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有機農業必將發展成為食品生產主流。美國農業部起草一份有機食品工業標準,為企業進行更大規模生產、進行更多投資以及生產多樣化的有機食品鋪平了道路。在建立新食品經濟的過程中,需要以開放的態度看待新觀點的成功與失敗。
在美國,一群新的消費者雖然可能不了解可持續性、自然周期或者是農業產業化存在的新層次缺陷,但他們開始非常關注農用化學藥品,希望他們所食用的食品中不含有這些農藥。而且,重要的是他們很愿意為不含農藥的食物支付更高的價錢。因此,整個替代農業運動發展速度雖然緩慢,但是有機農業必將發展成為食品生產主流。有機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先成功打入市場,然后會在市場中盈利。
隨著有機食品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每4年增長一倍,剛剛起步的有機食品工業需要努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有機食品工業的發展也常常是喜憂參半,有機食品質量差別很大,而且基本上只能在超市里買到。關于什么是合格的有機食品的爭論一直存在,有許多組織提出各自不同的標準。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農業部成立了顧問團起草了一份有機食品工業標準。這一標準于1997年被采納,為企業進行更大規模生產、進行更多投資以及生產多樣化的有機食品鋪平了道路。許多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以及食品零售商看到了商機,他們就每一個食物品種都推出數百種新的有機產品,這在食品供應鏈內掀起了不小波瀾,因為他們以前提供的有機產品只局限于農產品和水果。有機加工食品及有機肉類的出現刺激了市場對有機谷物、大豆的需求。
這種新的需求加快了技術革新。雖然在早期有機作物的產量要比傳統方式下的作物產量少得多,但隨著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有機作物的產量大大提高,甚至有些有機作物的產量已經可以與其附近的非有機作物產量相媲美。據調查,在美國愛荷華州,有機玉米的畝產量已達到傳統種植方式產量的90%以上,大豆的畝產量已達到傳統種植方式的94%。即便有機作物的種植成本因為需要天然肥料等原因仍高于傳統種植,但農民愿意支付多出來的那部分成本,因為有機玉米的售價相當于普通玉米價格的兩倍。這一價格不僅涵蓋了其高額的成本,而且使每英畝有機作物的利潤大大高于普通作物的價格。美國伊利諾伊州一位有機種植者林恩·克拉克森在2008年美國關于有機種植的國會聽證會上說:“在美國種植有機作物的那些農民最快樂,一般每英畝的產量超過200蒲式耳,每畝的毛收入超過1000美元,而且他們在種植過程中沒有污染環境。”
還有一些和利潤一樣重要的其他因素促使農民接受有機種植體制。如今,許多農場使用化學物質導致農場的物理條件開始惡化,尤其是土壤開始變壞。此外,毫無疑問,許多有機種植者都對目前的美國農業體制感到憤慨——在現有農業體制下,農民生產者為每蒲式耳的糧食多賣幾分錢而互相競爭,與此同時那些大買家卻享受著壟斷價格的特權。農民只是價格的接受者,買主才是價格的制定者。有機作物的種植者對其產品價格享有更大的控制權。
有機運動與其高科技競爭對手一起面臨著許多同樣的限制條件。未來食品面臨的危機越來越清晰——人口增長、土質惡化、能源及水資源減少、氣候多變以及很多與食品相關的健康問題。要應對這樣的挑戰,不僅需要新技術、新方法,需要以開放的態度看待新觀點的成功與失敗。
(譯自PaulRoberts(USA)《The End of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