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立霞
摘 要:綠色建筑是將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理論中,這一理念也是現代建筑的主要發展趨勢,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節能功效。我們在運用這一理念的時候,要考慮到相關政策,然后對建筑進行全面的節能設計,從而完成綠色建筑的設計。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規劃;節能設計;能源消耗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0.132
根據我國可持續發展總戰略目標的總部署計劃,在城鎮建筑建設過程中,一套行之有效的綠色建筑設計方案可以很好地減少建設中的各種能源浪費。從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耗結構來看,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快速建設已經導致了主體的生存能源消耗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 綠色建筑的概念
城市現代化的建設導致污染日益加重?!熬G色建筑”的概念自20世紀建筑大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以后,人們就開始致力于建設健康、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存空間。而在運用這一理念時,也主要以建設環保型社區為主要任務。經過近30年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已經在世界各地擁有了成熟的評估系統,而我國在這一熱潮中,也于2006年也開始實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這也標志著我國已經有了規范化的綠色建筑標準。
2 綠色建筑中的節能設計
在建造綠色建筑時,主要利用高效率的新型能源,在對自然環境影響最小的情況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充分融合,與此同時,將兩者完美地與建筑結合在一起,實現主體結構的統一。所以在設計綠色建筑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節能設計的關鍵,以最少的資源換取最大的經濟回報??筛鶕笾碌念A算進行周密、有效的施工,完成相應的建筑任務。綠色建筑理念通常可以節約1/3的能耗,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下面我們針對設計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簡單的闡述和分析。
2.1 建筑規劃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在建筑規劃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從而保證建筑設計的合理性。同時,在關鍵的能耗上,能夠取得技術性的資源節約成果。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選址不當,就很容易導致在后續的工程中出現過多的能耗損失。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施管理:①合理選擇建筑地址。在施工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當地的氣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因素來設置建筑。這樣能夠確保在建成以后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能夠在建設過程中節約成本。②采用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降低室內的一些家用電器消耗。一套有效的通風設計方案有利于建筑內部的空氣流通,這樣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合理設計建筑可以完成一個整體的體量建筑朝向構造,這在確保自身的定向以后,也能更好地完成空間分割,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建筑的采光,減少建筑對采光設備的依賴。
2.2 圍護結構設計
在建筑的圍護設計中,因要涉及到門窗結構的設計,因此會對建成以后的環境使用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國外,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會投資5%左右的資金,這樣就可節約30%左右的能耗。這些數據表明,在墻體設計中,墻體的建筑外圍結構可以起到一定的承重效果,所以在圍欄設計中,可以稍微調整墻體。這樣不僅能夠節約材料,還能在達到保溫隔熱要求的同時,利用復合墻體完成相關的節能設計。在柵欄結構的設計中,也可以利用隔熱玻璃來做相應的保溫設計,這樣在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溫的過程中也能夠降低能耗。利用高效的熱輻射材料進行相應的功能匯總,能夠較為有效地完成這一類的節能建設。
2.3 提高利用率
在發達國家,利用空調采暖的能耗占到了建筑日常能耗的60%以上,而我國在采暖、照明等上的能耗增長速度也已經明顯超越了發達國家??梢?,只有高利用率的空調、照明系統,才能有效減少建筑的能耗問題。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我們就要了解建筑的建設特點以及相應建筑設備的功能,同時在了解氣候特點的同時,有效地完成相應的節能任務。在高能效的暖通空調設計中,應該考慮到設備的內部系統構造,從而通過不同的系統設計建筑的內部排布,有效利用空間構造提高相應的能源管理利用率。在利用率的問題上,2006年,清華大學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超低能耗建筑,該建筑就可以表現出我國的建筑尖端技術。這棟建筑使用的水循環空調,能耗要比普通空調系統低了至少30%,同時內部應用了感應開關,人一旦離開了房屋,就可以自動關閉照明系統,同時停止供應冷暖,這樣比相同規格的建筑在能源消耗上降低了至少70%. 另外,這棟建筑還建造了雨水、地滲水的收集處理系統,這些被收集的水可以用于沖廁所。
3 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生產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兩個頭銜也就表明我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能耗大國,節能減排對我國來說是一條必經之路。對于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我國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發展思路,在研發的過程中,應該綜合多門學科進行相關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唐京華.淺析綠色節能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設計管理,2011,28(1):34-35.
[2]李煥.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設計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11,24(7):129-130.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