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娟
早上6點,
踏著露水,下田查蟲
棍子扒一下,秧蔸拍幾下,臉盆拿起來仔細數一數,然后走到田頭,掏出攜帶的本子,分別記下各種數據。
早晨6點不到,49歲的湖北京山縣坪壩鎮農技中心植保員蔡中富就騎著摩托車,趕到了離家5公里的唐廟村十組,踏著露水在田間查蟲查病。
“9類記錄分別對應長勢、生育期、查株、長翅、短翅、高齡、低齡、百蔸蟲量、備注。”蔡中富一邊脫下渾身濕透的衣服,一邊解釋:“這是查當前稻飛虱病蟲的詳細數據,一點也不能馬虎。”
同樣作為“兩遷害蟲”之一的稻縱卷葉螟,查起來就沒有這么輕松了。一根2米長的棍子,選好定點報測的田塊,在20平方米的面積內,手要讓棍子翻起稻浪,驚醒蟲子飛起,雙眼迅速目測大致數量。
“這是一個技術活,要靠長期實踐來驗證。”蔡中富說:“今天還好,畝均蛾量僅有20頭左右,要是達到200頭的量,就需要實施藥防了。”
這塊田的主人是53歲的丁建設。
“丁大哥,您家的中稻目前病蟲害不要緊,現在最要緊的是保持田間有淺水層,便于下一步稻穗破口灌漿。”蔡中富仔細叮囑了一番。
下午2點,
再次出發,汗濕衣衫
快到中午1點,蔡中富才返回鎮上家中吃飯。
“摩托車騎壞了幾輛,帽子是走哪丟哪,后來我也懶得操心,每年都買十幾頂放家里,隨便他拿。”愛人李瓊新一邊埋怨著,一邊從廚房給他端來了豐盛的中餐。
一輛車、一頂帽、一根棍、一只盆、一支筆、一個本,這六件套是蔡中富每天出門的標配,也是他查蟲查病的六件寶貝。與植保打了26年交道,作為農藝師的他,先后在雁門口、羅店、坪壩等4個鄉鎮結交了眾多農民“粉絲”,大伙都親切地稱他為“富教授”。
下午2點一到,蔡中富起身騎上車,到喻家城村利民農機合作社,與理事長喻克艷商量病蟲防疫及組建植保專業機防隊事宜。
下午3點的太陽火熱,沒有一絲風。連續查看了三塊田,蔡中富的衣衫再次濕透,可他顧不上這些:“老喻,蟲情好多了,看樣子只要在15日前再進行一次普防,就能保證豐產豐收了。”
利民農機合作社托管著6個村的1600畝農田,實行機耕機插機防機收全程代理。
“抓住這一家合作社,就等于輻射了6個村的病蟲防疫。”蔡中富說。
晚上7點,
披著余暉,動身回家
前不久,蔡中富幫助利民合作社從縣農業局獲得了80臺電動噴霧器的無償項目支持。下午他的主要任務是,讓農機手兼任機防隊隊員,落實名單并進行相關的簡單培訓。
“感謝老蔡啊,今年全鎮18個村1.97萬畝中稻沒有發生病蟲害,看樣子又是一個豐收年。”聽說蔡中富在喻家城村“轉行”培訓農機手,鎮黨委書記李蓉娥下鄉查看病蟲防治情況路過時,專門“剎”了一腳,陪同著一起鼓勁。
李蓉娥介紹,去年,蔡中富作為省里僅有的兩名農技員,獲得農業部“全國十佳農技員”提名獎;今年,他又被省農業廳納入“湖北省最美農技員”30名表彰名單之列。
晚上7點,蔡中富培訓完,才動身回家。落日的余暉,在天邊映出片片紅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