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萍
一、草原文化是一種崇尚自然的生態型文化
“崇尚自然”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居于統領地位。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核心理念是該文化得以傳承繁榮發展的核心靈魂,是一種區別于其它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征。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以草原特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基礎,共同創造出了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草原文化。它包括草原人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
“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等核心理念對草原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其中“崇尚自然”是草原民族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和解決人與自然矛盾關系時的基本遵循。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草原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需要,順應自然地選擇崇拜天地、崇拜水草,最終創造出一種與游牧相適應的大生態觀,即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生態永續的理念。千百年來,草原上的人們傳承了這一文化基因,使得草原民族生生不息。可以說,草原文化以生態為基礎,這一理念在草原文化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對于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傳承和借鑒意義。
草原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崇尚自然的生態型文化。“生態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對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環境的適應性體系,它包括民族文化體系中所有與自然環境發生互動關系的內容。”草原文化是人類最早的生態文化。特殊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使草原文化成為以崇尚自然為根本特質的生態型文化。生態是草原的根基,與草原文化構成了必然的因果關系。草原生態文化以生態性為突出特點,體現了人與生態系統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集中體現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諧共存,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念。具體反映在:從自然層面看,其生物的多樣性、生態景觀的豐富性和環境條件的平衡性體現得最為完美;從精神層面看,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觀,敬畏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文化層面看,他們具有描摹自然、歌頌自然的文化觀;從實踐層面看,具有合理取舍、永續利用的生態觀。
二、樹立并落實生態文化觀,傳承發展草原文化
生態文化觀,是指一切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在崇尚自然、生態永續、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從追求增長轉向推崇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是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摒棄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生態文化觀與草原文化發展相融相通。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與其他區域文化相比較,草原文化誕生于相對艱苦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境遇催生了天人和諧的生態理念。這些優秀的生態文化基因深深地滲透于草原文化的每個細胞當中,不僅將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將自然當作敬奉的對象,以一種敬畏和愛慕的心情崇尚自然、護衛自然。以游牧為基礎的文化形態,是典型的生態文化,這正是草原生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其“長生天”文化理念從觀念領域到實踐過程都同自然生態息息相關,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一種重要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正是在這種生態文化觀的指導下,草原文化的發展才具有獨特而和諧的特點,始終走著一條人與自然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
把“生態化”內涵融入草原文化現代化進程。在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在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和“民族文化強區”文化發展戰略的歷史進程中,草原文化發展面臨重要機遇,正煥發勃勃生機。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工業化大潮的沖擊,草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也面臨嚴峻挑戰。文化和時代緊密相連,沒有哪個地區哪個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變的。有所更新,才更加鮮活;有所發展,才符合時代節拍。草原文化唯有與時俱進,才能成為我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民族文化與現代化,是必須妥善處理的一對矛盾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滾滾向前,每個民族都要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間尋找平衡。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文明時代下,草原文化如何保護與傳承?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作為蒙古族人民的靈魂和精神支柱的草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存中,如何才能更具競爭力?
一種文化能否有效傳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給其提供的環境和創造的條件。每個民族在加速現代化進程的同時,都會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不是簡單封存,而是要將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進行傳承,要保護民族文化中的精粹,要保持其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包括物質載體、民族標識和精神象征。對于蒙古族而言,草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最鮮明的民族標識和物質載體,就是草原生態環境。草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能脫離產生這種文化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對文化會產生深刻影響,很多民族所具有的某些鮮明的文化特征,就是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影響和作用的結果。以至于一說起某種民族文化,人們的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出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而一說起某種自然生態環境,人們又會聯想到這個區域的民族文化。比如藏族文化與高原雪域,白族文化與蒼山洱海。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態條件下,創造出了五彩斑斕的生態文化。少數民族傳統的生態文化曾在特定時期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方面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日益受到現代工業文化的沖擊與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生態文化建設,建立起真正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生態文化。
具體到草原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都對草原生態環境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其中,有些影響是不利的。比如氣候變暖,導致降雨量急劇減少,草原湖泊迅速干涸;隨著草場的過度開發與利用,五畜共存以及動物多樣性的自然形態遭到破壞;隨著牧場的開墾,草原最能涵養水分的區域已經被用作農業種植,所剩草原成為植被稀疏的退化草原或沙化草原,承載能力大大降低;人口的增加,加劇了超載超牧,草原已經不堪重負;隨著大規模礦產資源的開發,內蒙古草原再次面臨著遭受更加嚴重破壞的挑戰。
面對挑戰,我們應當以生態文化觀來指導草原文化的發展實踐,把生態文化融入草原現代化進程中,為我國草原文化的現代化找到切實可行的道路,實現草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實現草原文化可持續發展。發展繁榮草原文化,首先必須考慮到草原文化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艱巨性與復雜性,并以現代生態觀念武裝頭腦,以高度的文化生態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找出能夠使草原生態得到根本改善、草原文化得以持續和適應內蒙古牧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好草原文化產生的源頭和“母體”,這是關系到草原文化能否繼續維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以“人”為中心來保護草原文化資源,將生態文化作為草原文化的一種動態保存方式,既發展變化,又不以破壞原有宗旨為前提;結合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工程,在不同的草原類型區域,開辟出人口數量合理、牲畜配置科學、文化教育設施齊備的游牧文化保護區,從根本上創造草原文化良性發展的條件;深入挖掘和整理草原本土生態保護知識,并以現代科學加以詮釋,為生態保護和恢復生態奠定牢固的基礎。
二是在城鎮化過程中,在保留草原生態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使其融入現代文明。草原生態環境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因此在開發前要有科學有序的規劃安排,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開發要側重地區特色和民族區域優勢,突出草原生態的特色,避免許多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克隆復制國際國內現代化城市的“山寨化”傾向。在城鎮化過程中,蒙古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改進,有可能會導致一些古老文化的消亡。因此,城鎮化規劃要從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找出最具特點的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設實踐中加以物化,以確立每個城鎮的鮮明草原文化特色。
三是以開發式保護模式開展以草原文化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事業,展示草原文化,弘揚草原文化。特色經濟不同于其他經濟,它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草原特色旅游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到草原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提升草原文化的影響力。把草原文化的保護和旅游發展相結合,發展草原特色旅游經濟,有利于草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態文化的開發利用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能促進旅游地經濟的發展,推動草原文化向好的方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環境的損耗。我們必須避免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采取掠奪式開發的方式,使當地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逐漸失去其原汁原味的異族風情韻味。我們應當秉承可持續開發的理念,在開發利用草原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保護自然人文原生態,保護好草原環境,保護好草原生態文化的完整性,在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找好平衡點,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形成開發式保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草原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聚集的地區,蒙古族人民以草原為載體,在草原生態條件下,創造出了草原文化,以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和自由開放的人文精神,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蒙古族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方面起到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面臨現代工業文化的沖擊與挑戰,我們更需要落實生態文化觀,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建立起真正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草原生態文化,利用好現有的生態文化資源,找出一條傳統生態文化創新的路子,為草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