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蒙
(河套學院,內蒙古 彥淖爾市 015000)
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
張曉蒙
(河套學院,內蒙古 彥淖爾市 015000)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所要必修的一門課程,學校開展該課程的教學,旨在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但課程內容的理論知識過多,容易造成課堂形式過于沉悶,在現今的教學發展形勢下,教師應對理論教學有準確的定位,正確認識教學方式的改革。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理論知識;改革
為能夠更準確分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所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來分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新的時代就授予學生新的知識內涵,作為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時代所賦予教師的責任,教學的改革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建立正確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教學改革下的要求。
1.教育角度上的發現。(1)課程上的學習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編印教材內容有的沒有及時更新,課文中的實例聯系實際不夠,結合當代生活的場景,學生不容易全面理解到其中的含義。思想道德修養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的課程;學習法律基礎是為教導學生學習國家相關的法律,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國際新聞的動態、國家政治體制的內容以及社會動向熱點問題等教學案例拓展學生的思想認知范圍,然而這些新的素材沒有加入課本的教材,學生不容易理解到社會熱點問題與課本的知識之間的相關聯系,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2)教師使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的講課方式,將純粹的理論知識一并教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做筆記,學生被強制性地記憶課本內容,很容易打擊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降低了教師講課的效率;(3)教師的能力是課堂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理念,并將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相結合,轉化成知識的體系教給學生。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知識涵養與精神素養。如果高校的教師不在課堂上將自身的優勢顯現出來,而是在課堂上簡單闡述理論知識,簡單分析熱點問題,不與學生交流,容易導致大部分學生不參與課堂教學,失去學習的機會。
2.學生角度上的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和法律知識的學習缺乏熱情,而很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形成自我的思維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很難糾正這類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多學生認為,只需要認真學習專業課上的內容,思想道德的課程沒有興趣便不聽,或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選修課來聽,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無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產生興趣,沒有認識到該課程對自己學習生活的重要性。
1.分清道德和法律的關系。道德和法律知識的聯系,能有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運用到相關的知識,教師應在教學的設計上,有效地將兩者內容合并,豐富課堂知識和內容。也可以選擇關聯性較強的地方,進行知識的系統講解,如:如何創造人生價值,這一章節的內容,可以結合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教會大學生認識在學習、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具備法律知識的重要性,有效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應該遵守社會公約,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在世界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仍能立足于社會;還有與誠信相關的思想內容、家庭責任感的培養以及職業精神的培養等,都離不開各項條例的相關規定,大學應樹立意識,認識到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法律意識,承擔社會責任。
2.轉變教學方式。教師將理論知識簡單闡述,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優勢,將教學內容生動地表現出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新式的教學模式給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教師應合理利用這些空間來仔細研討,如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活力,并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例如在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這一章節的內容上,教師不可簡單講解理想和信念的定義,而是應該設立新形式的課堂,突出從理想的升華,到實現的過程需要歷經的磨難和艱辛。教師應以自身為原則,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
3.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可以選擇以學生為主題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新學期課堂開始之前,將學生分組,每個組負責每兩個章節的課堂教學內容,如PPT的制作和教學設計,內容應含有: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教學過程、總結。在教學的過程讓小組代表到講臺演示,要求有同學交流部分,講解之后,教師應進行補充和點評,在把課堂交給學生的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整個課堂的紀律和流程,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當中,鍛煉自我,并能深刻地理解課文知識。
在新的教學改革形式上,教師應與時俱進,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課堂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1]任麗莉.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反思與改革[J].科技風,2014(16).
[2]余家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合作學習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G641
A
1005-5312(2015)02-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