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云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話劇商業化運作熱點剖析
趙良云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話劇在沉寂了許久之后,隨著人們對小劇場話劇的關注度與日俱增,話劇演出越來越多的走入了觀眾的文化消費。在話劇制作和推廣中,明星加盟、大碗導演、劇本改編、及分銷商參與運作等商業化模式被頻繁采用,這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視覺和情感體驗,也促進了話劇藝術的繁榮景象。文章將對近年來話劇商業化運作中的幾個熱點現象進行剖析,闡述了話劇藝術發展中應關注的問題。
明星;導演;劇;營銷
明星話劇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1994年,《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在北京上演,其票房很好的一個原因就是選用了演藝明星史可出任主演。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話劇舞臺上一些叫座叫好的劇目,如《托兒》、《霸王別姬》、《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暗戀桃花源》、《四世同堂》、《簡愛》、《窩頭會館》、《最后一個情圣》、《周璇》、《陽臺》等都籠罩了一層明星的光環。眾多影視明星在話劇舞臺上紛紛亮相,使得話劇舞臺十分活躍,觀眾的欣賞熱情驟然升溫,似乎明星加盟就預示了一部話劇的高票房。
明星是消費社會最耀眼的文學文本形態之一。賴聲川導演就認為,明星能夠帶一群甚至是一代沒有接觸過劇場文化的觀眾走進劇場。盡管明星加盟孕育了巨大商機,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其弊端。首先,“明星制”作為一種商業手段,一味地加強其可視性和娛樂性,只會削弱話劇本身應有的藝術魅力;其次,明星的高額出場費導致了話劇制作成本的增加,高額的票價會影響話劇藝術的發展和普及;再次,明星與演出團隊大多為臨時組建,缺乏彼此的配合與默契。
明星話劇需平衡好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創造話劇藝術中的精品。對于明星演員來說,舞臺充滿魅力,比熒幕更具挑戰性。但明星話劇畢竟不是萬能的鑰匙,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演功力,更好的塑造角色,才能得到臺下觀眾的認可。對于媒體來說,要給予話劇市場以健康、積極的導向。比如劇評人,從專業角度來引導觀眾如何欣賞話劇,體會劇中要傳達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內容,而不是只停留在明星陣容這樣膚淺的層次上。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讓更多的觀眾因為熱愛話劇藝術而走進劇場,從而培育出更多具有藝術鑒賞力的話劇觀眾。對于本土話劇院團來說,引進明星話劇固然能吸引一部分觀眾,但這種效應是短暫的,要想真正培養觀眾,還須加強自身團隊建設,樹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多拍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目,不應過度依賴明星。
中國小劇場話劇今日的繁榮,可以說導演林兆華功不可沒。繼1982年先鋒話劇《絕對信號》的上演,至90年代的作品《棋人》、《鳥人》、《魚人》、《廁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奠定了他的權威地位。在現實主義風格的話劇中,《茶館》、《白鹿原》、《風月無邊》、《狗兒爺涅槃》、《趙氏孤兒》、《娜拉的兒女》等作品,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績。他還執導了很多西方經典話劇,如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查理三世》、《哈姆雷特》,易卜生的《建筑大師》,契訶夫的《櫻桃園》等,讓中國話劇觀眾大開眼界。“林兆華”三個字已經成為某種商標,意味著先鋒、前衛、探索,已經成為人們標明身份和文化品位的一面旗幟。
來自寶島臺灣的導演賴聲川,憑借暗戀桃花源被觀眾所熟悉。《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寶島一村》等話劇作品一如既往的制作精良,更為其在大陸話劇觀眾中營造了良好的口碑。在《寶島一村》每場演出結束后,都要贈送包子給觀眾,使觀眾對劇情有了更深層次的回味。這種演出細節的安排突出了賴聲川導演獨具特色的人文關懷精神。在當今的話劇觀眾心目中,“賴聲川出品”五個字已經成了話劇質量和票房的保證。
孟京輝具有較成熟的商業意識,是國內較早將戲劇與商業結合,并做得很成功的導演之一。他提出,戲劇應該面向人民大眾,由他執導的《思凡》、《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和《關于愛情歸宿的最新觀念》等諸多先鋒話劇為文化演出市場的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其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已經形成孟京輝品牌,看由孟京輝執導的話劇已經成為小資們的生活方式之一。
還有很多知名的導演如張廣天、田沁鑫等,也有著很好的市場號召力。可喜的是,近些年北京、上海、天津等話劇市場涌現出很多年輕的制作團隊,其中很多是觀眾的同齡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表現形式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開心麻花團隊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推出的話劇《索馬里海盜》、《烏龍山伯爵》、《旋轉卡門》和音樂劇《白日夢》等,讓更多的觀眾對開心麻花的制作及演出團隊刮目相看。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年輕導演們推出的話劇《混世》及《這個小偷不太冷》等小劇場話劇也有著不俗的市場表現。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年輕導演脫穎而出,挖掘更深刻的話劇題材,早日在觀眾心中形成自己的口碑。
戲劇的文本是十分重要的,戲劇藝術的持續發展需要劇本這種文學媒介的存在。中國話劇舞臺上的經典代表作《茶館》、《四世同堂》、《雷雨》等,歷經幾代演員的不同詮釋,仍然歷久彌新,值得回味,主要原因在于劇本有思想內涵和藝術感召力。正如賴聲川所認為:一個舞臺劇質量好壞,其根本在于劇本。即使是明星出演話劇,也要注重劇本的內涵,因為好的劇本可以讓明星更加耀眼,而差的劇本就會使明星成為花瓶。
但現實是,中國話劇的精品劇本太少。于是人們退而求其次,移植國外的經典劇本,如《榆樹下的愿望》、《情人》、《超級笨蛋》等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改編小說是另一種做法,《生死場》、《長恨歌》、《正紅旗下》、《白鹿原》、《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均是知名度較高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改編后的話劇,均創造了很好的票房,但是也暴露了目前話劇劇本原創力的嚴重缺失。
而話劇劇本缺乏力作的很大原因是,很多作品往往出自主流意識形態的某種意志,不去面對真實的生活。我們需要倡導主旋律作品,但是,結合社會的現實問題需要對作品所體現的“主旋律”,給予更深刻的理解。除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外,“主旋律”作品還應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通過對真實情感和生活的反映展現出積極的人生取向。所有表現執政為民、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天下為公、講信修睦、公平正義的理念都應理解為“主旋律作品”。只有這樣,話劇藝術才會涌現出更多、更優秀的創作素材。可喜的是,近些年有些作品如《我在天堂等你》、《一流大學從澡堂抓起》、《我要成名》、《驢得水》等已經邁出了探索的腳步。期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會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問世并流傳。
在話劇商業化運行前期,分銷商沒有普遍介入,話劇盈利不多,甚至虧本上演。由三拓旗劇社創作的形體派戲劇《尋找MJ》,在上海演出虧損嚴重,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與分銷商合作,他們的營銷方式只是在團購網上刊登演出信息,以很低的價格出售門票。同樣,2010年上演的話劇《嫌疑人X的現身》及2011年的音樂劇《開車》,制作精良口碑頗佳,但同樣因為沒有分銷商的介入,使得劇目“叫好不叫座”。因此,在如今話劇商業化運營的大環境下,藝術創作與市場推廣必須緊密結合,相互借力。觀眾需要好的話劇作品,市場需要好的營銷和推廣模式。
目前,上海話劇院出品的劇目有些是在自己的劇院上演,而有些則是出去租場,租場演出中分銷商的參與度高達70%。分銷商包括團購網站、票務公司、經紀公司、個人代理,還有大小黃牛。他們有時采用獨包,有時采用分包的方式,利用人脈各自尋求渠道出賣門票或吃倒回扣盈利,這是目前話劇市場運作中降低風險、提高票房的普遍做法。2009年由上海話劇院和上海全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話劇《杜拉拉》大獲成功,該劇制作成本為150萬元,在上海話劇院大劇場演出10場,創造了平均每場16萬元的收入,在后來的演出中每張《杜拉拉》演出票炒到了2500元,是演出商與制作方合作共贏的一個典范。浩揚文化公司2010年曾將《四世同堂》引入南京,當時也是一票難求,黃牛炒高票價,最貴的票超過千元,兩場演出票房收益達137萬多元。而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等作品在南京江南劇院演出時,上座率也都接近100%。
2012年話劇《風華絕代》的成功,其推廣經驗亦值得借鑒。這部傳奇大戲是由優秀導演田沁鑫、著名演員劉曉慶、天津人藝的專業演員及經驗豐富的營銷推廣團隊北京巨龍文化公司聯合打造的。在2011年12月15日話劇《風華絕代》發布會上,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十幾家演出商就紛紛與出品方巨龍文化公司簽下演出合約,此后各地的訂單也是紛至沓來,到2012年3月初簽訂的巡演合約已達到80多場。巨龍公司在演出市場有著多年的經驗、極佳的口碑,此前主承辦過王菲、齊豫、周杰倫、劉德華、維塔斯等眾多巨星的個唱,此后還成功地策劃、主辦、推廣話劇《四世同堂》在臺灣及內地巡演。巨龍公司在營銷方面采取了薄利多銷的措施,基于公司多年來與各地演出分銷商的默契合作,以分片包干的方法,令各地分銷商能夠極大程度的獲得實際利益,這對于分銷商的積極性起到最大的鼓勵。可以說,能夠成功做到營銷先行,天時地利人和各個方面缺一不可,而巨龍公司這一次整合多方面資源,打開突破口,為話劇營銷開了一個好頭。
從市場發展的規律來看,分銷商逐步地參與話劇的制作、票務、宣傳是一種必然趨勢。但是話劇創作不能對分銷商過分依賴,那樣會限制話劇的多樣性發展,當分銷商為迎合市場需求而吹捧大眾話劇時,會忽略了話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那時,分銷商就會成為藝術多元化的絆腳石。
[1]李崢.誰在制造話劇市場蓬勃表象[N].解放日報,2011-07-28.
[2]宋寶珍,陶璐.明星話劇不是市場不敗的萬能鑰匙[N].文藝報, 2012-03-19.
[3]劉平.話劇市場展現新氣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4-16.
[4]韓曉波.話劇——百年開放的藝術見證(下)[A].韓曉波藝術評論集[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5]于平.話劇作品與市場開拓[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5-05-12.
[6]楊新宇.消費文化視域下的話劇市場熱點剖析[J].戲劇,2010(01).
J824
A
1005-5312(2015)02-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