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贏民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基于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創新分析
李贏民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對于我國高職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我國在高職教育上提出了“職業能力視角下語文教學的創新”,主要就是培養高職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從業能力,文章從高職語文教學的創新著手就如何培養高職生的職業能力進行探討。
職業能力;高職語文;教學創新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國民文化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年我國的高職生在不斷地增加,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人數呈現著上升的趨勢,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經過調查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的教育存在著傾向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在高職院校中忽視了語文課程的開展。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十分薄弱,所以,傳統的語文教學早以無法適應現代的教育,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要目的。
高職語文教育要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主要針對的就是高職院校中的學生。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的發展的需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高職的教育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培養高職院校的人才肩負起時代所賦予他們的使命,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憑借著自身的職業能力在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在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方面上,語文的教學是不可以被忽視的,語文的教學對于推動高職院校的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語文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所凝結的核心,代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語文教學可以讓高職學生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了解我國發展的歷史。另外,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傳統文化可以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中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可以使學生行為受到約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學習優秀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通過學習古代的美詩美文,讓學生了解到偉人的理想抱負、不屈的人格魅力,學習偉人高尚的情操。通過寫作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對漢字詞匯的連貫性的運用,讓學生充分的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將這些內容統一的結合起來組成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實現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這一偉大目標。
在高職的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其中增添了許多的思想內容豐富、品德與職業道德教育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著名的文學家所寫下的隨筆以及他們的經典之作。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這些思想性強的文章反映出現代的人和事,這樣學習語文教材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章鑒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以及感悟,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在不斷的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以及正確的道德價值。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養,使得高職學生的人格不斷完善。當高職學生具有十分高尚的情操以及獨立的人格時,才能慢慢的培養他們的價值觀以及職業能力。所以,作為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語文教學,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要多開展有教育意義為題材的語文課文的學習,更要完成時代所賦予他們的使命。例如:在學習晚清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一文時,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對書本的簡單認識升華到自身如何提高職業道德,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語文的學習能力僅僅憑借教師的講解所能夠提高的,語文學習需要學生自己的理解以及通過不斷地訓練來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能力。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一切職業所需要的人才。這就決定的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要朝著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發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實際的應用能力,這既需要學生有很很強的語言表達以及與人交流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人們逐漸的不被拘泥于書面上的表達,口語的交際能力廣泛受到了重視,但是許多的高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基礎十分薄弱,在教育中也不受到重視,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如何才能提高高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最重要的就是進行閱讀訓練以及朗讀教學,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口語基礎,這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之一。另外,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更要立足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以及所需要的能力,這就需要在改革中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創新,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語文作為高職教育的基礎學科組成之一,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基礎,是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高職院校要根據時代發展的不同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著正取的職業觀,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更要具備極強的職業能力,為祖國的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侯敏霞.基于職業能力培養,構建“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
[2].2010年(第十二屆)全國職業教育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獲獎名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5).
H191
A
1005-5312(2015)02-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