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毕饺氐囊皇住多l愁》,平添了幾分對故鄉的懷戀、愁緒和悵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都對故鄉懷有特殊的情感,而那些淳樸靜謐的農村更是很多人記憶中的故鄉模樣。
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原始的鄉村面貌已經漸行漸遠,隨著城市生活中種種弊端的出現,人們開始懷念鄉村的美好,開始倡導回歸自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蔽覈寝r業大國,建設美麗中國,重點和難點在鄉村。據統計,我國農村戶籍人口達8億多,農村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量的94%以上,這些國土面積上分布著260多萬個自然村莊。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
自2013年初,農業部在全國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以來,各地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范例。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集中體現在“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四大基本表征,其中“產業美”是美麗鄉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麗鄉村的目的,“環境美”是美麗鄉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這些亮點突出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按照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目標引導、試點先行、注重實效”的原則,以政策、人才、科技、組織為支撐,以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為途徑,努力構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示范典型,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新農村建設內涵。
為進一步提高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有效借鑒和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本期專題將對全國各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特點與成效進行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