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謝偉 汪楊

在益陽市“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啟動儀式上,益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許顯輝向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授牌。
習近平主席曾引用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表達對未來發展和美好前景的信心和寄望。用這兩句詩描繪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的機遇和未來,亦是最恰當不過。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于成,在改革深化中前行,在市場競爭中壯大,在明確的發展戰略引導下,產業園不斷創優,做大做強,通過不懈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個內陸省份的縣級市,發展船舶制造產業,有沒有生存空間?未來前景會如何?
事實勝于雄辯。短短五年時間,一個船舶制造產業園從無到有,鮮明、靚麗地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它的發展壯大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潛力無窮”!
“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小型船艇動員中心”、“湖南省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第五屆中國湘商力量總評榜最具投資價值經濟園區”……一個個光榮稱號先后授予了產業園,作為湖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船舶制造產業基地,所產游艇、公務艇、工程船、運輸船等,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區,并打入了東南亞、非洲與歐美市場。
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將該市船舶產業列為省“四千工程”之一。
2014年,該市憑借船舶制造產業遴選為湖南省第二輪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產業園作為軍民融合產業唯一的船舶裝備制造行業單位,被省軍民融合領導小組確定為 “十三五”全省軍民融合十大產業園區;當年全市船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0.2億元,完成稅收6200多萬元。
2015年,在經濟整體下行、全國船舶產業產能過剩嚴重的背景下,該市船舶產業實現逆勢上揚,1—6月全市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7.55億元,同比增長41.72%;實現工業增加值8.46億元,同比增長29.95%。
五年一劍堪磨礪,揚帆破浪正當時。10月中旬,本刊記者走進這個船舶制造產業園,探尋它化繭成蝶,跨越式發展的軌跡和奧秘。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在水色動人、奔流不息的沅水注入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之地,有一座以水名命名的城市——沅江。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古老河流沅水,滋養著76萬沅江人,她也猶如一位大地的雕塑師,以神奇的力量將這2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打扮得多彩多姿,氣象萬千,或雄渾,或壯麗,或秀美。
沅江,這個有著1500余年歷史的縣級市,深處洞庭腹地,湘、資、沅、澧四水交匯,湖泊縱橫,沿湖岸線綿延上百公里,水路通江達海。獨特的區位優勢,水鄉的自然稟賦,讓船舶制造成為當地由來已久的產業,始于北宋,歷史悠久。
盡管擁有發展船舶制造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但由于種種原因,船舶工業在沅江一直未能成為主導產業。直到本世紀初,國際造船業向中國轉移,沿海萬噸以下造船業向內地轉移,加上水上旅游業的興起,為內陸船舶工業崛起帶來了機遇,沅江市充分發揮洞庭湖豐富的岸線和內河運輸、工程船舶廣闊市場的優勢,加快船舶產業發展,把船舶制造工業作為重點產業打造。到2010年,造船企業達到38家,其中,游艇廠4家,鋼質船廠33家,舾裝廠1家,年產鋼質船舶435艘、玻璃鋼游艇980艘,年產能38萬載重噸,產值達21億元,完成稅收3100多萬元,安排勞動用工4500多人,船舶制造產業初具規模。
隨著造船業迅猛發展,沅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個前瞻性、戰略性的決定:設立產業園區,推進產業集聚。2010年10月,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應運而生。園區總規劃面積5.8平方公里,分為功能互補、重點突出的四個功能區:一是突出“高”字,建設船舶高端功能集聚區;二是突出“特”字,建設內河船舶制造集聚區;三是突出“專”字,建設游艇、公務艇集聚區;四是突出 “齊”字,建設船用舾裝件及配套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定位為:全國具有最強競爭力的游艇和公務艇產業基地、全國著名的游艇文化之鄉、中部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內河船舶制造基地、湖南省船舶設計研發展示中心、環洞庭湖船舶產業集群綜合服務中心、益陽新興的經濟增長極。
產業園成立后,各項建設加快推進,如火如荼。目前園區內有制造鋼質船舶的船臺190個、游艇船臺400個,其中8000-10000噸位的船臺6個,擁有等離子切割機20多臺套,生產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園區已經形成“三縱六橫”的道路骨架網絡,水、電、氣、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具備企業入駐所需條件。與此同時,沅江市制定政策,對園區的項目(企業)在土地、信貸、稅收等方面傾力扶持,并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減免有關規費;同時從嚴推行涉企檢查和重大行政處罰事項備案制度;對重點產業項目,在優惠政策基礎上,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開辟綠色通道,做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國內游艇行業第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太陽鳥”以及“金瀚”、“帝豪”等一大批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制造龍頭企業紛紛入園。

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景。
國家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開發以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國家和湖南省加強對船舶產業發展政策支持,長江等內河航運的發展直接拉動內河船舶需求,產業轉移將加快生產要素跨區域跨行業向船舶產業流動,居民收入提高增加了游艇的消費需求……這一系列利好因素疊加在一起,對船舶制造產業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決策者們敏銳地抓住了這些機遇,著力打造船舶制造產業園,船舶產業一躍成為全省同行業的排頭兵,產值占全省半壁江山。全省最大的船舶制造產業基地已然崛起!
正當建設者們乘勢而上,做大做強的時候,一場新的挑戰悄然來臨。
隨著金融危機滯后效應的逐漸顯現,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國際造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矛盾加劇,競爭愈加激烈,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如何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努力培育縣域經濟品牌,著力攻克關鍵技術,逐步延伸配套產業鏈,積極促進船舶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總量規模和效益?這個亟需解決的課題擺在了決策者們的面前。
一次次調研,一次次商討,終于形成了船舶產業專業化、特色化、錯位化、規模化發展的共識;邀請專家學者把脈,征求多方意見,反復醞釀,幾易其稿之后,《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發展規劃(2013—2020年)》通過各級評審,沅江船舶制造產業華麗轉身的藍圖展現在眼前。
圍繞錯位競爭、互動協調、綠色集約、創新驅動、以園促城的理念,在高起點的規劃引領下,產業園全面推進“擴優、鑄鏈、提效、育企、建園”五大戰略,做優產業結構,做強產業配套,做實產業平臺,做大產業規模。
決策者們深知,沒有創新驅動,就談不上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提高船舶制造技術水平,該市建立了船舶產業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整合資源,提升船舶技術開發、設計、檢測、培訓、孵化、宣傳等能力;重點扶持“太陽鳥”、“金瀚”、“鎮波”等船舶制造企業與省國防科工局、中南大學、華中科大、武漢船舶學院等院校和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船舶設計制造技術水平,打造自主品牌。目前該市已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后工作站1個,教授級高工15人,技術創新平臺2個,產學研基地5個,船舶制造自主知識產權達190項。
園內企業對技術創新不懈追求,鑄造品牌。骨干企業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船舶產業自主創新、樹立品牌的成功范例。公司以國際化的視野,創新求變,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每年用于科研開發和技術建設的經費占主營銷售收入的6%以上;其研發中心湖南現代游艇技術研究與工業設計中心,是國內首個省級游艇設計中心;公司迄今已擁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160多項,是中國第一個專利技術超100項的游艇企業,改寫行業歷史獨創技術有近10項。
湖南金瀚船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船艇技術研究中心”,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開發鋼玻、鋼鋁等混合船艇。湖南鎮波船舶開發有限公司抓住國家推進車船節能減排的機遇,計劃實施液化天然氣船舶開發與應用建設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1.2億元。湖南帝豪船舶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專業生產船用甲板機械產品和船舶舾裝配套件,已獲得多項國家專利,榮膺中國質量萬里行“知名品牌”;產品銷往國內多個省市,并遠銷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
事例不勝枚舉!目前,船舶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呈現,園區有船舶企業2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構建了以游艇、公務艇、內河運輸和舾裝件為主體的船舶制造業體系;形成了以太陽鳥公司為龍頭的復合材料船舶生產基地;以湖南金瀚公司為龍頭的內河運輸船舶和工程船舶生產基地;以湖南帝豪公司為龍頭的船舶舾裝配套件生產基地。
產業園管委會主任鄧建富告訴記者,今年產業園以《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建設戰略發展實施方案》為總綱,以“三個基地建設”為目標,以服務太陽鳥公司為重點,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優化園區產業配套服務,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0億元,完成稅收7500萬元;到2017年,園區總產值達100億元以上,其中年產值20億元的企業一家,配套企業總產值達30億元;到2020年,園區總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其中年產值50億元的企業一家以上。
正所謂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是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入園企業的發展壯大,資金往往都是最重要的要素。船舶制造工業集資金、技術、勞動密集于一身,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更是離不開金融支持。
在產業園實現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過程中,金融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整合部門力量,持續關注沅江船舶制造產業的發展;人民銀行沅江市支行通過鼓勵引導全市銀行機構不斷加大對園區的信貸投入,創新信貸支持手段和工具;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實現了產業與金融的良性互動、共生發展,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模式。
各金融機構主動與地方政府、產業園管委會及企業、船主加強聯系和溝通,結合自身業務發展,創新推出了一系列信貸支持品種。據統計,2014年度,該市金融機構在園區內新增貸款達到了4.4億元,貸款存量達到了4.3億元,為船舶產業的發展注入了資金活力。
建設銀行沅江市支行對園內企業共授信4.05億元,包括固定資產貸款授信和經營周轉類貸款授信,其中固定資產貸款授信2.3億元,主要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工程。郵政儲蓄銀行沅江市支行不斷創新信貸品種,在原有的內河運輸船舶抵押貸款的基礎上,陸續推出“稅貸通”、“政采貸”等信用類、擔保類貸款產品,為“重點中小企業池”內小企業(主)拓寬融資渠道,延伸船舶產業鏈金融服務。用人民銀行沅江市支行副行長譚志高的話來說,這好比是“建行建房子,郵儲行搞裝修,提供全方位服務。”

沅江浦發村鎮銀行開發出當地市場首創的信貸產品“船舶貸”,以在建船舶或已建成船舶抵押為主要擔保方式,為船廠或船主的船舶建造、運營提供貸款,填補了當地市場空白,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影響中小船舶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工商銀行沅江市支行從上世紀90年代就看準了玻璃鋼的行業前景,大膽吃螃蟹,從8萬元貸款起步,逐步追加授信,至2015年9月末貸款余額已達2.3億元,硬是將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從一家專業生產玻璃鋼的集體企業扶持成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之后,該行又竭盡所能為“太陽鳥”等骨干企業騰飛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斷加大產品創新與融資服務力度,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今年,為推動船舶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園區發展力度,充分發揮特色縣域經濟的示范作用,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整合部門力量,以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務實創新為手段,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打造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亮點,推動益陽市首個“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落戶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產業園管委會、人民銀行沅江市支行以“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創建活動為契機,通過創新信貸支持手段和工具,加大對園區內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解決園區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制約“瓶頸”;通過開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高中小企業信用意識,提升園區的信用品牌,為園區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環境,為園區企業直接融資構建信用平臺;通過建立經濟調查和經濟監測重點聯系企業制度,及時了解和反饋園區中小企業發展和資金需求情況,促進園區中小企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9月16日,由益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啟動儀式在沅江隆重舉行。啟動儀式上,益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許顯輝向沅江市船舶制造產業園授牌;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曹平輝就示范園創建工作做了整體的安排,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沅江市委書記鄧宗祥做了表態性發言。益陽市8家銀行與園區及園區10家企業進行了現場簽約,簽約金額12.6億元,簽約項目主要涉及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游艇制造、舾裝制造和鋼制船舶制造等各類型的企業。
人民銀行沅江市支行行長魯力耕告訴記者:“益陽市‘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落戶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將給沅江船舶特色產業領域集聚、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帶來重大機遇;力爭用兩年時間,通過創建活動,提升轄內企業和公眾的信用意識,促進市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將船舶制造產業園打造成金融服務最優、金融產品最全、社會誠信度最高的金融安全區,在全市起到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為了解金融服務創新效果,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對沅江市船舶制造產業園部分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金融服務創新有效地支持了船舶企業發展,創新效果開始顯現。這在企業總體狀況明顯好轉、生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投資能力增強、產品市場需求良好等多方面得以體現。
據產業園工委書記何可仁介紹,預計到2016年末,園區內入園企業信貸支持覆蓋面不低于80%,有效信貸需求滿足率達到100%,貸款余額不低于7.5億元;第三方評級試點啟動;穩定、完善的經濟調查和監測制度建立。屆時,一個具有園區特色、資金支持多元、信用狀況良好、服務方式多樣、服務功能齊全、服務手段先進的“金融服務創新示范園”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深秋時節,走在產業園內,記者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在小河咀船廠,5000噸位自卸駁船正在進行建造;在“帝豪”、“金瀚”,寬敞的車間里工人們緊張有序地工作;在太陽鳥沅江生產基地廠區外的南洞庭湖碼頭,一排排“名花有主”的游艇整裝待發,場面蔚為壯觀。
一幅全新的開發建設藍圖正在展開。我們有理由相信,已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沅江經濟發展新引擎的船舶制造產業,將迎來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