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平
(華容縣第五中學,湖南 岳陽 414000)
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
李大平
(華容縣第五中學,湖南 岳陽 414000)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融合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音樂精華。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加入對于中國民間音樂的學習,對于提高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和傳承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文章主要從民歌、歌舞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五個方面論述民族民間音樂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
民族民間音樂;中小學音樂教育;促進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種類多樣,體裁廣泛,五十六個民族在音樂上都有著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特點。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加強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音樂模式構建,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上不斷探索,不僅可以使中小學生認識更多中國傳統音樂的音樂技能技巧,同時這也是提高民族素質、了解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勞作的過程中創作種類豐富的音樂藝術,民歌就是最具有代表和典型的民間音樂藝術之一。民歌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流變,并且不斷被篩選、加工和改造,大都是中華民族最本質和樸素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這也降低了中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民歌的難度,使之更易學習。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音樂教育體系,就是要一個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奠基石。在對學生進行民歌教育的過程中,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識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讓學生在體會民歌的過程中不斷加強民族意識和素質。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典型調式是五聲調式,五聲調式在中國民歌中運用的最為廣泛。同西方的西洋大小調相比,五聲調式沒有半音的進行,音樂進行多為大二度,大小三度和純四度。中國民歌節拍多為2/4、3/4、4/4且樂段短小、曲式結構完整。音樂教師可以將民歌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打好學生在調試、節拍、曲式學習的基礎,為未來更加深入的學習做好鋪墊。
同民歌一樣,歌舞起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中,它形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中國民間歌舞藝術的典型特征就是載歌載舞,與專業的舞蹈藝術相比較,民間歌舞將民間文學、舞蹈和音樂融合的更加密切。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一些簡單民間歌舞,如東北秧歌、鼓子秧歌、海洋秧歌的秧歌隊形或花燈舞步。并利用民族樂器配以簡單的伴奏,讓學生親身實踐,感受民間歌舞中所蘊含的勞動性、娛樂性、民間風俗、宗教禮儀等多種文化,體會不同民族的藝術差異性,了解不同民族間的舞蹈音樂文化,進而提高中小學生的對民間歌舞的欣賞能力和水平,讓學生對多樣的本民族文化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
演奏者以樂器為載體,通過對自身演奏技術的運用,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素養。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應以符合中小學的年齡個身心發展特點為根本,教授學生演奏中國民族樂器基本的技能技巧,教師的引導學生演奏的同時關注作品的民族性音樂語言和音調,并不斷的補充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同時,在具有一定演奏技能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編排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體現民族音樂的基本節奏組合和音高組合的重奏曲或合奏曲。這樣也拓寬了學生在校外,社區活動或藝術比賽等相關音樂生活的活動范圍。
在進行器樂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本能的站在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詮釋作品,認識到民族樂器和器樂作品的價值。學生親身參與到民族器樂作品的表演中去,民族音樂文化優秀的精神力量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說唱音樂,也稱曲藝音樂,是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典型的說唱音樂有京韻大鼓、四川清音等。將說唱音樂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首先,可以使學生通過說唱音樂了解社會歷史發展帶給人們生活和文化藝術的變化。我國的說唱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能夠確認并考證則是從唐代開始。唐代說唱“變文”的出現,宋代的“瓦舍”“勾欄”,元代的“諸宮調”,明清時期的“彈詞”,這些說唱音樂新形式的不斷出現,無不受當時的社會形態的影響。學生可以以學習不同時期的說唱音樂為視角,了解歷史發展,對于學習其他學科也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簡單了解說唱音樂的形態,如板腔體的形態特征、板式的變化、基本唱詞、曲目書目和句式結構等,也是提高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理論基礎的重要手段。最后,作為中國民間音樂的代表性體裁之一,說唱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本土化教學中必將作為必將作為重要一課,引領幫助學生不斷認識本民族的優秀民間音樂。
近幾年來,教育部不斷擴大京劇在各省、市、自治區的音樂課程中的教育教學。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不斷繼承和弘揚包括京劇在內的中國優秀的戲曲音樂一直是一個永恒主題。在中學戲曲音樂教育中,學生通過學習演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京劇或戲曲唱段或唱腔,不斷提高戲曲音樂的鑒賞能力,保持對戲曲音樂的認識,親身體會本民族極具魅力的聲腔情調。學生在學習戲曲音樂的過程中,對相關劇種的伴奏形式,板式結構,調式特色,相關戲曲的表演知識都會讓學生深入的了解戲曲音樂。
各地區學校和教師在進行戲曲音樂教育時,會深入挖掘當地具有特色的民間戲曲音樂,了解其具有代表性的唱腔和唱段,并向學生講授,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郊外采風,提高學生審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這同時也會促進整個中小學音樂教學更具活力。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源遠流長,最能代表中國音樂形象和特征,它蘊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精髓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廣博智慧。中小學音樂教學是中國開展基礎音樂教育最為重要的平臺,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樹立民族音樂是優秀中華民族文化構成的認知感,以傳遞優秀民族民間音樂為己任,找準定位,正確引導教授學生,由淺入深,加強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音樂技能,講授和實踐并重。民族民間音樂對于中小學音樂各方面的促進作用是肯定的,民歌、歌舞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分別在不同的方面發揮了它們各自的長處,發揮了它們的職責和使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中小學的民族音樂素質將會得到不斷提高。
[1]丁寧.探究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繼續教育研,2010(05).
[2]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研究文集[M].沈陽:遼海出版社, 1999.
G633.951
A
1005-5312(2015)02-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