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高鳳
農村有句俗語:養豬的不如賣豬肉的,搞生產的不如做買賣的。農民豐產能否豐收,全憑市場說了算。作為廣東省傳統農業大市茂名,這些年來,一直琢磨著如何跳出農業大市,躋身農業強市的行列。近期,本刊記者深入茂名市村鎮、企業,跟隨茂名市農業局局長朱積一同探尋轉型期的當地農業軌跡。
茂名是廣東農業大市,從糧食生產、水果生產、蔬菜生產到生豬生產、海產品生產,五大塊一直位列廣東省第一或者第二。每年的農產品產量達900萬噸,特別是水果,茂名共有350萬畝水果園林,年均產量達260多萬噸,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白糖罌、桂味、妃子笑等荔枝產品早已是馳名中外的名牌產品。同時,茂名也是全國知名的“北運菜”生產基地,素有“天然大棚”之稱。朱積坦言,多年來,茂名市的農業生產從不乏力,但市場總欠缺火候,“賣難”成為了糾纏多年的“頑疾”,嚴重制約了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優勢
未來講的是流通
2012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的意見》并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市”的戰略目標。朱積在采訪中分析道,“在未來的農業產業競爭中,流通仍將占據主導因素。正如專家判斷,農業發展優勢,過去講的是資源,現在講的是加工,未來講的是流通。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成本為10%左右,中國的物流成本為18.6%左右,茂名的物流成本為20%左右,可見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只要能夠將現在的物流成本降低10%左右,即可直接盈利58億元,茂名市經濟總體水平就能出現一次新的飛躍。”
因此,朱積認為,茂名應當依托現有的區位交通、資源優勢,整合物流資源,努力打造物流業發展高地核心區,以沿沈海線物流發展帶、沿包茂線物流發展帶、沿洛湛線物流發展帶、沿“海上絲綢之路”線物流發展帶為支撐,構建物流產業發展骨干網絡;以重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為節點,加快構建全市現代物流業服務體系,把茂名打造成為南中國農產品物流集散地。
提出“建設農業強市”戰略目標三年后,茂名市打造南中國農產品物流集散地已具雛形,今年5月茂名市大型現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粵西農批”將開市運營,項目一期招商順利完成,預示著茂名市打造南中國農產品物流集散地的夢想正式著陸。“粵西農批”是粵西地區首個農商產業綜合體項目,總投資22億元人民幣,占地規模1200畝,分三期工程建設,將先后建成粵西農批交易中心、商旅中心和物流加工產業園,是茂名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重要平臺。
“‘粵西農批的橫空出世,將為我們眾多的蔬菜經營者帶來福音。”東莞果利來宏遠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志遠如是說。“粵西農批”的建成,如同在茂名市大農業版圖中繪制了一道藍色港灣,粵西豐富的農產品從此有了自己的輸出港,讓“賣”不再難,小到菜販大到當地的農業大鱷們,都覺得這是轉變茂名乃至粵西傳統農業格局的關鍵一舉。
抓住市場
才叫抓住牛鼻子
茂名農業未來將如何向農業強市繼續發力?朱積表示茂名市農業一段時期內,將以“市場”為核心,實施“市場帶動,政府推動”策略,實現建立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目標。
采訪中,朱積表示,“以往我們不少人的觀念都是種、養、加工,忽略了核心問題——市場。只有抓住市場,才叫抓住牛鼻子。市場是農產品的生命,品牌是農產品的靈魂。當然這里講的品牌,是在市場消費中形成的品牌影響力,而不是簡單的什么‘授予的品牌。1999年,我到市旅游局工作,許多人都說是我讓旅游起死回生,發展壯大,這我不敢接受。其中有不少人包括一些領導都好奇,多次問我是怎么弄起來的。措施當然不少,產生了綜合效應,但關鍵性核心工作就是先做市場賣產品。那時茂名只有個‘中國第一灘、‘茂名大廈,半死不活,怎么賣?我們就搞了一個‘捆綁聯游,把陽江、第一灘、湛江、海南、北海、越南“捆起來”銷售。為培育茂名市場,我們搞了個‘茂名人游茂名。結果,各路商家就開始投資酒店、景區、酒吧、歌廳等。盡管檔次不算很高,但旅游城市成形了。更可貴的是形成了良性持續發展勢頭。抓經濟,不做市場,是抓不起來的,除非做壟斷產品。因此,茂名市農業要抓住‘市場核心不放松,連續干幾年,努力建立起多層次、多功能的市場體系,讓農產品銷售通暢起來。”
如何才能抓住“市場”核心不放松?在朱積看來,首先,要建立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建立網絡推介銷售平臺,形成集散批發中心,同時鼓勵引導企業到大城市、經濟活躍的城市建立農產品直銷店、銷售專柜、配送中心、批發點等;其次,政府要主導組織大宗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實施產品直銷或批發,如龍眼、荔枝、蔬果、水產品、豬、雞、鴿等;再次,政府牽頭積極組織農產品生產商參加有影響的展覽會等會展活動;最后,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在以上活動中,應同時把某項農產品品牌和地方產地品牌進行宣傳,形成兩個層面的品牌效應。
在抓好“市場”的同時,茂名市還將下大力氣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強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向現代農業進軍。對此,朱積提出,一是種養業、加工業、批發銷售并舉推進,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形成小型經濟組織鋪天蓋地、龍頭企業成規模的格局,建立集群化、集約化發展平臺。沒有組織化,就很難做到標準化生產,沒有標準化生產哪來品牌?同樣道理,沒有組織化,也很難做大市場;二是以“放心食品名牌工程”為推手,建立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目前,茂名市全部鄉鎮都正式掛牌成立了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站,初步建立了市、縣、鎮、大型生產基地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網絡;三是建立信貸融資支撐平臺,盡早推出“政銀保”,探索新的信貸抵押、擔保機制;四是培育、引進新品種,逐步發展名、優、特種植業,提高品種競爭力和生產效益;五是不斷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逐步解決農產品靠天吃飯問題,大力加強農業農田基本建設,提升機械化程度,推進大棚生產等;最后關鍵一點是政府要積極作為,落實好國家和省各項惠農政策,醞釀出臺一些獎補政策,扶持規模生產和品牌企業。如茂名市政府每年安排三千萬元作為農業產業化資金對企業進行獎補,每年安排五百萬元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這些資金重點扶持加工銷售企業,扶持標準化生產和引進培育新品種等。
縱看茂名農企的星斗云圖
有了大型農產品集散地“粵西農批”,有了正確的市場導向,關鍵一點還要靠涉農企業的崛起和相互帶動,農業方可由大向強。
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年來,茂名市通過建設“放心食品名牌工程”等各項舉措,涌現出一批能夠制造風向、有希望燎原的農業“星火”。
以“李”致富。素有“廣東三華李第一鎮”之稱的茂名信宜市錢排鎮所產三華李有“李中之王”的美譽。全鎮有90%的農戶種植三華李,全鎮三華李種植面積8萬多畝,2014年總產量達7.5萬噸,產值超過 5億元,三華李種植戶年均單項純收入 3-4萬元。
以“李”揚名的錢排鎮近年來大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富民、旅游旺鎮”的發展戰略,加快推動信宜三華李產業的發展。全鎮建立起三華李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3個,面積 1萬多畝,確保三華李的優良品質。同時,為打造信宜三華李品牌,錢排鎮成立了年年紅三華李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三華李品牌“銀妃”,實行統一包裝,迅速提高了錢排鎮三華李的市場競爭力。2012年,通過舉辦李花節、品果節等活動,三華李果王拍賣出19.8萬元的“天價”,吸引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引起轟動效應。據統計,近兩年,到錢排鎮旅游觀光的游客高達30多萬人(次),餐飲、住宿、交通等第三產業實現總收入5000多萬元。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錢排鎮經常性組織召開全鎮三華李種植管理技術培訓會、三華李產業管理大會等,動員全鎮人民參與到三華李產業發展中來。伴隨三華李產業的成熟,錢排鎮各項社會建設得到全面推進,2012年錢排鎮榮獲“廣東省名鎮”,錢排鎮雙合村榮獲“廣東省名村”。
每年四月,正值信宜早熟李“早熟三華李”的上市季。日前,在信宜錢排、茶山、白石等鎮,“早熟三華李”的市場收購價高達9-10元/斤,仍供不應求。據悉,整個信宜地區投產的“早熟三華李”1萬多畝,年總產量近萬噸,銷往廣西、湖南、福建等地,早熟的三華李已早早掀開茂名市新一年水果銷售的大幕。
從紫薯到紫薯曲奇。創辦于1981年的糧豐園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餡料、月餅、休閑食品、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銷售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公司充分利用茂名是全省農業大市的資源,尤其以薯類和熱帶水果等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依托,以紫薯、香蕉、桂圓、木瓜、冬瓜等為原料,開發出紫薯蛋卷、香蕉酥、果蔬餡料等一系列休閑食品共90多個,產品取得各項認證,獲得了國家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注冊,是茂名市“放心食品名牌工程”農產品生產示范企業。產品投向沃爾瑪、華潤萬家等大型商超。
為保證公司產品質量,該公司建立了紫薯、木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1800多畝。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經營聯結模式,企業直接與農戶簽訂合同,以公司基地為技術輻射源,通過培訓、示范等手段,推廣GAP栽培技術,提高農戶種植水平,保證了紫薯、桂圓、香蕉等原料的質量。同時,以高于市場5%-10%的價格收購原料,確保農戶增加收入。公司采取建立連鎖店的模式,在港澳和國內大中城市超市或專賣點設立專柜的銷售,立足粵西,布局珠三角,依托港澳,進軍東南亞,搶占國內外大中城市,在全國共建立了200多個糧豐園銷售專柜,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銷售。是茂名市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典范。
工業化思維辦農業。成立于2012年的化州潤豐種植專業合作是一家年輕的合作社組織。合作社租賃了官地、濱江2個村委會8條自然村1050畝棄耕地和部分水田創辦農業基地。在租賃土地工作中,合作社對每個出租農戶的土地面積進行丈量,勾繪平面圖,并以原生產隊為單位,在村與村之間、隊與隊之間分界立樁,標明上圖,建檔立冊,保持原土地規劃不變、面積不減。這樣做,既延續了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政策,又消除了農民對土地被承包集中耕作后找不著的擔心顧慮,得到了村民認可。
該合作社以10個年輕新型農民為股東,按股份制形式自愿組合成立。合作社章程和制度規定:召開股東大會,成立理事會,推選社長、理事長,合作社一切業務由社長、理事長全權負責,社長負責全面工作,理事長協助社長開展工作。合作社的生產、資金、經營、市場、購銷等大小事務由2個人共同研究決定。其他股東參與投資、參與議事干事、參與監督,不參與決策,不干擾運作。社長、理事長任期為3年,3年內合作社持續發展,創造效益,可以連任,否則退下來,另推選他人出任。以工業化思維辦農業,發動新型農民搞農業,是茂名市不少新型種植專業合作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型管理思路。
金融支農彰顯力量
今天,農業保險已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政策性農險,對于茂名這個農業大市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以2012年為例,人保財險茂名市分公司共承保水稻310.56萬畝,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涉及全市101個鄉鎮,1600多個行政村100多萬戶,為全市水稻提供9.3億元的保險保障。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承保規模在全省位居前列。
茂名市是全省乃至全國生豬養殖大市,保障生豬養殖安全至關重要。因此,茂名市政府剛性政策與經濟手段相結合,在全省率先開展病死育肥豬無害化處理暨政策性育肥豬保險試點工作。既解決放心肉問題、杜絕病疫傳播、降低環境污染,又發展循環經濟,打響廣東優質生豬品牌。
到目前為止,茂名全市系統已建成101個鎮級三農保險服務站和10個村級三農保險服務點并投入使用,聘請農村協保員1600多名,實現了有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鄉村100%覆蓋。逐步完善“以鎮三農保險服務站和行政村三農保險服務點為平臺,以村協保員隊伍為依托”的三農保險服務體系,做到層層有機構、村村有人員,實行“三農”保險駐村服務。通過農村協保員隊伍為“三農”保險承保、理賠、宣傳、咨詢等工作提供協助服務。2012年7月,高州發生特大暴雨天氣,水稻大面積受災。保險公司接到報案后,第一時間開設理賠服務“綠色通道”,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對于絕產的水稻10個工作日內結案賠付。
未來,茂名市將通過建立政府支持、農村信貸與保險相結合的政銀保互動機制,推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向農村及小微企業傾斜,解決農戶及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為農村經濟及小微企業注入更多生機和活力,完成金融支農的使命。
近年來,茂名市圍繞打造廣東省特色現代農業基地,堅持“市場帶動、政府推動”雙輪驅動政策,已取得了明顯成效,諸如上述各方面代表。未來,茂名市將重點圍繞該市農業十大支柱產業,做好產業規劃,積極引進、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形成產業集群,打造現代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致力做全省乃至全中國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和藥罐子(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