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系,廣東 廣州 510303)
淺談功利主義與中國的山寨產品現象
陳玨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系,廣東 廣州 510303)
功利主義興起于十九世紀初,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影響著西方世界哲學領域。“山寨”產品則是當下中國“制造”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文章通過分析功利主義的現狀,進而探討功利主義與中國山寨產品之間的關系及未來發展。
功利主義;山寨;設計
功利主義興起于十九世紀初,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功利主義一直統領西方道德哲學及政治哲學領域。早期功利主義認為評價行為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看行為的后果。功利主義的創始人邊沁認為,行為的正確與它增進幸福的傾向成比例,行為的錯誤與它產出不幸的傾向成比例。邊沁功利主義可以理解為行為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其他一切行為都是為達到這一目所采取的手段。以功利主義的幸福論觀點,很容易讓人與利已主義、個人主義相聯系,因此密爾對“最大幸?!钡暮x進行了解釋:“最大幸?!弊鳛橹笇藗冃袨榈臉藴?,“并不是行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體相關人員的最大幸福!”。本質上而言,功利主義所謂的“最大幸?!敝皇莻€人幸福的總和,它忽視了社會的整體利益。
聯系到中國本土設計,“山寨”產品無疑是功利主義設計在現實生活中典型的表現?!吧秸钡谋疽馐沁h離政府管轄的深山村寨,隨后“山寨”一詞逐漸變成逃避政府管理的代名詞,“山寨產品”通過對一些一線品牌進行模仿、復制,具有緊跟潮流、快速仿造、價格低廉、親近大眾等特點。由于這些山寨產品通過抄襲,節省了研發費用,其價格自然要比市場上的正牌產品低很多。不可否認山寨設計有其積極的一面,質量良好的山寨產品物美價廉,為尚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普通大眾提供了消費的可能;甚至質量拙劣的民間山寨產品,雖然存在各種使用風險,但仍能滿足處于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最為基本的消費需求。為何說“山寨設計”是功利主義設計在現實生活中典型的表現呢?我們可以從“山寨”產品的存在緣由分析:在山寨產業鏈頂端,基于中國龐大的底層消費群體需求,即使是微薄的利潤,仍使得制造者獲益;在“山寨”產業鏈頂端,“山寨”產品的出現為本無購買力的底層人群提供了享用現代科技成果的可能和機會。在鏈條的頂端與末端,作為個體的生產者與作為個體的消費者均得到幸福的滿足,促使了山寨設計文化在中國的風行。從總體受眾而言,“山寨”的確是帶來了多數人的幸福體驗,然而,這種人體幸福的滿足,最終傷害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這包括對于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知識產權的破壞、國際聲譽的影響最終影響到中國本土設計的良性發展。這種利弊相生的現實印證的正是上面所提到的功利主義所標榜的“最大幸?!逼鋵嵵皇莻€人幸福的總和,而非整個社會的幸??偤?。
由于意識到功利主義的局限性,一種新的功利主義——“規則功利主義”逐漸被推廣,“規則功利主義”認為道德上正確的行為是遵守道德規則的行為,而遵守道德規則通常能夠產生功利最大化”。那么,什么是道德正確的行為呢?我們仍以“山寨”產品為例:一方面山寨設計的出發的點是為了方便大多數人,譬如山寨手機的出現,使得社會底層低收入者群體可以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從普世價值的觀看,這是一種道德善舉的行為;但是另一方面,山寨產品往往又是知識產權最大的破壞者,從道德規則上來說卻又是違反職業道德規則的行為。伴隨對外開放的深入及國家政治法制的健全,“規則功利主義”設計逐漸修正前期發展帶來的諸多不足,譬如混亂的標準、無序的市場競爭。然而,道義界定和選擇卻是一個難題,與西方社會數百年的發展不同,中國的面臨在短暫時間內迅速建立的規則體系,使得功利主義設計在中國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尚未確定最大幸福的群體卻又無可奈何的遵照一個未必是針對最大幸福而制定的規則。因此,我們看到的中國當代設計局面是一個既有存在的價值確又充滿諸多不合理的因素。
近些年來,為了對功利主義思想進行批判,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出現自由主義的觀點,自由主義認為正義是社會的首要價值,對善的追求必須符合正義的原則。簡而言之,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是兩個理論結構互相顛倒的體系。功利主義把幸??醋髯罨镜纳?,并且主張善優先于正當;而以權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認為正當意味著正義或者權利,并且主張正當優先于善”,在這其中,社會、國家等權力機關沒有生命,應當中立,不能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犧牲某些個人的利益或者侵犯某些人的權利。從自由主義的視角來看,雖然山寨設計其本意可能是出于善的目的,但其通過拷貝他人的設計成果,跳過了他人原始設計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創新階段,其非正義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梢灶A見的是,隨著后現代自由主義思想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功利主義設計思想也將會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山寨設計一統一天的局面勢必受到削弱,其生存空間也將會越來越小。
[1]密爾,徐大建(譯).功利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李硯祖.從功利到倫理———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05(10).
B82-064
A
1005-5312(2015)11-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