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景順++吳羚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反映福建省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的新動態、新成就,總結推廣新做法、新經驗,本刊與福建省農業廳共同開展“特色現代農業看福建”系列宣傳報道活動,為加快發展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建設福建農民創業園是2012年福建省在全國率先提出的,它與福建省5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共同形成了“一區兩園”,成為有力地、梯度地推進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平臺,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貢獻。
背靠農民創業園,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據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姜紹豐介紹,與傳統農業項目相比,農民創業園重點建設項目要求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示范帶動能力強,更加注重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拓展農業,更能夠提高當地特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比如永春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的現代蛋雞養殖項目,其中的技術含量較高,項目引進了先進的層疊式全自動籠養設備,實現溫控、通風、光照、喂料、飲水、清糞、集蛋、包裝、監控等全過程的自動化控制。平和縣的蜜柚是農業主導產業,創業園通過開展生態果園建設,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扶持蜜柚精深加工項目建設,打造蜜柚種植、加工、銷售、觀光等完整產業鏈,能夠全面提升蜜柚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形成了明顯的產業特色優勢。
“福建農民創業園是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我省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創業增收的重要平臺”,姜紹豐對記者說。
通過廣泛應用先進生產技術、設施裝備和經營模式,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同時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發展園區富有地方特色、優質安全的農業品牌產品,形成農業品牌優勢。完善創業園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等方式,吸引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各類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進入園區,成為農民創業園的創業主體,共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新型示范平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來抓,并將其列入對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考核內容,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013年以來,福建省主要領導多次對發展現代農業作出了重要指示。2013年8月,省委出臺了關于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在三年內每年安排5.93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支持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一區兩園”(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福建農民創業園)、發展設施農業、推進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培育農民合作社等,并在用電優惠、質量安全、農民培訓、市場流通、土地流轉、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持。全省各級各部門也制定出臺了配套政策措施,掀起了全社會共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熱潮。省政府每年都召開了全省現代農業現場會議,開展觀摩學習,交流各地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扎實推動工作。
2013年,福建省政府批準建立9個省級農民創業園和64個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實現全省涉農縣(市、區)全覆蓋。福建省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農民創業園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每個創業園確定1-3個主導產業、2-3個創建鄉鎮,每個創業示范基地確定1個創建鄉鎮、實行“一鄉一業”。省級財政每年安排每個創業園500萬元、每個示范基地200萬元,用于扶持園區和基地內上檔次、有效益、可示范、能帶動的產業發展和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此外,福建省政府還在稅費、用地、用電、金融、科技、品牌創建和基礎建設等方面,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同時要求各級各部門對創業園和示范基地給予傾斜扶持,引導一批有實力、有規模、能帶動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向園區集聚。力爭通過3-5年的建設,把創業園和示范基地建成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排頭兵。
泉州市洛江區農民創業示范基地運用現代畜牧發展模式,發揮示范效應,不斷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畜禽健康持續發展。2013年,按照福建省農業廳、財政廳批復洛江區建設省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第三批)項目,補助相關總投資1190.3萬元,省級專項補助200萬元。項目建成單位包括泉州市玉豐畜牧有限公司、泉州洛江茂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泉州市洛江鴻發畜牧有限公司。在推進創業示范基地過程中,馬甲鎮現代畜牧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生產技術水平也持續提高,泉州洛江茂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應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飼料,并運用微生物零排放技術發酵羊糞便生產優質有機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與福建省農科院畜醫研究所共同建立了科學標準的“牧草示范基地”和“肉羊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馬甲轄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1695元,同比增長11.3%,品牌效應也持續提升,泉州市玉豐畜牧有限公司獲批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調控基地,泉州市城市副食品(蛋禽)調控基地,通過無公害禽蛋基地及產品認證,并成功注冊“閩綠”商標。泉州市洛江鴻發畜牧有限公司被評為農業部“生豬標準養殖基地”和“標準化示范區”,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等。
南安市建立的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以基地的示范模式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碼頭鎮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項目建設,是南安市利用省、泉州市的優惠政策,在創業基地開展現代農業建設的一個典型,現在已有3家企業得到批復享受用電優惠,每年可減免電費20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南安市致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統籌農業、林業、水利、菜籃子等專項資金,對設施農業項目根據泉州市補貼標準按照不超過1:1比例給予資金配套,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支持設施農業建設。南安市綠瀅高新農業綜合體基地建設項目,已完成土地流轉200畝,建成自動化設施溫控大棚30畝;洪瀨九仙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5畝設施中藥材智能溫控大棚已全部建設完成,投資750萬元。為加快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南安市還每年安排3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休閑農業發展,現全市已有鄉村游、農家樂、水鄉漁村休閑觀光企業近30家,其中蓬華天柱山“香草世界”獲評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另有泉州市級示范點4家,南安市級示范點10家。蓬華鎮獲批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鄉鎮,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取得顯著成效。
永春縣的休閑農業發展也是通過示范項目帶動農業高效發展,永春縣堅持以休閑農業項目建設為抓手,樹立大農業、大旅游發展理念,有效整合休閑農業旅游資源,貫徹落實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鼓勵扶持發展一批休閑農業龍頭企業,抓好桃溪流域景觀“慢生活圈”等龍頭項目建設,抓緊抓好北溪文苑和海峽藍天生態莊園建設,加快啟動岵山鎮茂霞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項目建設,推進“閩南文化、清水祖師文化、古民居、古荔枝樹、夢幻水鄉”等綜合開發,匯集閩南特色小吃和名優產品,打造特色休閑旅游購物街,以龍頭項目帶動休閑農業發展。
2013年以來,福建省按照“省級統籌、縣負總責、部門協同”的管理格局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受益”的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創建工作。為此,福建省農業廳專門制定了“兩項制度、兩個辦法”,即廳機關處室掛鉤聯系制度、專家顧問組掛鉤指導制度、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績效管理辦法,推動各地形成相互交流學習、競相招商創業的氛圍,確保園區建設早出成效、上新水平。
目前,這批創業園和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一批亮點項目,發揮了現代農業示范帶動、產業集聚、科技引領、改革創新的重要作用。如,利農集團是福建省具有較大影響的現代設施農業龍頭企業,已在福建省福清、仙游、惠安、將樂、漳浦等多個示范區、創業園投資建設了大批連片千畝以上的現代化設施農業基地。
發展設施農業,強化現代農業抓手
福建省把設施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抓手,連續制定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措施。2012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金融業支持設施農業發展的八條措施》,在信貸、融資、監管等方面對設施農業發展給予扶持。2013年9月3日出臺的《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從2013-2015年,每年安排3.5億元用于扶持發展設施蔬菜、設施畜禽、設施食用菌、設施花卉、設施林業、設施漁業,其中集中安排1.8億元用于扶持設施蔬果生產,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新建連片規模以上設施蔬菜和水果鋼架大棚,按總造價的25%給予補貼,其中對畝投資4萬元的標準鋼架大棚每畝補貼1萬元,對畝投資20萬元的高標準溫控鋼架大棚每畝補貼5萬元。并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支持等方面出臺了許多的優惠政策,全方位加強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支持。同時為了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增創福建農業新優勢,作為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福建省推出了設施大棚補貼項目原則,項目實行“農民受益、園區優先”、“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原則,把農民收益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并向“一區兩園”,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福建農民創業園及示范基地優先傾斜。
近年來,漳州市設施農業成效明顯,全市各類設施農業面積120萬畝以上,2014年省級專項扶持的建設項目中,漳州的蔬菜產業全部扶持設施溫室大棚和智能化溫室大棚,并配套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食用菌產業,引進了6條自動化生產線,占食用菌項目的36%;支持建設20多套物聯網系統及電子商務平臺項目。
云霄和詔安兩縣利用緯度地理優勢,發展秋冬蔬菜產業,生產的設施蔬菜,價格高、銷路好、市場前景廣闊,生產效益是露地蔬菜的3-5倍;云霄縣突出基地示范帶動,著力推廣“企業建基地、基地聯農戶、科技服務一體化”產業化經營模式,廣泛開展蔬菜集成關鍵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主要關鍵技術包括大棚雙膜覆蓋、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等。據統計,云霄縣全縣設施大棚蔬菜面積近2.15萬畝,其中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連片50畝以上設施蔬菜基地達24家,面積達1萬畝,畝產值1.2-3.5萬元,是露地蔬菜栽培的3-4倍,設施蔬菜生產效益日益呈現,已成為云霄縣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
在主導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的過程中。平和農民創業園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通過在柚園推廣滴灌節水、果園運輸軌道、生物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應用、綠色防控等技術,帶動蜜柚栽培管理走向標準化、生態化;通過蜜柚果脯蜜餞生產、罐頭生產、濃縮汁生產線擴建等精深加工項目的實施,有效緩解主產區鮮果的銷售壓力,延長產業鏈,促進蜜柚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休閑農業項目的帶動,促進蜜柚產業向休閑農業延伸,進一步拓展了蜜柚產業的發展空間。羅源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累計投入5600多萬元,開展秀珍菇標準化設施菇棚改造及建設,同時配套建設微噴系統,配備移動制冷機,改變過去竹架菇棚抗臺風能力差、管理不便、壽命短、綜合成本高等狀況,有效增加了單位面積菌包栽培數量,提高栽培效益。
各地通過提供技術支持、互助合作、加工增值等方式帶動農民創業增收。南靖農民創業示范基地采取“有償供苗,技術服務,成品回購”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同時,通過與郵政銀行建立合作關系,由種植戶建立聯保機制,公司提供擔保,郵政銀行放款支持種植戶方式,帶動農戶600多戶種植金線蓮,并安排就業2500多人,帶動農民增收9500萬元。長泰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國美果蔬專業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營銷網絡,與周邊農戶結成協作伙伴關系,形成“專業合作社 + 農戶”的聯產聯銷生產經營模式,為社員提供種植臺灣名優水果種苗及新技術服務,帶動周邊410 多農戶創業。
目前福建省設施農業已有一定規模,設施園藝面積達147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約114萬畝。全省食用菌設施化栽培占95%以上,其中工廠化生產占10%以上,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累計對765個畜禽規模養殖場進行了設施標準化改造升級,有效提升了畜禽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目前全省生豬、奶牛、蛋雞和肉雞規模化率分別達到54.1%、76%、90.4%和91.8%,均居全國前列。
發揮對臺優勢,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臺灣農業在良種繁育、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福建省充分發揮與臺灣之間的“五緣”獨特優勢,采取各項有力措施,推進閩臺交流與合作。一是深化產業合作。重點加強水稻、水果、蔬菜、茶葉、花卉、水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產業合作。我省在前幾年制定出臺的《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2013年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閩臺農業合作的若干意見》,決定對每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每年安排省級財政專項扶持資金300萬元,加大對臺灣農業優良品種引進與示范推廣的扶持力度。到2013年底,全省累計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2500多個,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5000多臺套,栽培、養殖和加工先進實用技術800多項。建設了一批臺灣農業良種繁育中心、研發中心。建設了福建省對臺引種創新基地、閩臺農機合作產業園區,實施了閩臺農業合作推廣示范縣建設,集成推廣臺灣農業良種及其配套技術。二是密切基層交流互動。2010年以來每年都開展兩岸特色鄉鎮交流。福建省兩岸農業交流往來人數每年都超過萬人次,并呈現出向南移、向下沉的特點。每年舉辦1-2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村對接暨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交流會,組織一批福建農民合作社和臺灣農業產銷組織開展對接交流活動,加強了與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臺灣省農會、漁會以及各種農業合作社、產銷班、基金會的交流與合作。三是完善合作機制。不斷研究和改進臺資農業企業與當地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關系的合作模式與機制,引導當地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臺資農業企業,特別是鼓勵當地農民建立各類農民合作社,與臺資農業企業組成股份公司,實行股份合作,按股分紅,探索利益聯系更緊密的經營模式,促進當地農民持續增收。
漳州市的農民創業園,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與臺灣農業鞏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基礎,使漳州市的出口創匯農業競爭力變強,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品牌成績突出、農業標準化生產走在全省前列。漳州創建了全國首個“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全市累計引辦項目1930個,合同外資32.56億美元,其中批辦臺資農業項目1911個、合同利用外資30.7億美元,引進臺資農業項目數及利用臺資額位居全國設區市之首;先后引進臺灣農業良種2500多種,有150多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面積100多萬畝;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6000臺,先進種養加工900多項。漳州已成為臺商投資農業的密集區、臺灣農業外移基地和引進臺灣農業科技示范“窗口”,漳臺農業合作交流基礎十分良好。
作為福建與臺灣交流發展的另外一個前沿地區,泉州與臺灣農業的交流與合作也十分突出。獲農業部批復在泉州市農科所設立“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已與臺灣地區的3所知名農業大學,3個改良場,18家企業,50名專家、教授、企業家保持密切的聯系。有19項國家、省、市農業科技項目落地“中心”,推進“泉臺果蔬種質創新中心”和“福建省對臺合作引種創新基地”建設,引進6項臺灣農業技術,把“中心”建設成休閑農業,現代高優農業的示范園區。福建省對臺合作引種創新基地項目正式啟動,全年累計投入2800萬元(含入駐企業投入),成立了泉州市泉臺果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功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首次赴臺舉辦以采購農產品為主題的訂貨會,成功舉辦六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永春縣通過開展海峽兩岸合作,綜合改進蘆柑生產技術,取得蘆柑一級以上優質果率提高20%,降低生產成本10%,增加收益20-30%。
閩臺農業合作已成為福建的一大亮點、一大品牌,各項對臺農業交流合作工作走在全國的前列,在建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實行零關稅進口臺灣農產品、制定促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發展政策、出臺大陸第一個兩岸農業合作的地方性法規、開展兩岸特色鄉鎮交流等方面,堅持先行先試、項目帶動、政策引導、機制創新、服務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502個,合同利用臺資34.4億美元,實際到資19.57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的數量和規模繼續位居全國第一。2013年閩臺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12.2億美元,居大陸各省市首位。
農民創業園是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以示范園區引領現代農業水平顯著提高。2015年,福建農民創業園力爭完成建設項目180個以上、累計達到400個以上,新增年度投資40億元、累計投資100億元以上,并建成一批優勢產業發展集聚區,創業園的示范窗口作用進一步顯現。