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琴琴
(仙溪鎮龍西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0)
淺談小學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支琴琴
(仙溪鎮龍西學校,浙江 樂清 325600)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而且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只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們的潛意識就能得到很好的發揮。而美術教學是最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最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在美術課堂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諄諄教導,有效地進行美術教學活動。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回顧和觀察美術教學的種種情景,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美術教育是一種你講我聽的“灌輸式”的活動。作為美術教師,有必要重新認識美術教育和教學的意義,了解美術教學中應該教些什么,而學生應該學習些什么,有效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使美術教學的過程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它不僅能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需求,而且能激發學生大腦最積極最有創意性區域。小學美術活動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游戲”。它比一般的游戲內容更豐富,規則更寬闊,經過更繁雜,終局更多變。它要求孩子的頭腦、手腳、眼耳并用,充分運用各種知識,充分展示各種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潛能。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游戲成分,利用游戲教學來促使學生較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并針對游戲的具體內容起一個既吸引學生又具有美術課特點的名稱。如“美術大本營”、“我是小畫家”、“你來畫,我來猜”等等。在游戲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能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擴散,想象力得到了豐富,促進學生不斷地學好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比如:《線條的魅力》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各樣的線條表現出自己喜歡的形象。我采用“聽音樂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聽音樂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地用色用線。而不是墨守成規的方式要求學生用什么樣的線條來畫。學生手腳放開了,畫出來的線條豐富了,表現力也增強了。
比較法是一種分析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分析感知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運用比較法,對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具有一定的意義。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運用“比較”的方法,能使作品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有利于釋疑解難,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便于學生認識掌握相關的知識,并能產生深刻印象,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種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應該注意精心選擇作品,適時進行啟發、引導,講究科學性、藝術性、典型性。比如:《為自己的書設計封面》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會各類書籍不同的設計內涵、風格。我采用比較法,讓學生比較各種書籍的封面,了解每本書籍都有自己的封面,猶如人的臉面各不相同一樣,或天真爛漫,或樸實憨厚,或艷麗迷人,或神秘冷峻。讓學生學習探究,通過比較,領略不同的設計風格,培養藝術情感。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我認為討論法就是這種的教學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學會自己思考、探究、推理、判斷,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的狀態,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在討論中碰撞、反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促進學生思維的有序發展,提高思維活動的有效性,從而收獲有效教學。當然,討論也不是一種形式隨便的讓幾個學生聚在一堆說幾句,而是個人與他人團結合作,綜合概括和吸納他人的意見,并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能力。比如:《家鄉的古塔》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塔的特點。我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所了解的塔的塔身、塔基、塔頂各有的特點,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特性,幫助學生認識,掌握塔的建筑特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學評價改變了以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重教師不重學生的教育觀念。我們可以采用采用了師生互評,生生互評,鼓勵評價等評價手段。這樣有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到了學生的自我評價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一堂課的活動后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從自身的發展需要出發,自己主動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在自我評價中弱化了評價的甄別于選拔,激勵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實質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比如:《水墨畫魚》教學中,引導學生創作出一幅富有情趣的水墨畫魚。我采用評價的方式,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個學生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水墨畫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讓每個同學有繼續作畫的愿望,讓每個學生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永無止境的,藝術就得不斷地去探索。小學美術有效教學,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才能去掌握教學這門藝術的真諦。
G623.75
A
1005-5312(2015)0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