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鎮 周連娟 張一強
自3月中下旬全國生豬市場拐點出現以來,豬價已連續上漲了近4個月,不少地區豬價破“8”沖“9”。
生豬的市場行情與存欄量及母豬去產能等關鍵指標息息相關。從2013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由于豬價相對較低,不少養殖戶紛紛退場,這其中散養戶占多數,但也不乏一些規模養殖場。如今,生豬價格瘋狂上漲,養殖業主們又有什么打算呢?
養殖企業 降低成本是永恒的宗旨
今年以來,河南瑞祥農牧公司冷靜應對豬價上漲態勢,一手緊抓料肉比,一手更新母豬群,以新的工作業績,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最近,豬價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一個樣,今天豬價已經漲到每斤8.9元。每天都有客戶報價掙著搶購我們的生豬。”7月22日,瑞祥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欣喜地說。從5月中旬起,河南豬價一路飆升,今年上半年,該公司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75萬元,不但彌補了一季度的虧損,還實現了贏利。
瑞祥公司是一個集種植養殖為一體,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養殖企業。近年來由于致力于循環經濟發展,注重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受到業界關注,去年被選定為“全國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與利用技術示范基地”。然而,由于近兩年豬價持續下跌,使企業虧損嚴重,幾度面臨資金難題。對此,公司一方面致力降低成本,使料肉比從7元變成6元;一方面完善產業鏈,形成從產到銷的一體化經營。
如今豬價上揚,養豬業的“寒冬”要過去了,公司決定再接再厲,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在提高出生率、降低死淘率、降低料肉比、確保出欄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企業增收創效。目前已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根據上半年用料情況,制定最佳飼料配方,對種舍、產房、保育、育肥等不同階段豬的用料情況做好原始記錄。二是要凈化、改善種豬群,使其達到高效、高產,大膽淘汰生產能力低的母豬。
行家支招 莫等待 該出欄時就出欄
“今年以來,豬價不斷上漲,最高的時候是7月中旬,達到每斤8.6元,這幾天價格有所回落。養殖戶都期盼著豬價能突破9元,好讓他們‘揚眉吐氣,但目前這個愿望還沒實現。”據報道,7月初以來,安徽省生豬價格延續了前幾個月的上漲趨勢,又連續三周上漲,上漲幅度累計達到了15%左右。近日,筆者致電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高級獸醫師張梅,意欲了解更多豬價上漲的真實情況。
玉米霉變加速豬價上漲
“若說豬價上漲的原因,無非就是應了‘物以稀為貴這句話,非業內人士恐怕也知道這個道理。”張梅幽默地說,“然而若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存欄豬減少,非業內人士恐怕就不了解了。”
張梅介紹,從2013年年底持續到2015年年初的豬價下降讓不少養殖戶減少了能繁母豬的存欄量或者直接退出市場,這是存欄豬減少的原因之一。另外,去年東北玉米產量高,由于不能及時入倉,造成霉變率高于往年,這就導致母豬生產性能下降,春冬季節仔豬流行性腹瀉死亡率高,進一步加快了生豬存欄量的下降。
適時出欄降低養殖風險
長期以來,張梅的個人電話都是養殖戶的服務熱線,經常會有養殖戶打來詢問賣豬時機。“我給他們的建議都是適時出欄,也就是在生豬體重達到標準(一般為200斤)之后就可以賣,如果價格處在上漲周期,可以適當延長飼養時間,但不能讓生豬的體重超過250斤。”張梅說,250斤之后的生豬再接著養下去料肉比會增加,導致入不敷出,加大養殖風險。
“我國有句諺語,‘莊家老頭脾氣怪,賤了不買貴了不賣,雖然我的‘熱線電話不斷,但養殖戶仍然是觀望的多,大規模出售的少。”張梅補充說,當生豬價格過度上漲的時候,國家的儲備肉就會進入市場,進口肉也可能會快速增加,所以養殖戶還是應當適時出欄,不要過分依賴價格上漲來贏利。
規模養殖增加贏利能力
去年的生豬價格下降導致不少養殖戶退出市場,反之,今年新“入市”的養殖戶多不多呢?
“去年退出市場的以散養戶居多,今年入市的情況還不多見,但很多養殖戶增加了補欄量,開始成規模飼養。”張梅回答。
張梅解釋,從養殖規模來看,散養戶是指年出欄500頭以下,不一定長期飼養的養殖戶;規模養殖戶是指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場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養殖戶。從養殖品種來看,散養戶一般以當地的土雜豬為主,這些豬體型較差,但生產性能較好;規模養殖戶飼養的大部分是外三元豬,瘦肉率高。另外,散養戶的出欄豬較規模養殖戶價格偏低,每斤相差0.5元-2元。
除了贏利能力強之外,從消費者和環保的角度來講,張梅也提倡規模養殖。散養戶多沒有能力建設治污設備,這除了對環境造成影響外,也會影響生豬的質量。
規模養殖場 乘勝追擊延長產業鏈
近日,內蒙古阿榮旗霍爾奇鎮那克塔立新村村民鄭有祥家“火”了,隨著豬肉價格一路飆升,他投資500萬元建設的存欄2000余頭豬的豬場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2012年,想創業的鄭有祥試著養了幾頭豬,讓他喜出望外的是,那克塔立新村周邊的環境非常適合養豬,將豬放養在山上,以百草為食,是個不錯的借地生財之道。
沒想到,在山上放養生豬還有另外的驚喜。“這不是普通家豬,而是將家豬放養在山林里,讓它們與野豬日久生情‘聯姻后產下的‘混血兒。”將生豬放養到山上半年后,鄭友祥有了意外的收獲——雜交野豬。經觀察,這種二代雜交野豬生存能力強,肉質結實醇香,投放到市場后十分受歡迎。之后,鄭有祥開始大量補欄,繁育二代野豬。目前他的養殖場存欄小野豬2000多頭。
據了解,鄭有祥養豬到現在還沒有買過專用的飼料,就是讓生豬漫山遍野的四處覓食,晚上通過一聲吆喝讓豬回來喂些玉米。“為此,我專門種植了20畝玉米,一來是為了降低成本,二來自己種的給豬吃著也放心。”鄭有祥說,他也從來沒有雇傭過專人銷售,口碑都是通過老百姓口口相傳得來的。因此,他的豬場可以說是集飼料基地、養殖基地、銷售網點于一體的發展模式。
鄭有祥說,接下來他打算開兩家專賣店,專門經營自己養殖的雜交野豬,將雜交野豬肉銷往全國。“等建好了專賣店我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也希望通過帶動周邊百姓養殖,形成真正的規模養殖。”
散養戶 養豬與豬價漲跌無關
鄭嚴剛是江蘇省響水縣的一名普通養殖戶,今年61歲的他養豬已經有30年了。30年來,不管豬價上漲還是下跌,他的養殖規模一直保持在年出欄60頭左右。
面對此輪豬價的瘋狂上漲,老鄭有什么看法?會不會依然保持淡定呢?
“市場是有規律的,有起必有落,因此,這一輪的豬價上漲是在預料之中的。”據老鄭說,去年一年,僅他所在的社區,就有兩家千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倒閉了,導致市場上生豬存欄量大大減少。
老鄭是個地道的農民,家中還有20多畝土地,收獲的糧食除作為口糧外,全部轉化為飼料喂豬,再加上自繁自養,他的養豬資金壓力并不算大。因此,豬價低時,老鄭可以耐心的等待,等豬價高時再出手,前不久,老鄭的生豬剛剛賣掉一批,每公斤的價格達到了17元。這也是老鄭口中“船小好掉頭”的含義。其實面對過去一年半的豬價下跌,很多人勸老鄭放棄養豬。但他常說,“養豬不賺錢,回頭望望田”。他覺得哪怕只為了得到讓莊稼豐收的有機肥(豬糞),也得繼續養豬。
上一輪豬價下跌的周期特別長,這讓老鄭始料未及。那這一輪的豬價上漲能堅持多久呢?老鄭稍微思考了一下:“我覺得應該能堅持到年底。”隨即他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補欄擴大規模不像做飯時給鍋里加幾瓢水那么簡單,得有個過程,最少也得要四五個月。要等到存欄量上來了,價格才能平穩或回落。”
目前老鄭并不想去湊“熱鬧”擴大養殖規模。他幽默地說:“富不離豬,窮不離書。我就想一直把養豬當做副業來做,能多賺的時候就多賺些,這樣虧錢的時候也能承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