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竣+陳傳波
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實現農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轉變,實現創業帶動就業,對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特別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資金是許多農民工創辦企業和擴大經營面臨的最大挑戰。
既然融資如此困難,農民工創業者為什么還要去貸款呢?他們貸款的動因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天真的問題”。因為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辦企業、求貸款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似乎不值得深入研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辦企業的確需要融資,當小企業積極尋求外源融資時,少部分是為了抓住市場機會擴大投資的規模,但更多的卻可能是遭遇困境,需要融資維持企業生存,從對就業和民生的影響角度看,后一種情形更值得重視。
本文基于四川、安徽和寧夏三省的7個縣市(金堂、渠縣、仁壽、寧國、穎上、樅陽、銀川、吳忠)百名創業農民工的融資口述史分析了他們的融資動因。
需求不足利潤下滑導致內源融資不足
近年來,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融資成本均大幅度上漲。由于農民工所辦企業多集中于飽合甚至過剩的市場,產品或服務價格競爭慘烈,很難將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轉嫁出去,一高一低導致企業贏利水平下滑,有的還因銷路不暢,貨款無法及時收回,導致盈利滾動式的內源融資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對外源融資特別是銀行貸款需求增長。
現在原材料上漲,工資上漲,市場競爭都是以價格競爭,雖然我們以質量競爭,但是大家都在惡的環境下,有時候也只能做一點讓步,這樣資金就越來越緊張。
這種情形不僅出現在制造業中,也出現在服務業中,一位開辦小餐館的農民工創業者估計其毛利潤在逐年下降。
人員工資和物價漲得,去年房租才7000元,今年漲到了10000元。2007年服務員才600元,今年漲到了1200元;涼菜師傅以前是1400~1500元,現在都2500元了,你還得時不時的撂一包煙啊。但是菜價浮動不是特別大,為什么呢?我們這兒的顧客消費水平、消費能力就在那兒放著呢,你要把菜價調高了,可能流失一大部分顧客。菜的分量也不能少,因為我已經在那兒開了五年了,老顧客特別多。
虧本經營防員工流失或融資購買設備替代人工
對做代工的小工廠來說,成本上漲了,但是訂單的價位卻沒有相應上漲,在談季他們甚至要虧本經營,以維持工人的穩定,等旺季時彌補虧損。自然,談季虧本經營時就必須有外源融資來維持。王某是個外來農民工,在流入地成功創業、落了戶并當選為縣人大代表,他的制衣廠主要做代工,雇有200多名員工。
問:生意怎么樣?
答:我們都是給人代工,訂單幾乎夠,但價位不好,上半年虧了將近20萬。
問:為什么會虧損呢?半年就虧了20萬,為什么還要接單呢?
答:這兩年工資漲的特別厲害,現在平均工資達到兩千了,十年前才多少,三五百塊錢。做生意你必須得有虧的態度,這個單子六塊,他就五塊錢給你,你不做,工人閑下來沒有活做,一個傳十個,十個傳百個,就跑完了,不就壞事了嗎。等人家給你十塊的時候,也沒有人給你做活了。
問:等有單了再臨時去招人不行嗎?
答:不行,工人不可能等你,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是你想叫他來他就來,不想叫他來他就不來。你不做別人做,都是養工人。
由于勞動力的供求趨勢逆轉,過去學徒無償為企業服務的潛規則已被打破,再加上工資快速上漲和技工短缺,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同時保證產品質量,在一些人工可替代性強的企業,已開始用“自動化”機器替代人工,而購買設備需要大量融資,外源融資需求增加。
前些年學徒工第一年是沒有工資的,但是這幾年沒有工資是不行的。現在人力緊張,靠人力行不通了,為保證加工能力和產品合格率,就必須進行設備更新。現在我們主要用數控車床進行加工,只要輸入程序,設備就會自動操作,這對普通操作工來說技術要求降低了。這幾年主要是設備耗資比較大,去年通過財政擔保在農村合作銀行貸款140多萬,主要用于添置設備。
建筑承包商多,墊資才能攬到業務
由于近年來建筑行業的高歌猛進,一些地方的攤子鋪得太大,導致資金緊張,拖欠嚴重。上游企業(如房地產公司)作為發包方處于壟斷地位,而下游的建筑商過多,相互間惡性競爭,為獲得業務,通常需要墊資經營,增加了融資需求。
建筑工地全國都一樣的,拖款非常嚴重,有的開發商做的大,這個地方還沒做起來呢,那個地方又開始了,資金很緊張。合同現在都只能約束賣方不能約束買方。每天起來的任務就是找錢。今天借他的錢到期了,明天借他的錢到期了,到了時間就算借高利貸也得給還上。有時候著急了五六分七八分的利息咱也拿。
資金特別難,我這個行業趨于飽和,一飽和就惡性競爭。我要去說服發包方,這個生意由我做,旁邊幾家企業也來競爭,誰條件優惠了誰干。我們要先墊資干,兩層以后才首付款,主體封頂后還要拖欠,太難太難了。
貸款購置土地
近年來,土地價格、地租房租價格都在不斷上漲,快速上漲導致出租方不愿意簽定長期租賃合同,企業面臨著租地經營的不穩定性。再加上土地使用權證可獲取銀行抵押貸款,以及土地升值預期等考慮,許多企業都加入到競拍土地的行列,造成資金緊張。
這幾年基本上每年搬一次廠房,要么是別人不租了,要么是條件好一點自己就想搬。今年在工業園區定了一塊地,交了10萬定金,其中9.7萬是用信用卡透支的。現在每月要還款4000多,期限是兩年。我在搞這個的時候,資金實在是不行了,一分五的民間融資10萬;信用社借10萬,利息是八厘左右。現在土地證還沒辦下來,都運作了十個月了還沒有批下來。
一些地方政府用于出讓的土地可能沒有獲得國家的批復,無法發放土地使用證,或者政策對土地抵押貸款的一些限制條款,使已獲取土地的企業暫時無法獲得預期中的銀行貸款,因透支購買土地擠占了企業正常經營資金,一些企業因此離開了實業經營,走上了持地待漲的炒地皮之路。
農民工、小企業一下子搞很大塊地,就要很多錢,沒有那么多錢就只能融資,融資后風險就更大了。其實很多人一開始想辦企業,但他的錢本來沒法做這么大項目,資金鏈斷了或項目失敗后,他就等土地升值后賣地,就變成炒地了。
政府要求上規模上檔次
有的農民工創業者參與地方政府扶持的項目,在這類項目中,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往往傾向于追求項目“上規模上檔次”。超越企業資金實力上項目,導致資金緊張,需要依賴貸款。
搞設施農業就講兩句話,“上檔次、上規模”。必須要達到一千畝,還必須要用機器,這才叫上檔次、上規模,要不然就不行。我是從一個蔬菜大棚起步的,發展多年有了6畝葡萄大棚,2000年時租了政府的50畝大棚。流轉了1050畝地,土地租金是680元每畝,新建成520個大棚,總投入達2800萬元。自籌400萬,政府各類補貼約900萬,包括農機補貼400萬、農業綜合開發70萬、農超對接30萬、其他政府項目200萬,銀行貸款800萬,民間融資600多萬。實際上,政府的補貼我拿不到手,社員的土地租金在補貼里包著呢(流轉土地的頭兩年,政府補貼款先留在鎮上,作為地租支付給轉出土地的農民),到了第三年我才需要向政府交地租,這時該扣的都扣完了。
上述情形絕不是孤例,除了種植業中企業配合政府追求“上規模上檔次”之外,養殖業中更為常見,要進入地方政府主導的園區,就得達到領導的標準。要達到標準就得超越自身積累能力增加投入,相應增加貸款需求。
管委會的標準太高了,但一開始又沒給我們統一圖紙。等我們就自己設計施工,建到半途,管委會領導來了,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米見方的水泥柱子,領導說不行就不行,我們只得用吊車又把480多個墩子重起,重新打建。本來按我的預算,600萬就可以完全建起來,現在600多萬投進去,才建了三分之二,還有一半資金短缺。還有飼料棚和飼料儲備,辦公設施等資金,都打問號。我正著急,管委會領導又督促我9月初就要投產,現在牛還沒有進來,飼料也沒有儲下。
結論
農民工更易把握的商機多與土地、勞務及滿足農民自身需求相關。絕大多數集中于傳統行業,很大一部分創業僅著眼于維持全家生計,并不謀求企業擴張。正常情況下,依賴于經營積累便能滾動發展,并不需要外源融資。但在通脹導致的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地租等快速上漲的情形下,因農民工所創辦企業多處于過剩行業和產業鏈條的終端,產品同質性強,附加值低,又主要依靠價格競爭,面向老顧客,難以隨成本上漲而提價,利潤下滑便導致內源融資不足。此時若缺乏外源融資,就很容易倒閉。
(本文受到世界銀行項目“農民工創業問題”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373271,71073164,71003101)以及北京市科委科研水平提高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