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富,林 森,仲霞莉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信息與控制學院,南京 210044;2.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 210044)
針對目前國內制造業自動化轉型,我國將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作為機器人的核心傳動部件,諧波減速器將擔當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采用漸開線齒形諧波齒輪,柔輪和剛輪只是近似共軛[1],大多數齒均為邊緣嚙合或尖點嚙合,這種嚙合受力不均勻,輪齒容易磨損,而且載荷過大時容易造成齒與齒之間的干涉。而圓弧齒廓同時嚙合的齒數更多,運動精度更高,柔輪的疲勞強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諧波減速機中柔輪的結構一般分為圓柱型和鐘形,本文主要分析圓柱形柔輪,軸連方式為凸緣外向的螺釘連接。波發生器結構眾多,本文采用標準橢圓凸輪波發生器,這種波發生器可以使柔輪與剛輪的嚙合達到理想狀態,運轉平穩,精度高,效率也較高。橢圓凸輪波發生器裝入柔輪后,柔輪變形如圖1所示,1表示柔輪變形前,2表示柔輪變形后。諧波減速器基本結構為:波發生器作為輸入部件,剛輪作為固定部件,柔輪作為輸出部件。

圖1 柔輪變形圖
圖1中w為柔輪的徑向位移,w0為柔輪長軸處的最大變形量,rm是柔輪變形之前的半徑,ρr是原始曲線的極半徑。
根據圓弧齒輪的設計經驗,對于精滾調質的軟齒面圓弧齒輪,一般取全齒高h為2m~2.25m,其中m是模數。為了避免柔輪與剛輪輪齒之間的干涉,需要留有一定的頂隙,因此雙圓弧齒廓諧波齒輪傳動柔輪基準齒形齒高h可初步定為1.8m~2.12m, 柔輪齒頂高ha可以取為0.7m~1.0m,齒根高hf為1.1m~1.5m,取齒頂間隙Wa為0.2m~0.35m。齒形角取為25°。雙圓弧諧波齒輪柔輪基本齒廓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柔輪基本齒廓
根據圖3所示,首先建立輪齒坐標系,以柔輪輪齒的的對稱線為坐標xoy的y軸,以柔輪的中性線為該坐標的x軸,以齒廓的右邊為例。
柔輪凸齒廓的圓心移距量X1為:

凸齒廓的圓心偏移量L1為:

柔輪右側凸齒廓的極坐標方程為:

其中,t為柔輪的壁厚,β1為凸齒廓的壓力角,(XO1,YO1)為凸齒廓的圓心坐標。
柔輪右側凹齒廓極坐標方程為:

式中,X2和L2分別為柔輪凹齒的圓心移距量和偏移量,為凹齒廓的壓角,為凹齒廓的圓心坐標。
設一個固定坐標系(OXY)與波發生器相固連,Y軸與波發生器的長軸重合,原點O定于波發生器的圓心上,兩個動坐標系(O1X1Y1)和(O2X2Y2)分別與柔輪和剛輪相固連,Y1軸與柔輪輪齒的對稱軸相重合,O1位于柔輪的中線上。Y2與剛輪齒槽的對稱軸線重合,O2位于剛輪的回轉中心上。各個坐標系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包絡法求共軛齒形時各坐標關系圖
圖中,θ1為柔輪特征曲線對應弧的轉角,θ2為剛輪特征曲線對應弧的轉角,λ為剛輪與柔輪對應弧中心角之差。μ為柔輪對稱軸線相對于徑失轉過的角度,Ф為剛輪和柔輪兩個坐標系的夾角。
如圖4所示,原始特征曲線的極坐標方程為:

式中,θ為柔輪非變形端的轉角。
使用包絡法求解剛輪齒形時其他各關系表達式為:

使用包絡理論求解與柔輪共軛的剛輪齒廓基本方程為:

將柔輪凸齒廓AB段的方程(3)代入到式(11)中即可求得與其共軛的剛輪齒廓方程為:將柔輪凹齒廓CD段方程(6)代入到式(3.4)中即可求得與其共軛的剛輪齒廓方程為:


其中各偏導數分別為:

公式中的c代表cos、s代表sin。
以傳動比i=80的的諧波齒輪為例,采用雙波傳動,柔輪齒數Z1=160,剛輪齒數Z2=162,模數m=0.5,柔輪變形系w*=0.9,柔輪輪齒處壁厚為1m,光滑處壁厚為0.8m,柔輪凸齒廓的圓心移距量X1=0.19m、偏移量L1=0.71m,圓弧半徑R1=1.09m,柔輪凹齒廓的圓心移距量X2=0.26m、偏移量L1=1.54m,圓弧半徑X2=1.2m,波高為0.5,通過計算得出柔輪的齒頂圓為Φ81,齒根圓為Φ78.9,剛輪的齒頂圓為Φ80,齒根圓為Φ82.1。
使用三維軟件UG,分別對柔輪、剛輪以及波發生器進行建模,添加裝配約束,其具體裝配圖如圖4所示,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柔輪在波發生器的擠壓作用下發生指定的變形,在長軸處,柔輪齒頂和剛輪齒頂處如設計一樣,能夠進入完全嚙合狀態,且有一定間隙,以防止輪齒間干涉,在短軸處,柔輪及剛輪輪齒能夠完全脫開,互不干涉。與傳統的漸開線齒形相比,雙圓弧齒形嚙合的齒對數更多。

圖4 諧波齒輪裝配圖
由于在諧波齒輪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已經使用三維軟件對柔輪完成了建模,因此,將UG建立的柔輪模型以parasolid格式導出,再將此文件導入到ANSYS中。對柔輪材料參數進行設定:E=196GPa、泊松比μ=0.3。
考慮到柔輪變形較大,所以選擇solid185作為劃分模型的基本單元,他能夠用于模擬塑性、應力剛化、蠕變、大變形、大應變等場合。柔輪變形部位主要集中在輪齒處,所以對輪齒部位要劃分的更精細一些,這樣結果也就更準確,使用體分割的辦法將輪齒和筒體進行分割,然后再分別對它們進行網格劃分,劃分后的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柔輪網格劃分模型
柔輪與波發生器的接觸可以定義為剛—柔接觸,接觸方式為面—面接觸,以柔輪的內壁為柔性面,以波發生器的外圈為剛性面。定義好接觸對后,會自動生成TARGET170和CONTACT174兩種接觸單元。
由于所設計的減速器中,柔輪與箱體是螺栓連接,因此將柔輪底部的內緣定義為完全約束ALL DOF=0。
柔輪的徑向變形如圖6所示,其最大變形量主要集中在長軸處,且對稱分布,最大變形值為0.517m,接近設計時的理論波高0.5m。柔輪的整體變形如圖7所示,由于在波發生器的短軸處,柔輪要向內收縮,所以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形,而對于整個柔輪筒體,隨著筒體遠離輪齒,它的變形量也逐漸減小。

圖6 徑向位移

圖7 整體位移
柔輪的應力云圖如圖8所示,其應力主要集中在長軸附近,且靠近與輪齒和光滑筒體的交界處,而柔輪的短軸處所受應力最小。將輪齒部位的應力云圖進行放大后查看,如圖9所示,發現應力主要集中在輪齒的齒根處,因此,柔輪的疲勞斷裂將會首先從齒根處逐步向外延伸。

圖8 應力云圖

圖9 局部放大圖
本文通過三維軟件UG對設計好的雙圓弧諧波齒輪三大部件進行建模和裝配,針對齒輪嚙合頂隙、側隙、嚙合深度及嚙合齒對數等多個方面,分析得出設計的合理性,并與漸開線齒形相比,雙圓弧諧波齒輪同時嚙合的齒數更多。
基于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對波發生器裝入后的柔輪進行仿真分析,通過應力應變云圖,得知柔輪的徑向最大位移量與理論波高基本一致,其應力主要集中在波發生的長軸處及輪齒及光滑筒體的過渡處,在成功預測其危險斷面的同時,為以后柔輪結構的優化設計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 毛彬彬,王克武.諧波齒輪的齒形研究和發展[J].煤礦機械,2008,29(7):6-8.
[2] 沈允文,葉慶泰.諧波齒輪傳動的理論和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
[3] 辛洪兵.雙圓弧諧波齒輪傳動基本齒廓設計[J].中國機械工程,2011,22(6):652-662.
[4] Xiaoxia Chen,Yusheng Liu, Jingzhong Xing, Shu zhong Lin , Wei Xu . The parametric design of double-circular-arc tooth profile and its inf l uence on the functional backlash of harmonic drive[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14,73:1-24
[5] 范元勛,王華坤,宋德峰.諧波齒輪共軛齒廓的運動學仿真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2002,34 (5):487-450.
[6] Oguz , Kayabasi, FehmiErzincanli. Shape optimization of tooth profile of a flexspline for a harmonic drive by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J]. MaterialsandDesign,2007,28:441-447.
[7] 邱勇,胡曉兵,趙彥植.基于ANSYS的柔輪應力與應變有限元分析[J].機械制造,2012,5(57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