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滿平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俗字類化類型釋例補證
江滿平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漢語俗字的類型有很多種,但許多類型的例證并不豐富,文章就類化一種進行例證補充,以加強對漢語俗字的認識,促進文字學科的發(fā)展。
漢語俗字;類化
漢語俗字是漢字史上各個時期于正字相對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間的通俗字體。東漢以后隨著紙的發(fā)明,書寫大大便利起來。文字運用的范圍增大了,字形紛雜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強。加上書未刊刻,人們書寫無定體可循,手寫之體,無法確保出于一致,授受既異,俗體隨之滋生。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的情況在東漢時已在一定程度使用和流傳開來。后來隨著朝代更替、社會的分分合合,俗體字大量產生。研究俗字不僅對于識別古籍中漢字的音、形、義,加強對漢文化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于現如今編纂大型字典、漢文字學科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和重大的意義。
那么俗字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說漢語俗字的類型有多少呢張涌泉先生在《漢語俗字研究》中對漢語俗字的類型進行了概括,一共13種:(1)增加意符;(2)省略意符;(3)改換意符;(4)改換聲符;(5)類化;(6)簡省;(7)增繁;(8)音近更代;(9)變換結構;(10)異形借用;(11)寫變易;(12)全體改造;(13)合文。從字面上看,都比較容易理解,除了類化可能需要深入去研究才能真正懂得。關于類化,有許多學者也已做了深入考證,但所列俗字并不是很豐富,為加強大家對俗字的認識,特補充筆者在近年閱讀古籍中所發(fā)現的俗字,對“類化”這一類型進行釋例補充,并略述自己拙解。根據所讀古籍發(fā)現的俗字,采用毛遠明先生在《漢字形旁類化研究》中的分類方法,分為三大類。
在具體書寫環(huán)境中,由于受臨近漢字形符的影響,文字使用者在類推心理的作用下,發(fā)生形旁的類推,便可能給一個字添加或改變形旁,產生與鄰近字相同的形旁,從而改變該字原有的形義對應性質。共有四種,現補充添加形旁的兩類例子。
(一)因受前字形影響而添加偏旁
“嬌美”改為“嬌媄”。南朝梁蕭綸《車中見美人》詩:“語笑能嬌媄,行步絶逶迤。”“嬌媄”之“媄”原作“美”,《廣韻》“好色”。“美”在書寫過程中因受前字“嬌”的形旁“女”影響成“媄”。“媄”因而成為“美”的俗字。
(二)因受后字字形影響而添加偏旁
“夾裙”寫作“裌裙”。《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裌裙”指有里和面兩層的裙,從其意思就可以看出應該寫作“夾裙”,“夾裙”經常連用,在書寫過程中受其鄰字“裙”的影響加上了形旁“衤”。
“伐閱”寫作“閥閱”。漢王充《論衡·程材》:“儒生無閥閲,所能不能任劇,故陋於選舉,佚於朝庭。”“伐閱”語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閲。”顏師古注:“伐,積功也。閱,經歷也。”因此“伐閱”指功績和經歷。在書面語中,“伐閱”多在一起使用,后來由于受“閱”字形影響,伐也被增加了形旁“門”。《晉書·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guī)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閲,碌碌然以取世資。”宋葉適《上孝宗皇帝札子》:“以奔趨官簿為閥閲,以勾校朱墨為詳陳。”
“倉浪”寫作“滄浪”。《文選·陸機<塘上行>》:“發(fā)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倉浪”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東門行》:“共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倉浪”是青綠色,倉,通“蒼”。后來,在表示青綠色的意思時也寫作“滄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水色滄浪,波濤浩汗。”主要是受“浪”的字形影響加上了形旁“氵”。
因義類化,是因為在文獻語言中,受文字所記錄詞的意義的感染,文字使用者產生心理類推,從而在原字基礎上加形符或換形符。
(一)因受語境義影響添加形符
“倉庚”寫作“鸧鹒”。《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鸧鹒喈喈,羣女出桑。”“倉庚”出自《詩·豳風·東山》:“倉庚于飛,熠燿其羽。”《禽經》:“倉鹒,黧黃、黃鳥也。”張華注:“今謂之黃鸝,黃鶯是也。”黃鸝、黃鶯都屬于鳥類,受其語義影響,分別被添加了形旁“鳥”。
“莫邪”寫作“鏌铘”。《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莫邪”古代傳說中的寶劍名,因鑄造者干將的妻子叫莫邪而得名,后泛指寶劍。傳說春秋吳王闔廬使干將鑄劍,鐵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爐中,鐵汁乃出,鑄成二劍。雄劍名干將,雌劍名莫邪。事見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唐陸廣微《吳地記·匠門》。后因用作寶劍名。因寶劍屬金屬類,故在后來的書面寫作中都加上了形旁“钅”。
“賓郎”寫作“檳榔”。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檳榔》:“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jié)如桂竹……實大如桃李。”“賓郎”出自《北史·王昕傳》:“偽賞賓郎之味,好詠輕薄之篇。”是一種常綠喬木,果橙紅色,古時為待客佳品。因其義,后人在書寫過程中經常加上形旁“木”,被廣泛接受,如今“賓郎”反成了俗體字。
“末利”寫作“茉莉”。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李氏仁豐園》:“遠方奇卉如紫蘭、茉莉、瓊花、山茶之儔。”“末利”出自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末利》:“末利花,似薔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因其義屬花草植物類,人們在書寫過程中增加形旁“艸”,使其表意性更加明顯。
“昆侖”寫作“崑崙”。《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楚辭·離騷》:“邅吾道夫崑崙兮
,路修遠以周流。”“昆侖”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閶闔,淪天門。”高誘注:“昆侖,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由于其義指山,故古代也寫作“崑崙”。
(二)因受語境義而改換形符
“滇池”寫作“顛池”。《史記·西南夷列傳》:“蹻(莊蹻)至滇池,方三百里。”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滇池澤在昆州晉寧縣西南三十里。其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滇池。”從張守節(jié)的注釋,我們可以看出用“顛池”來表示更有表意性。因此,現如今也有不少人將“滇池”寫作“顛池”,這就是因義而發(fā)生的改變。
“圭璋”寫作“珪璋”。《后漢書·黨錮傳·劉儒》:“郭林宗常謂儒口訥心辯,有珪璋之質。”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公稟川岳之靈暉,含珪璋而挺曜。”《晉書·陸機陸云傳論》:“觀夫陸機、陸云,實荊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實,馳英華于早年,風鑒澄爽,神情俊邁。”“圭璋”比喻高尚的品德。語出《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鄭玄箋:“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瑳,體貌則顒顒然敬順,志氣則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晉陶潛《贈長沙公》詩:“諧氣冬暄,映懷圭璋。”陶澍注:“懷有圭璋之潔。”宋蘇軾《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閲之家,固宜首應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王闿運《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未貴而章,圭璋特美。”在書面語中“圭璋”長期連用,受“璋”字形影響,“圭”也被加上了與“璋”一樣的形旁“玉”。其次,受語義的影響,“圭”本指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因此后來“圭”被加上了表示玉器之義的“玉”旁。
漢字博大精深,漢語俗字所體現的漢字的豐富性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和研究,因閱讀有限,研究不深,本文疏忽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望以指正,希望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1]張涌泉.試論漢語俗字研究的意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2]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毛遠明.漢字形旁類化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06).
H124
A
1005-5312(2015)02-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