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華
今年一季度,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增幅為9.58%。雖然這一增幅仍比較可觀,但與往年同期20%左右的增幅相比,明顯放緩。一方面是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所致,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的問題。經歷多年高速發展后,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體量和質量都有了長足進步,同時也陷入了發展困境。在市場疲軟、融資困難、負擔過重等重重壓力下,是升級提檔華麗轉身,還是被市場淘汰出局?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正在面臨生死抉擇。
平穩發展量質雙雙提升
今年一季度,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4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58%。與其他行業相比,保持了較大增幅。
大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近年來都有較大突破,特別是科研實力明顯增強。最近,山西省農業廳對全省100家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調查顯示,建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已經超過10家,將近一半的企業自建或與科研院所合建了技術產品研發中心。
很多企業開始向科技要效益,向深加工要效益。晉中市中科鴻基公司用玉米發酵生產的化工原料丙二醇,宏遠科技公司用蓖麻生產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恒田科貿公司用玉米芯生產低聚木糖,均是利用生物技術生產高科技產品,與傳統意義上初加工、粗加工已不可同日而語。
有的企業還以主打產品為載體開展文化旅游,大打文化牌。汾酒集團強力推進文化營銷,杏花村汾酒釀造作坊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錄,汾酒釀造技藝已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中國汾酒博物館成為我國第一個酒文化旅游基地;水塔公司建設了中國第一個醋文化博物館,還原了明清時期的醋坊原貌,充分展示了山西老陳醋的悠久歷史文化,該博物館已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紫林、東湖、雙合成等企業也建立了各自的主題文化園。
在政策引導下,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的集聚化、集群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目前,全省已逐步形成了糧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類、油脂、中藥材等幾個加工產業集群,形成了永濟市、清徐縣、太原市小店區、文水縣、平遙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廣靈縣等眾多龍頭企業聚集發展區域。集聚化、集群化是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企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也明顯增強。
山西省農業廳調查的100家企業,2011年吸納農民工就業人數為6萬人,每人月平均工資1800元左右;去年則達到9萬人,每人月平均工資2400元左右。
同時,企業與農戶的聯結機制也進一步增強。很多企業采取保護價和加價收購農產品、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組織農戶生產,提供生產性服務,企業與農戶實現了共贏。
增速放緩
企業面臨諸多困難
與其他行業相比,9.58%的增幅非常可觀。但與往年同期20%左右的增幅相比,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增速并不樂觀。
銷售不暢是很多企業的感受,酒類、乳品等行業尤為明顯。酒類龍頭山西汾酒的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下滑;而古城乳業公司則面臨鮮奶過剩和奶粉庫存攀升的壓力。市場疲軟的直接后果就是產品積壓和價格下降。山西龍旺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反映,中高端產品從去年開始銷售不旺,到今年3月底庫存量已接近年產能的一半。肉雞是潞寶金和生食品公司的主要產品,其肉雞分割制品平均每噸售價下降了3000多元。在積壓和降價的壓力下,企業盈利已經十分困難。
企業面臨的另一大瓶頸則是融資難、貸款難。農產品加工業本來就是流動資金需求較大的行業,尤其在季節性收購農產品時資金需求量更大。可以說,資金短缺是該行業的一種常態,但從去年以來貸款變得更為不易。
經濟下行壓力下,銀企之間互信度降低。多數金融機構對企業做出負面預期,紛紛抽資抽貸,現有貸款規模在收縮,新增貸款更難。即便企業之前信譽良好,銀行也對其縮小了貸款規模甚至停止發放貸款。而且,貸款審批周期過長也對農產品加工業極為不利。有企業反映,貸款整個過程至少在5個月以上,等貸款落實到賬往往已錯過最佳用款時間。另外,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數只能貸到流動資金貸款,此類貸款還款期限只有幾個月,最長不到1年,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稅負過重也是很多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農業企業平均利潤在5%左右,工業企業利潤點在15%左右,但兩者所承擔的稅負區別并不大。很多企業呼吁,對農產品加工這樣的低利潤行業應該在增值稅抵扣、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另外,產品進入超市的費用也值得商榷,有些企業的產品進入超市,需要按銷售額的27%繳納費用(入超費22%,管理費5%),而周邊省份只有20%左右。
對癥下藥
行業需內外齊發力
種種壓力加大往往意味著新一輪行業洗牌的來臨,企業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和危機感,針對自身問題主動調整發展方向,設法渡過難關。
銷售不暢并不能完全歸結于市場需求不旺。有些企業主要依賴公務消費或者主打禮品消費,現在銷售出現下滑是必然的,因為起初的產品定位就出現了偏差,必須盡快做出調整。而有的企業則是經營水平有差距,應該加強管理,走節本增效的路子。事實證明,越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越有市場活力。那些以粗加工為主,以初級產品換取微薄利潤的企業則應該化危為機,通過產品升級提檔及早轉身。
市場經濟下的優勝劣汰是規律,行業洗牌也為企業壯大提供了機會。發展勢頭好的企業可以順勢并購做大,而小企業不妨以背靠大樹的方式渡過難關。政府層面,適當時機也可以撮合企業通過組建集團、成立行業協會等形式,共抗壓力,抱團取暖。
解決融資難,除了加強銀企對接和互信,更重要的還是拓寬融資渠道。全省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主要靠銀行貸款,渠道過于單一。融資渠道的多寡往往反映一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如太原雙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就成功發行了期限為24個月的1億元私募債券,相比一般企業今年的融資壓力就要小很多。
山西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普遍較弱,目前僅有振東制藥、紅杉藥業、澳坤生物等少數企業搶灘資本市場,在上市融資方面取得突破。過去,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以貸款貼息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和熱衷。今后,政策導向不妨也做一些調整,調劑一部分貼息資金用于引導企業多元化融資。
前不久,為切實幫助企業克服困難,促進全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山西省出臺了企業減負60條,其中不少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樣適用。企業不妨認真研究,對照自身困難尋找可用之處。相比工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又有其特殊性,農業、國土、稅務、財政、商務等相關部門也不妨做一些專題調研和會商,為農產品加工業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幫他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