什么說齊魯一帶是風箏的發源地?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論而無法考證,借此文章進行歸納和梳理,以求正解。
濰坊;木鳶;風箏之都
關于風箏起源問題眾多人曾提出許許多多的推論和臆測,但仍無足以令人信服的論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找到足以說明問題的證據。由于年代久遠,風箏不易存留,加之記載風箏的史籍資料匱乏,使得有關風箏起源的論據不足,眾說紛紜。
說起風箏的起源,那是古遠年代的事情。由于受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能流傳到現在的歷史痕跡并不多見。歸納學術界普遍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鳶旗說;三是弋射說;四是飛鳥木鳶說。
(一)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
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為放風箏。
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為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作風箏。
(二)帆船、鳶旗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傳說大時代已有了風帆。風帆利用風作水平運動,而風箏則比風帆進了一步,利用風作水平和垂直運動,因此從技術的簡繁來排定時間順序,應該是風帆在前、風箏在后,風帆是風箏的前身。
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也有根據《禮記》關于古代行軍時“前方起風,舉鳴鳶旗”的記載,認為鳶旗是報風情的,因而是風箏的直系祖先。
(三)弋射說
“弋射”說認為,古人射殺飛鳥時,為了防止目標逃走和便于尋找,就在箭尾系上被稱為“繳”的生絲繩線,獵者射中飛鳥后,收回繳繩。繩線與飛行物的連結,為風箏的發明提供了直接的思路。
(四)飛鳥、木鳶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應該因此而生。
中國的史料《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另外《鴻書》記載曰:“公輸班制以窺宋城”。大抵這只“木鳶”就是中國的風箏的雛形吧。
總之,由于歷史典籍正史中缺乏風箏起源的論述,只有在個人傳記或個人論著中略有涉及。很難斷定誰是風箏的真正起源。應當說上述幾種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斗笠、風帆、弋射、鳶旗、木鳶都有可能是風箏的前身,它們對風箏的發明都起過誘發作用。
1988年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箏代表團集聚山東濰坊,舉辦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代表們將從法國迪耶普、美國西雅圖、中國濰坊選出唯一的“世界風箏都”。申報世界風箏都的競爭非常激烈,正當評委們舉棋不定時嗎,中國濰坊市出人意料的推出驚人之舉,晾出公輸班這張底牌,一舉獲得了“世界風箏都”的雅號。
公輸班就是后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據為《鴻書》記載:魯班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于齊魯一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濰坊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后,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
而今,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它不僅被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濰坊風箏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制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它們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是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并伴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并吸收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采京津畫技之長,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長達百余尺,贏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箏之都——“鳶都”。
有關風箏的文史資料內容很少,人們僅能從為數不多的文字記載中,尋覓風箏的起源和傳說。越是歷史久遠的東西,留給后人的懸念越多……或許通過歷史典故可以猜想,人類在開始發明風箏的時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種神奇,一種能由人類自己駕馭的飛起物,足以讓人高興至極。
總之,隨著風箏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具有傳統歷史的中國文化開始向風箏這一工藝中融入。家鄉濰坊抓住歷史時機,逐漸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開辟出新條件下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新道路,成為民間藝術傳承的典型,對民間藝術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終成為“世界風箏之都——鳶都”,這或許是身為濰坊人的一份驕傲吧!
J528.6
A
1005-5312(2015)02-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