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氣炎熱,在廚房中做飯時更是汗流浹背,心情也隨著溫度的升高變得煩躁,于是涼面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把面條煮熟后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黃瓜絲等,一份涼面就做好了,不僅做法簡單,吃時清涼爽口,還能防暑降溫。這種流傳千年的美食自然也少不了一起流傳下來的故事,據說涼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參與發明的。
相傳,唐朝高宗時,工部尚書武士之女武氏(武媚娘)在幼時讀書之余,常和青梅竹馬的情郎哥常劍峰一起游河灣,而河灣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們每次游河過灣,總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時間長了便與店老板混得很熟,經常邊吃邊談論面的制作,一段時間后他們也對做面有了較深了解。后來,他們想夏天要是吃一種涼面該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師傅一起試驗,終于用米漿研制成了一種柔軟可口、綿韌不粘的米涼面。媚娘和劍峰高興得抱成了一團,削面店師傅見此情景,便打趣這一對小情人: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涼面”吧。而碰巧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涼面就這樣誕生了。后來媚娘在14歲時就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為才人,因君命難違,她不得不離開常劍峰去了京都長安進入宮中。雖然她與常劍峰終未成夫妻,但夫妻米涼面卻被流傳下來。武媚娘當了皇帝以后,還念念不忘夫妻米涼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廚給她烹制一碗食用,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她壽終正寢,“夫妻米涼面”也因武則天的登基被“女皇蒸涼面”這個新名字取代。女皇蒸涼面至今仍然在武則天的故鄉四川廣元被廣泛食用,在外地幾乎很難吃到正宗的女皇蒸涼面,不過涼面的其他做法卻越來越多,成為人們夏季熱愛的主食之一。
悠久的歷史
面條一年四季都有受人歡迎的形式,涼面是人們夏季熱愛的美食,到了冬天可以用熱湯面來暖身子,春秋天時鹵面又非常受歡迎,其他各種各樣受歡迎的面條品種更是數不勝數,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而面條的背后更是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
面條起源于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最初中國、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源地,但可考的關于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中國東漢時期。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制成。有關面條最早的文字記載和實物說明了面條起源于中國。
最初,中國所有面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面條。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面;明朝有制作技術高超的拉面,還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面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清代出現“五香面”和“八珍面”,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實中華面食在清朝發展已相當成熟且穩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面、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漢熱干面。雖然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的記載,但起初對面條的名稱卻不統一,除煮餅、湯餅外,還有不托、馎饦等叫法,“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并會以面食招待貴賓。后來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令中華面條、面食文化在全世界大放異彩,對世界的面食產生深遠影響。現今的日本拉面就是在1912年由中國傳統拉面制作技巧傳到橫濱而衍化的。
面條能夠千百年長盛不衰,與其潔凈不無關系。《荊楚歲時記》就有記載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在古代中國食品衛生條件較差,夏天蒼蠅細菌多,吃了不干凈的東西,易患腸道疾病。經過煮沸的面條,可以極大地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面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多層吉祥之意
中華面條很多都含有特別的意義,我們最熟知的應該就是長壽面、福喜面、和氣面了。
面條這種長條狀的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么過生日要吃面?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意思是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征是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因此生辰宴會最后吃面條,寓意長命百歲。很多地方把面條作為長壽面吃的時候也有講究,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也不可以用口咬斷。關于長壽面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漢武帝時期,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于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于冬至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冬至面”。
除了長壽面,面條還有很多福喜之意:結婚時送予女方的叫“喜面”;孕婦于產期吃的稱“福面”;把面條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會被稱為“健康面”。 而陜西岐山面則稱為“和氣面”,它又有著關于面條的另一個故事。話說西周時,殷紂王妒忌周文王姬昌的功績,將他囚禁在城堡。后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并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面招呼。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從此以后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
面條除了衛生潔凈、食用方便以外,還蘊含了如此多的吉祥之意,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宗的偉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